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rac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它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我县骨干教师梁月金在最近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落花生》一课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渐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读正确、读通顺。
  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此语一言中的地告诉执教者在执教一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读通课文是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才有深入学习的可能。
  我县骨干教师梁月金在执教《落花生》时,把读通课文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她在开课之初,以亦师亦友的口吻提出要检查学生预习读书的情况,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当被抽检的学生读完文段后,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进行总结指导,直到学生把文段读正确、读通顺为止。
  从梁老师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来看,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人文性,达到了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理念。
  2.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会有所不同。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善于去开启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想自己所想,让他们畅所欲言,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如梁老师在执教《落花生》一文,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很自然地把自己融入文体中,感悟花生的质朴无华及做人的道理,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课堂上关注语言文字训练,提高教学实效
  传统教学中一些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如比较句子异同、把句子补充完整等形式,在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中仍应坚持。但呈现形式应有所变化,应更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在教学《落花生》一文的第十自然段时,梁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句子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老师你读漏了一个“只”字。
  师:是吗?(师故作惊讶状),句子多了一个“只”字和少了一个“只”字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个“只”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了。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体面”的意思,并进行“只讲体面”与“讲体面”的对比。当学生完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之后,教师马上抛出一道思考题: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用上关联词说一说。生思考两分钟后,马上七嘴八舌说开了:
  生1: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2:人要做有用的人,既要做讲体面,又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生3:我们不但要做讲体面的人,而且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
  这样,既扎实地训练了学生延词造句的能力,又突显教育学生做人价值观的取舍,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课堂上适度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感悟思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引领学生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段或优美语句,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学习、积累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实,作为阅读文本的课文中,还有许多不太引起读者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它们意思比较明白,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对于精彩片段或优美词句来说,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细微的环节,我们姑且称之为“细节”。但是“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一支一叶总关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外,也应抓住这些细节作适度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感悟思辨。
  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梁老师抓住“印”字的表达效果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感悟思辨。其教学过程如下:
  师:看到第15个自然段,认真听老师读,你能听出什么?
  生1:老师,你读的时候把“印”字改为“记”字来读。
  生2:老师,你读得很好,带劲,就是把“印”改为“记”。
  师:这样不是同一意思吗,“印”与“记”都是记住的意思麻。
  生3:老师,虽然它们的大概意思相同,但是“印”是打上络印的,能永远铭记,而“记”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生4:凭语感我总觉得“印”比“记”用得好。
  生5:“记”没有“印”那么深刻,“记”显得浅薄,“印”显得稳重深沉。
  ……
  师:你们真真正正能把今天学的内容印在心里了吗?好,看谁把喜欢的段落背出来,把它印在心上。
  生背。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独具慧眼地抓住“印”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咬文嚼字的富有灵性的思辨,使学生对父亲的话把握得更准确,对文本的感悟更透彻。也正是在这一细节上的追索咀嚼,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在感悟中,人文性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
  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的最大追求。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总有如沐春风之感。薛法根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质朴悠远的境界。这里,我们以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为例,谈谈他课堂教学和谐、智慧、圆融的特征。    一、和谐——学习目标清晰呈现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薛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似一位娓娓道来的大哥哥。薛教师总是适时示弱,把学生推到前
所谓“错”,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教育专家曾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词语教学中,对课堂上的错误,教师应时刻留心,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并加以巧妙地点拨。让学生的错误认识转变为正确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体验超越的快乐。    一、开门见山    在写作中,开门见山式的开头,直入文题,一下抓住读者的心,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如果也能开门见山地
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沉浸在热烈的掌声中  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掌声》一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掌声”。  师:我觉得应该读热烈些!  (学生再读)  师:再热烈些!(学生再读)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感情饱满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课题,这样会使学生笼罩在热烈的氛围之中,提前感受掌声的无形力量,为接下来的感悟掌声埋下了伏笔。】  二、品读文本,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对写话的兴趣”,没有字数和段落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就称其为“写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只要学生能写上两到三句话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各项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十分不适应,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
文本细读  《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值得品读玩味的文本。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自己童年的发现,并因这个发现情不自禁笑出声来而受到了惩罚,然后具体叙述这个发现的过程及受惩罚的原因。文章语言幽默诙谐而富有哲理,费奥多罗夫的发现在他看来,是“如此简单明了”;而在我们看来,显得如此稚嫩与可笑,但细细品读之后,却又意味深长。    简单——不简单    对于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在文中有个十分经典的描述:“哈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件。“景”是物质的,是“情”的折射物;“情”则是灵魂的,是“景”的粘合剂。教学古诗,当由景而入情。“意象叠加”使学生知道古诗“言之有物”,“意象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教学方式作为每天师生对话的一种载体,对学生的影响自然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中所透视的开阔的视野、睿智的思想,无疑将为学生打开孕育精神的书本,推开启迪智慧的窗户。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路。为了让语文课堂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状况,我们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善于倾听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倾听,彼此间能加强沟通,也促进了解。新课标应运而生,一个新的富有时代性的词——倾听,赋予我们教师一个新的使命——让学生学会倾听。    一、增强倾听的意识,在态度上重视  倾听,是侧耳而听,引申为用心细听。倾听是人们除“眼观”之外获取信息、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成语“耳熟能详”是告诉我们:听清了,听懂
“习作难,习作难,习作课上不开颜。”习作真的这么难吗?问题何在?如何面对?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准确定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让习作练习以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习作难,习作难,殊不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设置了难度。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衡量一篇好的习作的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写生动形象等等,每一篇算得上优秀的习作必须如此。诚然,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须具备的,但我们要求学生平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熏陶、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喜爱、欢迎充满情趣并富有美感的语文课。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教师以情为主线,紧扣学生心弦,给学生留有较广阔的情感空间。一个“情”字贯穿课堂,使学生成为体验课文情感的主人,使整堂课给人以情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一、境中生情  师:我们的动物王国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和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