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57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学生不太喜欢阅读,做阅读题时连题目也不看,遇到有点难度的题目更别说动脑子想一想了。于是,不按照题目要求做的、漏做的、乱做的现象都有,造成班级阅读得分率很低,一直是教师的头疼问题。其实根源还在于“喜欢不喜欢”上,让学生喜欢上看书,其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一、有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先引导学生看他们感兴趣的书,比如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看完后相互交流,哪些是自己喜欢的,讲一讲故事内容,读一读精彩的段落。接下来便提出高一点的要求,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觉得精彩,让学生将精彩的部分复述出来,要用上一些好词佳句。最后引导学生理解童话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每一个寓言故事都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要靠学生自己在多读几遍的基础上领悟出来。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从理解词语下手
  学生虽然读了很多书,也知道用一些新学的词汇了,但离活用还差一大截,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我认为必须重视语言的“内化”,使其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并能存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在需要的时候“招之即来,呼之即出”。积累的词汇多了,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新词汇就会逐渐变少,遇到解释词语或写近反义词这些题目就不会害怕了。我发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喜欢查工具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不是问同学就是问教师,自己懒得动手、动脑。我在培养他们养成自己动手习惯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词语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有些词语从上下文的意思中可以推知其大义;有些词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读懂了这些词语,故事中的人物表情以及动作等就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每次阅读课,我都会选出一两篇典型的文章让学生集体阅读,抓住里面有趣的词,让学生体会这些词的巧妙。
  三、从分析句子出发
  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的作用、总结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从艺术效果看,在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小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心句,什么是过渡句,什么是首尾呼应句。在课堂训练中,学生会主动找中心句,知道找到中心句那一大段的内容也就知道了。但在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就没有这个概念,以至于有些学生看完一篇文章还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时,鼓励他们用中心句来概括,让他们明白抓住中心句子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对于写景的文章,我先让学生读一读文章里优美的句子,让他们体会描写的景色;对于讲述一个道理的文章,我就会引导学生读一读文章中的对话或其他的句子,有时句子和句子间也有联系。简言之,就是训练学生读懂每一句话,耐心读懂每一句话,为理解整篇文章打好基础。
  四、课内为课外服务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题材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可选择性。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不可忽视课外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功效。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呈现的“度”,讲求分寸、合理性,才能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传导的桥梁。阅读题目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全部掌握的,这就要靠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如何让学生读懂课内文章,教师就要教会他们读懂的方法,比如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或相互交流,画出有用的句子读一读,从对句子的理解中说一说文章讲了什么。这样经常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学习文章的方法,在阅读解题时就会融会贯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忖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取得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2021年1月13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目标到2023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
有人说,儿童是感性的“王子”,理性的“睡眠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双双富有灵气的眼睛,我们既要尊崇儿童的感性,也要唤醒儿童的理性。情境教学,恰好在这两方面都满足了儿童发展的需要,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的而且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且广阔的空间。  一、导入激情  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开头,能否吸引人,就看这开场
从盘庚为搬迁所作的三次演讲开始,此后各朝各代都有可圈可点的演讲家,例如,汉代的王充、唐代的魏征、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颜元等。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前后,随着新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加入WTO,国内外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传统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牧民的理想观念提倡了严峻挑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
随着全国市场的开放,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理念必须深化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究: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有人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一勺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咽下。但如果把一勺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一勺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
不少教师常常羡慕名师的课堂,每次优质课比赛期间,总有不少教师照搬或模仿名家的课堂教学,结果学来学去,也仅仅学了人家一点“形”的皮毛,而真正“神”的精粹却学到很少。为什么学到的很少,因为我们的底蕴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教师底蕴的释放和展示,如果教师的底蕴不够,课堂又怎么能够上出深度呢?那么,教师的文化底蕴究竟应该如何修呢?  一、学名师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文化底蕴修行只有一条路——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与墨的调配所作之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厦门大学洪惠镇教授提出:“传统中国画是对生命有益的一门艺术。”因此,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通过各种手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赏画———感受笔墨美  在水墨画作品中,画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生动的笔墨语言自然流露出
随着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计算机的仿真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等学校的大学物理教学中,计算机仿真模拟与课堂教学相结
专家有言,“把写挤进课堂”。一个“挤”字,道出了当今课堂“唯说唯读”的尴尬局面。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会说了,会认了,会读了,似乎学习的任务就完成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