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如何“修”自己的文化底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2009_3389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教师常常羡慕名师的课堂,每次优质课比赛期间,总有不少教师照搬或模仿名家的课堂教学,结果学来学去,也仅仅学了人家一点“形”的皮毛,而真正“神”的精粹却学到很少。为什么学到的很少,因为我们的底蕴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教师底蕴的释放和展示,如果教师的底蕴不够,课堂又怎么能够上出深度呢?那么,教师的文化底蕴究竟应该如何修呢?
  一、学名师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文化底蕴修行只有一条路——读书。在文化底蕴修行的道路上,大家不要以为有何捷径可走,也不要想一蹴而就,只有扎扎实实地读书才是上策。王崧舟还认为,书读得多,其文化底蕴不一定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却是一定没有文化底蕴的。因此,教师文化底蕴的积淀唯有读书。王崧舟对于读书的感悟有三句话值得我们借鉴。
  1.为己读书。有时候,语文教师拿起一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一些功利性目的。除此之外,教师总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读书。现在,我们应该明确,读书为的是自己,而不是为别人,为炫耀,为显示自己有学问。在王崧舟“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大量地读书,像骆驼似的吸纳丰富的文化知识,读书也不限定专业,只要感兴趣就读。五年的沉潜恰是心无杂念读书的五年,王崧舟也正是通过肚子里上百本书的发酵、酝酿和能量的积聚,才有了之后的一鸣惊人。
  2.天天读书。读书不难,难的是天天都读书。人天天都要吃飯,一旦离开饭,生命活动就将得不到保障。王崧舟提出自己把读书和吃饭一样看待,生理生命通过吃饭来维持,那么精神生命则通过读书来解决。西方有一句谚语,什么人离上帝最近?答案是行动着的人。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能天天都坚持读书,文化知识便能日积月累,那么,又何惧站在讲台上呢?王崧舟提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在他的音容笑貌之间多一点书卷气,取决于他能天天坚持读书。
  3.随性读书。王崧舟称随性读书是一种迷人的读书境界。他坦言读书没有计划,很随便,流行的书,不流行的书;入世的书,出世的书;教育类的书,非教育类的书;语文课程类的书,非语文专业的书……相比之下,很多语文教师要么不读书,要么就读语文专业那几本。由于文化知识的狭隘,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闹了笑话。教师随性读书,广泛汲取知识,这对语文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二、修自己
  1.要学会在“干”中学。教师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那种消遣式学习或任务式学习上,一定要用心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去进行,自觉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一个教师的知识能力、工作经验、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单靠“啃”书本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中干、干中学”形成的。“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经常带着具体问题,以理性的眼光去读好各种有字之书,帮助自己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更要善于开动脑筋去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之书,让自己的文化底蕴在继承中生成,在借鉴中丰富,在积累中成熟,在实践中提高。
  2.要学会在“思”中学。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很多教师经常在教学实践中碰到这样的问题:当准备好了充足的材料,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项任务或一件作品时,有的学生会“我行我素”,有的学生会”无所事事”。这是为什么呢?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任务理论”,指当人对目前从事的任务不明确时,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运用这个理论,教师采取了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中的分工与任务,引导他们互相配合,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成功与乐趣。因此,我们只有在各类学习中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不断汲取他人进行教学反思的心得与经验,才能积淀更多的文化底蕴。
  3.要学会在“学”中写。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写作教学随笔,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文化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它是一个教师不断积累的过程。由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关注周围的一切,博览群书,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底气足了,课堂上才能处处闪现亮点。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认识乘法”一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环节,实现了学生从他动性、被动性到主体性、能动性学习状态的转变。  一、有效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而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的遇到过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  衡量学生是否对教师所上的教学内容有很浓厚的参与性和兴趣,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兴趣所向。而决定学生的兴趣是集中还是分散,也分两种情况:前者是学生的主观性,后者则是教师的客观性。学生的主观性直接
据报道,国内一些地方存在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报道称,有人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其中不乏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通过"整容"改头换面,零打碎敲或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各种交往的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看来,一个人倾听的能力,直接影响他的社交能力。倾听,是对声音言语的认识,是通过听觉接受口头语言信息。真正的倾听,指的是用心地听,从眼神、体态都表现出一种聚精会神与专注。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执教“
有人说,儿童是感性的“王子”,理性的“睡眠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双双富有灵气的眼睛,我们既要尊崇儿童的感性,也要唤醒儿童的理性。情境教学,恰好在这两方面都满足了儿童发展的需要,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的而且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且广阔的空间。  一、导入激情  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开头,能否吸引人,就看这开场
从盘庚为搬迁所作的三次演讲开始,此后各朝各代都有可圈可点的演讲家,例如,汉代的王充、唐代的魏征、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颜元等。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前后,随着新思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理念必须深化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究: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有人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一勺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咽下。但如果把一勺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一勺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