汉玉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y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獅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汉墓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汉墓。汉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礼仪性的玉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楚王墓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出土的有玉杯、璧、璜、环、珩、钺、戈、枕、蝉、龙、豹、玉衣、冲牙以及镶嵌玉棺等一大批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出土已经20多年,现刊载出来供读者诸君赏析。
  旋纹玉环
  商代 直径12.5厘米 孔御厘米 厚0.25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出廓龙凤纹玉戈
  西汉 长17.2厘米 宽11厘米 厚0.71厘米 新疆和田白玉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
  戈体两面均饰勾连云纹,援、胡下出廓透雕一行走的翼龙,戈内一面饰勾喙振翅的凤鸟,另一面浅浮雕翻腾虬曲的虺龙。以玉制作戈,非实用性兵器,应是用于陈设或出行的仪仗用品。
  谷纹白玉璧
  西汉 直径14厘米 孔径4.7厘米 厚0.5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蟠龙纹青玉璧
  西汉 直径22.5厘米 孔径4厘米 厚0.68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龙凤纹玉璜
  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甬道中,是众多玉璜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系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宽21.1厘米,高4.2厘米,厚0.4厘米。璜体上下两侧和两端皆减缘形成牙槽,中部较大部分减缘,与一般玉璜不同。玉璜两面纹饰相同,每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浅浮雕,两面共雕饰20条龙、4只凤鸟和两个兽面,即使穿系孔的周边亦浮雕出圆廓,不留空白。纹饰饱满,密而不塞,构图奇妙,工艺精湛。
  龙凤纹玉剑珌
  高6厘米 宽4.6~5.9厘米 厚1.3厘米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
  雷纹玉环
  西汉 直径21厘米 孔径7.2厘米 厚0.5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双龙纹玉佩
  西汉 长14厘米 宽12.5厘米 厚0.55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双龙纹玉佩的新造型。春秋时期已多见双龙首型璜,其造型是单纯地作拱桥形。这种玉器发展到汉代时期变成较为繁复的双龙首佩。这些玉佩的造型仍以原来的双龙首为主体,在其上下边缘附设对称式镂雕双龙、双凤、兽面等纹饰,使玉佩造型更为丰满;由原来的单行对称,变为二或三层对称,丰富和增强了对称形式美;由于施用透雕工艺,加强了器物及其形象的玲珑剔透的生动感。此类玉佩的创新形式被汉代玉佩所继承。
  出廓璜形玉佩
  西汉 长19厘米 宽9厘米 厚0.46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蟠龙纹璜形玉佩
  西汉 长9.2厘米 宽4厘米 厚0.4厘米 徐州苏山头汉墓出土
  谷纹玉璜
  西汉 长29.1厘米 宽5.2厘米 厚0.5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龙形玉觹(xi)
  西汉 长14.3厘米 宽4.5厘米 厚0.33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出廓龙首玉珩
  西汉 长13.1厘米 宽5.5厘米 厚0.45厘米 徐州陶家山汉墓出土
  玉组佩(11件)
  西汉 徐州骆驼山东29号汉墓出土
  玉环:外径7.5厘米 内径3厘米 厚0.3厘米;玉璜:长6.6厘米 宽1.4厘米 厚0.2厘米;玉舞人:长3.4-3.7厘米 宽2.1-2.8厘米 厚0.3-0.35厘米;玉珩:长11厘米 宽2.2厘米 厚0.4厘米;玉凤:高4.1厘米 宽1.8-2.8厘米;玉觹:长9.3-9.6厘米 宽1.7-2.2厘米 厚0.15-0.25厘米
  玉耳杯
  西汉 长14.3厘米 宽11厘米 高3.9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由整块玉雕琢而成,杯体素面无纹,造型庄重大方,玉质温润。
  勾莲纹玉卮(zhi)
  西汉 通高11.8厘米 口径6.7厘米 高3.9厘米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卮一整玉制作,由器盖、器身组成。器盖、器身以子母口扣合,通体雕刻纹饰。卮是汉代常用的饮器,而玉卮弥足珍贵,是汉代王室贵族最喜爱的酒器,多在重要场合使用。
  狮子山楚王陵最有名的考古发现是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现存徐州尊物馆。据介绍,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入土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54年,距今超过2000多年。玉片最多:在国内已发现的玉衣中,一般所用玉片少于3000片,而此件玉衣玉片达4248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保存最好:这些玉片最大的10平方厘米,最小的不到1平方厘米,且非常薄,有的仅厚0.1厘米。玉片的表面抛光光洁度很高,打孔工艺也很规范。
