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精美的玉炉顶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器中,常见的一种圆形的镂空器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有人日炉顶(炉盖之钮),有人日帽顶(蒙古人帽子顶部的装饰)。一般底部齐平,有二三对隧孔。通体用一块玉料从外向内作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草丛中。动物植物掩映穿插,缠绕交错,似一幅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立体画面。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整辗磨,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犷风格。
  有專家根据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近又珍玉帽顶,其大有至三寸,高有至四寸,价比30年前加十倍,以其可作鼎彝盖上嵌饰钮也。问之,皆日此宋制,又有云宋人尚未辨此,必唐物也,竞不晓此乃故元时物。元时,除朝会后,王公贵人俱戴大帽,视其顶之花样为等威,常见有九龙而一龙正面者,则元主所自御也。当时俱西域国手所作,至贵者值数千金。本朝还我华装,此物斥不用。无奈为估客所昂,一时竟珍之,且不知典故,故云宋物,其耳食者从而知之”的记载,认为此说语词具体确切,毋庸解释堪称信史,完全可靠,由此始知元人尚有玉帽顶之设。同时从元代壁画和元成宗、仁宗的肖像画中也可找出相似的资料。但也有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这种造型的玉器还是应该名之炉顶.用途就是香炉盖顶的把手。现将河北博物院藏的几件精美的玉炉顶做简单介绍,以供鉴赏。
  1.元镂雕龙纹玉炉顶(图1)
  长3.2、宽1.2、高3.7厘米。玉色青白润泽,有深褐色玉皮。通体透雕,龙首向上盘踞顶部,长眼宽鼻,龙嘴微张,露齿,龙发细长向后飘浮。四肢矫健有力,龙体滚圆,修长卷曲,龙尾上扬,造型升腾翻飞,矫健有力,动感十足。平底,底部两个穿孔。
  龙,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根据古籍上记载,可知龙身体长,身上有鳞,头上有角,有脚可以走路,也能腾云驾雾,会兴风降雨。从古至今,龙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瑞兽,也是权利的象征。它能禳除灾难、辟邪除崇,并成为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种类最多的传统纹饰。
  2.元镂雕双螭纹玉炉顶(图2)
  长3.8、宽2、高2.9厘米。玉色青白润泽,夹有少许黄斑。造型为两蟠螭相对匍匐行进,身体呈S形弯曲状,背部正中琢一条长阴线,在阴线两侧又分别刻出等距离的、每两条为一组的短阴线表示蟠螭的脊骨,四肢有力。螭面部略呈方形,阴刻三角眼,额部阴刻“王”字,两耳圆形直立,脑后飘拂长发。器中心有一通天孔。平底,另有两组对穿孔。
  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与龙有关的神兽,据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其造型多呈盘曲婉延,攀缘匍匐状,故称之为蟠螭。玉器上的螭纹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早期形象似蛇。螭纹发展到汉代开始从爬行状演变成走兽形,并与虎的造型融合,所以又称为螭虎。汉代螭纹玉器作品数量较多,其身形矫健,气度非凡。元明清时期,蟠螭纹依然是玉器中极为流行的图纹装饰。
  3.元镂雕荷鹭纹玉炉顶(图3)
  长4、宽2.5、高4.2厘米。玉色青白,夹有黑色小斑点,局部有深黄色玉皮。多层镂雕而成。顶部由两片荷叶和荷花组成,一荷叶中心下凹,似欲折合,边缘呈连弧式。荷花含苞待放。荷叶下的苇叶和水草穿插交织,形成层次丰富的多层立面。水草弯曲自如,三只鹭鸶栖息其间,或昂首望天,或俯身觅食,或伫立观望,姿态优雅闲适。鹭鸶头长翎毛,阴刻细长的三角形眼,身体浑圆,刻划细阴线象征翼羽。平底,底部有二组对穿孔。
  荷,青绿粉红,和美如意;鹭鸶,高洁望远,志向远大。因此常用荷鹭来寓意清洁高雅,和美如意。
  4.元镂雕子母狮形玉炉顶(图4)
  长3.8、宽2、高4.4厘米。玉色青,有黄色绺裂。造型为圆雕大、小二狮,大狮一前肢伏地,一前肢抬起拥抱小狮,与小狮相戏。大狮眼睛上部以一排斜向上的短阴线表现眉毛,眼外凸,方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毛发呈多绺的螺旋状,肘部、腿部带有螺旋纹,宽尾自身后上冲。小狮呈站立状,方嘴伸向大狮,头部用短阴线表示毛发,前爪扶在大狮身上。大狮威武有力,小狮幼稚可爱。这种造型俗称“子母狮”。平底,在大狮头部有一通天孔。
  5.元狮子形玉炉顶(图5)
  长3、宽2.1、高4.5厘米。玉色青白,局部有灰色色斑及黄褐色绺裂。呈蹲坐状,头较小,环眼,阔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披发呈多绺的螺旋状,一只前爪踩在绣球上,尾自身后上冲,身上有阴线表示毛发。平底,底部有二组对穿孔。
  传统文化中,狮子常被认为是可以镇宅辟邪、带来祥瑞之气的神兽。同时,狮子在百兽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狮子也是权威的象征。
  6.元镂雕鹤鹿纹玉炉顶(图6)
  长2.7、宽1.6、高3.1厘米。玉色青白,夹有黑色小斑点,局部有褐色沁。多层镂雕而成。柞树下一对回首对视的鹤、鹿,鹤身用短直阴线表示毛发,鹿身圆润,四条腿采用重刀镂雕,纤细有力。平底,底部有二组对穿孔。
  鹤是一种可以载人升天成仙的瑞乌,鹿是一种仁兽,有祥瑞之兆。因为鹤、鹿均寿命长,所以古人常把鹤和鹿连在一起,寓意鹤鹿同春、长命百岁。
