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青春尾巴”及其他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dusamat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抓住青春的尾巴”,是坊间一句很煽情但又被人用滥的话。
  青春,十分珍贵又极易逝去,即所谓红颜易老,韶华难留。面对一天天光阴流逝,眼见青春正快马加鞭远去,青年人喊出“抓住青春的尾巴”,是无奈也是伤感,当然也有积极因素。以前也许你是在奋斗拼搏建功立业,也许是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年华,但能抓住属于青春期最后日子去干一点有意义的事,做一点与青春相符的活儿,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有人喊出“抓住中年的尾巴”,也颇有不少人响应唱和。如果说青春结束的年龄定在35岁到40岁之间,那么,中年的下限就只好定在55岁到60岁之间。40岁———60岁这二十年对于人生非常重要,倘若说前边主要是打基础,趟路子,积人脉,付学费,那么,这二十年就是见成效,收果子,“打江山”,“坐天下”。当然,也有人在青春期就大获成功,出人头地了,但那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在中年才能站稳脚跟,拉网捞鱼。但是,这20年又过得极快,还没怎么品尝胜利的果实,享受成功的喜悦,就眼看着要告别中年,进入老年了。好不容易攀上的高位,一到年龄就要“一刀切”;辛辛苦苦积累下的财富,不得不交给年轻人去打理;殚精竭虑开创的局面,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江山,眼看要易手他人,我不甘心呀,也要“抓住中年的尾巴”,最后再辉煌一把,再享受几年。
  不过,迄今为止,还没听说过谁要“抓住老年的尾巴”,这一则是因为,老年不好划底线,是八十好呢,还是九十合适,抑或百岁为好;再则来说,人进入老年,主要任务是享受退休生活,过好夕阳红,争取健健康康地多活几岁,没什么事情需要“抓住尾巴”去做;其三,老年人固然也有未实现的愿望,未达到的目标,但多数也都因有心无力,不再去与命运较劲了。当然,人各有志,大画家齐白石,90多岁时,还绘画不辍,“不教一日闲过”;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110岁高龄时,还在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他们就不是“抓住老年的尾巴”,而是“抓住人生的尾巴”,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令人高山仰止。
  所谓“抓住尾巴”,其实就是要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多做事情,不留遗憾。“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是“抓住青春的尾巴”,不仅自己发愤用功,苦读成才,还培养了两个优秀儿子,人称“三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他这是“抓住人生的尾巴”,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
  自然,对于“抓住尾巴”,也是见仁见智,各自理解不同。有人想抓紧某个年龄段最后时间,把事业再往前冲一冲;有人想利用最后的机会来弥补过失,减少遗憾;有人想充分享受生活,到没去过的地方看看,品尝没吃过的美食,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也有人想“抓住尾巴”多捞一把,下台前赚他个盆满钵盈,给自己和家人奠定雄厚经济基础,结果是一不小心就东窗事发,成了“59岁现象”的事主,把自己送进大牢,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平心而論,如果我们能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不蹉跎岁月、虚度年华,就能心平气和地告别青春,志得意满地告别中年,安安静静地告别老年,也就没有必要再急吼吼地去“抓住尾巴”,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从容潇洒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他文献
今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先生,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全部捐给华农大,学校用这笔款项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读着《新华每日电讯》这则报道,我看到的不单是一位“可敬的老人”,而且是一片“无言的火花”。  880多万元,对一位大学教授来说,若非年复一年克勤克俭,日复一日省吃省用,断难“积少成多”。我不认识卢永根。但我相信,他的这些钱财,都是
期刊
