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养与鸟养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w1988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庄子》里的一个寓言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大意是说,鲁国城郊飞来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就用车子迎接它,在宗庙里对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三牲全备的肉作为它的食物。海鸟于是眼花,忧愁悲伤,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饿死了。庄子因此下了个结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鲁王爱鸟,把鸟供在庙堂,给它吃大餐,享美乐,这哪里是养鸟,分明是养人。华屋美服,美酒琼浆,靡靡之音,自己喜欢,便以为海鸟也会喜欢,结果只能要了鸟命。
  一般人做事,很容易以己度人。比如请客吃饭,专挑自己喜欢的馆子,点自己爱吃的菜,很少提前询问客人爱吃什么。觥筹交错之时,还不忘挟箸布菜,美其名曰:这是最好的馆子,最好的菜。如若主客口味相投,尚可以把酒言欢,吃得盘碗见底。最怕主客口味迥异,你爱甜,我爱酸,你爱辣来,我爱咸。主人越盛情,客人则可能举箸茫然,胆战心惊,每盘菜也只能蜻蜓点水般临幸。
  如遇这样以“己好”请客的东道主,多么令人扫兴。好在一顿饭尚可挨得过去,倘若再有盛情邀约也还有婉拒的可能,如若以己养的方式养育孩子,可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孕育孩子自然辛苦。婴儿呱呱坠地,夫妻即刻荣升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迫切心情,便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其实,早在娘肚子里时孩子就已经听上了音乐,美其名曰“胎教”,甭管莫扎特还是贝多芬,天天听,不厌其烦,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当然,此时孩子还没发言权),反正大人觉得好就行;等孩子慢慢长大,从幼儿园起,报各种兴趣班便提上日程,钢琴、书法、舞蹈、游泳、跆拳道……多多益善,似乎非要把孩子培养成十項全能。每逢周末,起早贪黑赶场子,甭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反正家长兴趣盎然。搞得孩子疲于应付,一旦要罢工,家长便斥责,甚至喊冤:放着大礼拜不休息,牺牲了时间陪着孩子上兴趣班,孩子不懂事,不好好学,白瞎了家长的一片心。其实,细琢磨,那些所谓的兴趣班,兴许都是家长孩提时代的梦想,有几个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这样养孩子,和鲁王养鸟又有什么区别?
  柳宗元有篇文章叫《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是个种植大户,植树造林技术一流,普天下养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好好学习他的养树之道。郭橐驼的养树之道说来也非常简单,“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简言之就是“顺天致性”。只要顺应树木的天性,便没有养不活的树。只是很多养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总是以己之私,干预树的生长,种了树,早晨来看看,晚上来摸摸,甚至抠下一块树皮看看它活没活,摇动树干,看看根扎得实不实,那树要是能活,实属侥幸。
  无论养鸟还是养孩子亦或是养树,乃至养万物,都要顺其天性,而不要凭一己之喜好行事。如若按照柳宗元文中所言,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则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管子》第一篇便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个道理,于今之国家的执政者也颇有助益。
其他文献
汉代徐干的《中论?法象》说:“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倒是刻画出一派正襟危坐的“正人君子”形象,但文人的戏谑,倒是很见些真性情。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大师;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官至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官职低微之至,但就是在此期间,
期刊
早晨乘地铁上班,出家门沿江场西路向西,要穿过高平路、沪太支路、守仁路三个路口方能抵达地铁站,步行约二十五分钟。我可以在路之北侧一直前行;也可以在原平路即穿过江场西路,沿路之南侧前行;还可以在接下来的每个路口穿越马路于南侧前行,从而抵达地铁站。如此说来,只早晨去地铁站,就可有五种不同走法,这还不包括出门反向而行,至万荣路再右转沿汶水路、沪太路抵达。目标不变,却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无所谓好坏,只有快捷
期刊
人类乐此不疲地探索真相: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微生物......科学说,这是生物链的弱肉强食,不相生相克,一些生物就会饿死、灭绝。人们接受了这个真相,觉得有道理。  然而,这种说法套用人类,人们又会质疑:历史上“强为弱食”的典例也不少,比如刘邦、朱元璋从草根到皇帝,完成了“小鱼吃大鱼”的逆转,这是什么真相?还有,一些改朝换代的新帝王,原本就是锦衣富食的公子哥,不需要怕被“饿死”去“吃掉”旧
期刊
“老虎苍蝇一起打”,世人皆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其实,“苍蝇”发起火来,也很可怕。  说到“苍蝇”的火气,我是曾经见过的。包产到户后没几年,农民在“任务粮”外背上了“提留”,作为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民怨声载道,抵触心理强,且有些困难户确实交不起。某年,提留收取情况不甚乐观,村支书在村民大会上暴跳如雷,讲了很多火气大、水平低的话,记得有一句是:“谁穷谁活该!去偷、去抢,也得把提留交了!”没过几年,以
期刊
赵太爷府上晚饭后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便睡觉,但也有例外:“其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Q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  因为这个破例,舂米前阿Q可以在厨房里吸旱烟,听吴妈扯闲篇。只是阿Q先前被小尼姑脸上的滑腻所蛊惑,便想跟吴妈困觉,吓得吴妈屁滚尿流、寻死上吊。该死的阿Q竟然连赵府的下人也敢“淫乱”,所以被秀才骂“忘八蛋”,拿竹杠打。末了,阿Q老老实实赔了赵家一对一
期刊
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30%。这意味着,“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上海近年每年因患癌症疾病死亡3.6万人,70%癌症晚期病人需要给予止痛、心理安抚等“舒缓疗护”及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也称作安宁疗护,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然而,从我國的实际情况看,能提供临终关怀的医院和病房极少且基本都是满床状态,
期刊
“抓住青春的尾巴”,是坊间一句很煽情但又被人用滥的话。  青春,十分珍贵又极易逝去,即所谓红颜易老,韶华难留。面对一天天光阴流逝,眼见青春正快马加鞭远去,青年人喊出“抓住青春的尾巴”,是无奈也是伤感,当然也有积极因素。以前也许你是在奋斗拼搏建功立业,也许是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年华,但能抓住属于青春期最后日子去干一点有意义的事,做一点与青春相符的活儿,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有人喊出“
期刊
一直都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今有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八个字,是近代新文化运动学者易白沙在《孔子平议》中提出来的,无论是董仲舒还是汉武帝,都没有说过这个话。于是查阅有关史料,发现董仲舒的建议出自他的《天人三策》,说的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听取董氏之建议,倡导的则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易白沙的《孔子平议》在百年之前,即1916年发表于《新青年》
期刊
我的家乡在上海市郊奉贤县南桥镇,那地方属于典型的江南古镇,河汊密布,石桥众多。那时候,乡里人出行主要靠舟楫,陆上交通反倒不甚便捷。如今奉贤县已划入上海市区,域内人口达108万(其中外地人口占48.66%),地铁5号线目前正在朝那里延伸,2020年底前就可以建成通车。  家乡有祖传的老宅一幢,在镇西头的西街上(当时街上都没有门牌号),面街背河,后门沿河堤处有2棵高大的榉树,那是我的祖父(1884--
期刊
老尤是个令人羡慕的人。在单位业绩突出,年轻时就晋升为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每年“评模”“选优”的次数,他比别人都多。在家里夫妻和睦、老人康健、孩子优秀、家境殷实。按理说他应偷着乐才是,可他常为一件件小事而烦恼。别人赞他“尤家人(尤加人)就是优秀的“优”,说他幸福指数高。他却说,“尤加心”就是忧愁的“忧”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且看他家有什么“难念的经”。  先说他家独生女,某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后,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