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来源 :数字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实现全面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本研究立足漳州市实验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从探究型的科学课堂的构建、开展校本科技实践活动、与机构合作开办科学讲座、引入生命关怀课程等方面,探索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科技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0)03-0058-04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3月份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跨越式提升作出了总体部署。方案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应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方案还强调要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才能达到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的目标,才能维系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长治久安。笔者认为,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要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立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以各类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立足科学课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2]。如物质科学领域,三年级的《了解土壤》,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用手摸和捻土壤,把土壤静置在水中。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了身边常见的土壤是由水、空气、岩石微粒、腐殖质等物质混合而成,知道了土壤有沙土、壤土、黏土之分;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它们的渗水性不同;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不同的土壤性质不太一样,因此分别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土壤关系着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再如生命科学领域,四年级的《我们来养蚕》,学生通过亲自养蚕、写养蚕日记、拍照、画画等一系列活动,了解蚕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知道了蚕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小学科学的学习以探究为主。在小学科学课堂,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一过程,从而获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知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全局,是一个民族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科学素养也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是基石,激励着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的品质是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要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应流于形式,而是要把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的点点滴滴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每一节课上。
  二、以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我国教育家刘国正认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是水泥的隔离层,而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小学科学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活动,生活是科学的天然教育场,培养科学素养需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立足课堂并延伸至课外,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学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漳州市实验小学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下面谈谈如何以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利用学校的“地理生物园”“开心农场”“闽南生物馆”,开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科技实践活动。“地理生物园”里有许多植物,是学生学习生命科学重要的实践场所。在“地理生物园”里可以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地理生物园”可以成为三年级的“观察植物”、六年级的“生物的家园”“生态平衡”“食物链”等课程理论结合实践的场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主阵地之一,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在现实中加以运用。本校科学老师利用课间,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对“地理生物园”的植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长期观察,并做好相应记录。观察记录表格如表1。
  本活动结合“开心农场”种植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植物生命的始终,经历挑种、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等一系列劳作,体验农民劳作时的辛苦。在收获成果之后,亲自洗、煮、吃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和收获的不易,从而养成勤俭的习惯。通过此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物种生命周期的长短、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等。以学生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材料和数据为基础,学校开发了“植物类”校本课——“红领巾闽南生物馆校本课程”。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在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素养。
  (二)以“红领巾闽南生物馆”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营造科学教育环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本,博物馆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有一定规模的学校都设有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教学资源。漳州市实验小学“红领巾闽南生物馆”创建于 1984 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馆藏越来越丰富,现有动植物各类标本近千件,布置營造出大自然和谐的生态模拟坏境。馆内还有恐龙化石模型、北斗七星模型、九月星空图、软体生物解剖图等,是学生全方位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   每周一、周二、周四的社团时间,学生可以利用“红领巾闽南生物馆”内的丰富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通过标本认识各种生物
  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馆内各种动物标本,认识各种动物,如狮子、梅花鹿、鸳鸯、白天鹅等,还能认识罕见的海洋生物,如四大名螺——万宝螺、唐冠螺、凤尾螺、鹦鹉螺,以及各类昆虫,如蝴蝶、蜘蛛等。
  在学生观察记录(如表2)的同时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动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对体型、种类相似的动物进行辨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和同学交流收获和发现。此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生命科学关于动物知识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也是语文学科《鸬鹚》等课文的重要辅助。