衣锦还乡,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向乡里夸耀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显摆。典出《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中国历史上,帝王和英雄们都有一个嗜好,就是在打下天下后,总要衣锦还乡,回到故里,榮耀一番,让眼看着他们长大的父老乡亲,看着他在衣绣锦袍加身,香车宝马万人拥戴中打道回乡,光宗耀祖。于是,我们看到,衣锦还乡成了中国封建文化背景下功成名就的帝王们示威显荣的一种
期刊
冬雪夏雨,春华秋实,可谓自然界之常识。人自幼经寒历暑,会慢慢明白自然之理。人慢慢长大,在家庭熏陶和社会熏染中,便知美丑妍媸,人礼待道。成人之后,经过历练,知道了社会担当和人性的微妙,晓得了善恶是非,可谓有了点社会公德方面的常识,算个“社会人”了。  自然常识,只要不是天生智力缺陷,一般都能理解,容易达成共识。所以,公司之间、单位之间,在谈项目说事时,一般会先聊两句天气,其实是希望所谈的事,也像谈的
期刊
明人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卷之十八》“史难信”一章,为了说明为什么有些“历史”很难让人相信,举到了“伯道无儿”的例子。“伯道无儿”的故事是这样的:晋代邓攸(字伯道)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儿子和侄儿一起逃难,在危难关头,舍弃自己的儿子,保全了侄儿。后来他终身没有孩子,当时很多人为之感动,抱憾地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对于这个故事,朱国祯表达了他的严重质疑:邓攸在子侄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念兄无后弃子
期刊
汉代徐干的《中论?法象》说:“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倒是刻画出一派正襟危坐的“正人君子”形象,但文人的戏谑,倒是很见些真性情。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大师;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官至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官职低微之至,但就是在此期间,
期刊
早晨乘地铁上班,出家门沿江场西路向西,要穿过高平路、沪太支路、守仁路三个路口方能抵达地铁站,步行约二十五分钟。我可以在路之北侧一直前行;也可以在原平路即穿过江场西路,沿路之南侧前行;还可以在接下来的每个路口穿越马路于南侧前行,从而抵达地铁站。如此说来,只早晨去地铁站,就可有五种不同走法,这还不包括出门反向而行,至万荣路再右转沿汶水路、沪太路抵达。目标不变,却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无所谓好坏,只有快捷
期刊
人类乐此不疲地探索真相: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微生物......科学说,这是生物链的弱肉强食,不相生相克,一些生物就会饿死、灭绝。人们接受了这个真相,觉得有道理。  然而,这种说法套用人类,人们又会质疑:历史上“强为弱食”的典例也不少,比如刘邦、朱元璋从草根到皇帝,完成了“小鱼吃大鱼”的逆转,这是什么真相?还有,一些改朝换代的新帝王,原本就是锦衣富食的公子哥,不需要怕被“饿死”去“吃掉”旧
期刊
“老虎苍蝇一起打”,世人皆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其实,“苍蝇”发起火来,也很可怕。  说到“苍蝇”的火气,我是曾经见过的。包产到户后没几年,农民在“任务粮”外背上了“提留”,作为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民怨声载道,抵触心理强,且有些困难户确实交不起。某年,提留收取情况不甚乐观,村支书在村民大会上暴跳如雷,讲了很多火气大、水平低的话,记得有一句是:“谁穷谁活该!去偷、去抢,也得把提留交了!”没过几年,以
期刊
赵太爷府上晚饭后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便睡觉,但也有例外:“其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Q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  因为这个破例,舂米前阿Q可以在厨房里吸旱烟,听吴妈扯闲篇。只是阿Q先前被小尼姑脸上的滑腻所蛊惑,便想跟吴妈困觉,吓得吴妈屁滚尿流、寻死上吊。该死的阿Q竟然连赵府的下人也敢“淫乱”,所以被秀才骂“忘八蛋”,拿竹杠打。末了,阿Q老老实实赔了赵家一对一
期刊
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30%。这意味着,“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上海近年每年因患癌症疾病死亡3.6万人,70%癌症晚期病人需要给予止痛、心理安抚等“舒缓疗护”及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也称作安宁疗护,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然而,从我國的实际情况看,能提供临终关怀的医院和病房极少且基本都是满床状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