其他文献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收藏一座唐代经幢构件,长方体,宽105厘米,长110厘米,高42厘米。经幢构件四面线刻供养人画像及供养人名,并刻有瑞兽、龙、狮子等纹饰。现据其上刻绘的供养人物及刻铭字义,试述经幢构件的幢主以及供养人的身份及地位,以求教诸位方家。  一、经幢构件正面(拓片1)  右侧:皇帝跪坐于榻上,着帝王冕服。头戴冕,冕有旒、天河带等。面相丰满,留胡须。上着交领宽袖衣,肩左有日月;下着长袍,腰系
期刊
一年好景君须记,行乐图是人物画的一种题材,展现了主人公的休闲生活场景。2014年12月北京匡时秋拍“古代书画”专场上,一幅周道、上睿的《李煦行乐图》以1863万元成交,成为2014年“古代绘画专场”最大的亮点。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也收藏有一幅清代《李煦四季行乐图》,图中不但反映出主人公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更因主人公与《红楼梦》中贾府原型的特殊关系,为红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图文资料。  清代佚名所作《
期刊
《富春归棹图》为山水手卷,纸本,浅绛设色,横121、纵20.5厘米,是一幅送别之作,作者江士相是新安画派后期的代表画家。江士相字得禄,号景伯,清乾隆、嘉庆年间歙县江村人,侨寓扬州。善诗画,精鉴别书画古器。为诸生,尝官刑部员外郎,著有《二分明月楼集》。其父江蕃,字君佑,一作君佐,号春圃,江家累世业盐于扬州,生活富足。江蕃好诗文书画,尝购扬州黄氏容园,以为觞咏之地。出生于富裕的盐商之家,又受徽商“贾而
期刊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期刊
二、名家翰墨  书法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艺,点画之间不仅写出形意之美,也张扬书家的个性与激情。明清书坛姿态丰富,名家辈出:从明代中期“吴门书派”成为中流砥柱,到晚明追求文人趣味与浪漫主义的不同书风,及至清代帖学的由盛转衰与碑学的乘势崛起,并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明代书法沿袭宋元以来帖学传统并继续发展。初期主宗赵孟频,追求古人法度,书家以由元入明的“三宋”(
期刊
道光十六年(1836)初,六舟经吴廷康引荐,与程木庵相识于杭州。同年二月,应邀赴新安传拓程氏铜鼓斋藏历代金石器。此后,六舟分别在道光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间(1842 - 1844)数度赴徽州,为程木庵传拓古器物,数量颇可观,其中就有一件“周伯山豆”。  一、 “周伯山豆”及定名  见于《钟鼎插花图轴》(图1),纸本,纵103、横32厘米。钱镜塘旧藏,现藏浙江省
期刊
玉器中,常见的一种圆形的镂空器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有人日炉顶(炉盖之钮),有人日帽顶(蒙古人帽子顶部的装饰)。一般底部齐平,有二三对隧孔。通体用一块玉料从外向内作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草丛中。动物植物掩映穿插,缠绕交错,似一幅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立体画面。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整辗磨,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犷风格。  有專家根据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
期刊
时入新年,万象更新。北京伍伦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18年末举槌迎新,五代后晋开运四年(947)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雕印《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众望所归,以1219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拍卖界有史以来单页版刻最高价纪录,跻身2018年古籍善本拍卖成交榜前十名。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伍伦拍卖“以学术为先导,为藏家觅精品”的发展风格。拍卖会举办前一周,伍伦拍卖延请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故宫博物院研
期刊
桌上的一本十分古旧的图册在家中已经沉睡十几年了,那还是我在新西兰居住时从奥克兰的科迪斯(Cordy'S)拍卖行竞拍的,8开的纸本糙黄的页面布满岁月斑驳的霉点,倾诉着几百年前画面背后的激情世故。装订线是用已枯黄脆弱的麻绳小心地系束着,像中国古老的线装书,更显得图册的年轮和庄重,封面木版印制的两行古德文大字我并不认识,但下面一行端庄的黑体拼音字母还是狠狠地抓住了我的视线“Albrecht Durer”
期刊
2019年2月15日,素有“刘半尺”“神眼”之称的刘光启先生在天津逝世,永远地离开了他衷爱的书画鉴定事业,享年87岁。刘光启先生奔波大半生,日日与书画为伴,直到去世前仍沉迷于书画之中。这首自书《八七述怀》,可谓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退休难得事更忙,  八七老人不寻常。  曾斥白专成一笑,  书画典籍仍满床。  勤奋好学一辈子的坚守终成鉴定大家  刘光启先生于1932年生于河北省冀县,13岁即到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