其他文献
梅清(1623 - 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一定的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有“黄山画派”巨子的誉称。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同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黄山纪游》册等。同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歙县博物馆现藏有梅清《黄山图》一册,共计
期刊
查尔斯王子曾经谦虚地将自己称为“痴迷的业余”画家,不过,他的水彩画印刷品销售额竟然高达600万英镑(约合5737万元人民币)。  代理他作品的Belgravia Gallery总监劳拉·沃尔夫特(Laura Walford)对《每日快讯》说:“查尔斯王子是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不过她也承认,他的皇室背景确实提高了他作品的身价。  《每日快讯》统计了这位王子在艺术领域的收入后发现,查尔斯王子每年大概
期刊
韩国文化财厅于近日公布的《2016年度主要工作计划》显示,将于3月至12月针对流失海外文物展开深度调查。  按计划,韩国文化财厅将重点调查7000余件流失日本等国的文物和民间收藏品等,调查范围也将由日本扩大至美国和欧洲等地。调查结果将作为追讨文物时,出示文物的不正当运输和非法走私证据使用。  韩国文化财厅方面表示,继2015年联合发掘开城满月台高丽王宫遗址后,朝韩2016年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将更趋活
期刊
齐跃进,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常务副会长、著名唐三彩收藏家。他在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和古陶瓷领域,几乎是耳熟能详的人物,收藏的唐三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类别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很难有人超越他。  他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西安,这里地下和地上遗存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唐三彩就是其中的一绝。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的热爱,十多年来他斥巨资从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购回大量的唐三彩及彩
期刊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收藏一座唐代经幢构件,长方体,宽105厘米,长110厘米,高42厘米。经幢构件四面线刻供养人画像及供养人名,并刻有瑞兽、龙、狮子等纹饰。现据其上刻绘的供养人物及刻铭字义,试述经幢构件的幢主以及供养人的身份及地位,以求教诸位方家。  一、经幢构件正面(拓片1)  右侧:皇帝跪坐于榻上,着帝王冕服。头戴冕,冕有旒、天河带等。面相丰满,留胡须。上着交领宽袖衣,肩左有日月;下着长袍,腰系
期刊
一年好景君须记,行乐图是人物画的一种题材,展现了主人公的休闲生活场景。2014年12月北京匡时秋拍“古代书画”专场上,一幅周道、上睿的《李煦行乐图》以1863万元成交,成为2014年“古代绘画专场”最大的亮点。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也收藏有一幅清代《李煦四季行乐图》,图中不但反映出主人公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更因主人公与《红楼梦》中贾府原型的特殊关系,为红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图文资料。  清代佚名所作《
期刊
《富春归棹图》为山水手卷,纸本,浅绛设色,横121、纵20.5厘米,是一幅送别之作,作者江士相是新安画派后期的代表画家。江士相字得禄,号景伯,清乾隆、嘉庆年间歙县江村人,侨寓扬州。善诗画,精鉴别书画古器。为诸生,尝官刑部员外郎,著有《二分明月楼集》。其父江蕃,字君佑,一作君佐,号春圃,江家累世业盐于扬州,生活富足。江蕃好诗文书画,尝购扬州黄氏容园,以为觞咏之地。出生于富裕的盐商之家,又受徽商“贾而
期刊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期刊
二、名家翰墨  书法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艺,点画之间不仅写出形意之美,也张扬书家的个性与激情。明清书坛姿态丰富,名家辈出:从明代中期“吴门书派”成为中流砥柱,到晚明追求文人趣味与浪漫主义的不同书风,及至清代帖学的由盛转衰与碑学的乘势崛起,并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明代书法沿袭宋元以来帖学传统并继续发展。初期主宗赵孟频,追求古人法度,书家以由元入明的“三宋”(
期刊
道光十六年(1836)初,六舟经吴廷康引荐,与程木庵相识于杭州。同年二月,应邀赴新安传拓程氏铜鼓斋藏历代金石器。此后,六舟分别在道光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间(1842 - 1844)数度赴徽州,为程木庵传拓古器物,数量颇可观,其中就有一件“周伯山豆”。  一、 “周伯山豆”及定名  见于《钟鼎插花图轴》(图1),纸本,纵103、横32厘米。钱镜塘旧藏,现藏浙江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