  2.结合馆内丰富标本资源,学习校本课程
  学校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漳州市实验小学利用“红领巾闽南生物馆”和“生物地理园”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从水果类,花卉类,昆虫类,鱼、爬行、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六个系列编写校本教材,分低、中、高年级三册。教材以学校生物标本和校园植物为依托,内容形式多样,有的在故事中渗透知识,有的让动物“自述”,有的通过设置情境介绍知识……每篇文章后面都链接有相关知识点、阅读点,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扩展和延伸。校本内容形式活泼有趣,图文并茂,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让学生樂于阅读、易于接受。而文章之后的拓展延伸为阅读者提供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如同类故事、诗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三)以科技节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校科技教育的深入落实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漳州市实验小学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本领的平台。学校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科技节设计的竞赛项目有一年级的“纸飞机飞行”、二年级的“植物叶子作画”、三年级的“电子DIY”、四年级的“造桥”、五年级的“无线电科技小制作”、六年级的“电脑科幻画”等。趣味类项目还有“机器人操作”“科技小制作”“无线电定向”“考古”“科学表演秀”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结合课堂内学习的科学知识设计自己的竞赛作品,或创新方法,或创新作品,或创新思路,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
  除每年一次的科技节活动,常规的活动还有“科技金点子”“科技小制作”“科技影像节”等。学生把生活和学习中的奇思妙想用“科技金点子”展示出来;通过动手、动脑、废品再利用,制作出“科技小制作”,有些是精美的装饰品,有些是改进过的小工具;“科学微电影”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培养创作、表演、摄像、剪辑等能力的同时又掌握了科学知识。在常规的比赛活动中,如有优秀的创新作品出现,就可以推荐参加当年的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每年的科技夏令营、创客等活动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的同时也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一系列的科技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塑造更为良好的科学环境,推进个性化科学教学。
  (四)以科技讲座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各类竞赛、趣味活动,漳州市实验小学每年还邀请相关专家到校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多次邀请厦门“保护动物协会”的负责人开展关于“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动物”的讲座,让学生知道人类应与动物和谐共生于地球这个“家园”;邀请一七五医院妇产科和泌尿科的专家开展关于“青春期生理卫生的注意与防范”的讲座,让青春期的学生及时接受更专业的知识,了解自身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自我保护,让学生安全、快乐地度过青春期;与气象局一起举办“世界气象日”活动,让学生了解气象知识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与无线电管理局一起举办“无线电与我们的生活”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无线电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邀请牙科专家开展“爱牙日”讲座……
  通过各类科普知识讲座,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尊、自强的人格,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五)重视生命关怀,传播健康的人生理念
  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不忘初心,时刻渗透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漳州市实验小学是漳州市唯一一所引入“生命关怀  人道教育”课程的学校。“生命关怀  人道教育”的课程是通过创设营造逼真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动物的角色,亲身体验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本课程还讲述了很多人与动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情感,知道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
  通过此课程,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和谐地对待生命历程,在提高生命的质量的同时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珍贵,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界不同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在与自我、他人和自然建立起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此课程利用社团时间在一、二年级授课,也利用假期举办夏令营活动,通过学习和活动,使学生从小懂得生命的不易,应该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
  针对未来,学校会坚持开发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的科技课程资源,坚持“立足科学课堂、以生为本、深抓特色、稳步推进”的科学教育工作思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1.
  [2]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2-25) [2019-11-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3/14/content_5053247.htm.
  (责任编辑 孙震华)
其他文献
针对当前数据中心网络面临的资源分配不够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路径传输的动态负载均衡路由(multipath transmission-based dynamic load-balanced routi
学习成果认证是影响慕课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之一,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层影响因素,构建了“成果认证-动机”模型,拟探究学习成果认证对慕课学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正式出台,粤港澳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渐加速,三地正努力寻求教育合作层次、途径和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本研究以珠海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为立足点,以珠港澳
据英国《BBC新闻》(BBCNEWS)2016-07—28报道,由Anette-Gabriele Ziegler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发现母乳哺育达3个月以上对母体具有保护作用后,进一步探讨背后可能的原因。他们找
据英国《BBc新闻》(BBCNEWS)2016—04—25报道,乳房影像学检查是帮助女性了解乳腺癌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近来有研究进一步发现该工具可能也可以用来预测女性心脏病风险。纽约西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开设新媒体产业课程体现了专业延展性,顺应了国家战略性需求,能促进文化产业与新兴媒体产业高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子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新媒体产业导论
从本科、研究生教育和毕业后培训等3个方面对捷克共和国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针对捷克在临床医学教育上的特色和优势,对中国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据美国WebMD医学新闻网(2015.06—04)报道,一项小型研究指出,治疗牙周病可能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炎的症状。
尽管专家还在为鸡精是否是第三代味精争论不休,但鸡精打人消费品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