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形式 探寻文本奥秘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3637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符号系统,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形式承载着思想内容,思想内容通过适宜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教师立足文本言语形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巧妙地选择教学点,引导学生读懂言语形式承载的思想内容,并围绕言语形式的特征细读文本,探寻文本表达的奥秘,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关键词语,探寻文本奥秘
  一个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句子往往是由关键的词语凸显出来的。这些词语是作者灵感的触发点、情感的迸发点、文本内涵的透视点,通常在整个句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并紧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深刻含义及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叠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它是指将词和词连接起来使用,一般有ABB式、AABB式、AABC式、ABAC式等。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槐乡五月》写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象和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五月槐乡和槐乡孩子的喜爱。薛法根老师在执教这一课的过程中,针对文中叠词使用较多的特点,以“傻乎乎”为例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叠词并品读赏析,感受叠词的使用效果“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白茫茫”生动地展现了五月的槐乡漫山遍野盛开着雪白的槐花,“傻乎乎”逼真确切地再现了一个被槐花的香气深深陶醉、沉迷其间已忘记了自己的可爱的儿童形象;然后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叠词的节奏美、和谐美;最后,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加深对叠词这一语言形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关注典型句式,探寻文本奥秘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利用一些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句式,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展开细读,领略典型的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少年时代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课文中有一段文字,令人读后无法忘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类似排比,将本应放在每句开头的“我的母亲”别出心裁的移到句尾,既表现出母亲的劳累及对儿子深沉的爱,又表现出作者当时内心的震撼。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部分的时候,引领学生由揣摩言语形式切入,将语言内容的理解渗透其中。
  三、关注意蕴标点,探寻文本奥秘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和学生感悟语言的支点。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叹号、问号、破折号、省略号等标点进行品味,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言语形式的深处,悟其妙,得其法。
  《窮人》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主要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文中多处出现省略号,例如,对桑娜的一段心理描写——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话里的省略号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断断续续,说明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安顿好后,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了矛盾。李玉贵老师在教学这段内容时,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省略号这一独特的言语形式,启发学生联系前后文说说从省略号中能读出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在氛围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读出了桑娜的忐忑,有的读出了桑娜内心的纠结,有的读出了桑娜的善良,有的读出了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教师针对学生发言适时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感受到标点符号独特的表达魅力,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四、关注特殊语段,探寻文本奥秘
  语文教学的聚焦点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这里说的特殊语段,指的是表达形式上的特殊,或顺序不按常规呈现,或内容省略,或反复出现同一语段等。这些特殊语段的使用,往往能够使得表达更新颖,意蕴更深刻。
  丰富的提示语能体现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对表现人物特点有很好的作用。《船长》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课文中写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时没有交代说话的人、所说的话非常简短、对话分行显示……最为显著的是所有人物语言都没有提示语。强洪权老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先通过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感受对话的语言简洁,体会文本语言特殊的表达效果:当两个人对话情境急切、内容干脆时,可以不使用提示语;接着让学生尝试添加提示语,在对比中感悟文本表达的精妙,进一步感知语言的表达必须与具体语境和人物性格相符,有效地实现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关注巧妙手法,探寻文本奥秘
  小学课文大多是记叙文,照应、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表现手法都蕴藏其中。
  例如,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手法,它可以使被衬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作品,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电轰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坚韧顽强的生命力。课文中,作者在细致地描写高原柳,已经能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它的生命力顽强之后,还花了不少笔墨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盛兴凤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这一言语形式的显著特色,立足全篇,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可以省去不写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终于领悟到作者的表达之妙:家乡灞河的柳树极易生长,不需克服任何困难,而青海高原的柳树却经历了重重磨难,写灞河的柳树,更加衬托出青海高原柳的坚强,也使它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教学中的意识越来越强,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站在课文的整体层面感悟作者表现手法的巧妙,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224200)
其他文献
《四季之美》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春日黎明、夏天傍晚、秋之黄昏、冬季早晨的美丽景色,给读者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那么,对于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来说,怎样才能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借助关键词想画面,感受景物的动态之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语文要素是“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阅读与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支柱。统编版教材对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是语文教材编著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借助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主题的彼此融通,突出习作关键能力的训练。笔者以为打通精读文本、习作例文与习作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是高效推进习作单元的基本策略。现以统编版教材三上习作单元“学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需要紧扣教材中一篇篇融合了语言之美、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课文,引领学生体悟情感、升华人格,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六下《匆匆》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性而读,探寻文本之美  1.理读全文,探寻精巧的结构之美  《匆匆》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非常鲜明,作者依照贯穿全文的“24
期刊
全国统编教材總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中小学阅读教学可采取“1+X”办法,即将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1+X”办法引起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大家纷纷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实践“1+X”办法。常态阅读教学中,“1+X”阅读往往体现在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文章。一些常态阅读课堂中,教学内容贫乏,学生课后的阅读负担很大,阅读兴趣不足,阅读质量得不到保证。能不能把“X”放在课堂上来读呢?如果常态的阅
期刊
纵观时下的小学课堂,研究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阅读深度教学的文章为数并不多。究其原因,一年级的教学主要是以幼小衔接、习惯养成、识字认字为主要任务;一年级的课文以韵文、儿歌、童话为主,的确也不如中高年级的课文那么有“深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有时会无意识地变成单纯的识字教学,有时又会程序单一简化,篇篇“识字、读文、写字”,对课文的深挖不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足。  作为学生阅读习惯、
期刊
生命教育永远是课堂永恒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传递出的生命力量,让语文课堂在诗情画意中,传递出昂扬向上的生命朝气。本文以《天鹅的故事》为例,多角度解读文中的角色和叙事手法。  一、品读细节,感受生命的敬意  《天鹅的故事》正是以一把猎枪入手。我拜访老猎人斯潘杰的过程中,一把悬挂的猎枪,引起了“我”的好奇,继而引出斯潘杰老人的回忆。文章通过斯潘杰的回忆,讲述天鹅的故事
期刊
时下,很多小学教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学生稳坐课堂,一言不发的情况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感兴趣,是“要我学”。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那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充满教与学的趣味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问“趣”哪得清如许?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激活低年级课堂教学策略的视角试作一些探索。  一、以“爱”促“趣”,语文教师的精神芯片  师生和谐
期刊
散文既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似戏剧情节那样高潮迭起,却具有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即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根据散文特质进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精炼的语言,体会和感受作者言语中抒发的人生感悟。  《怀念母亲》一文,季羡林先生采取了“文包日记”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写作风格朴实、诚挚。为此,笔者确立以下教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安排单元结构;语文要素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习惯等,这些语文要素大都以课文“泡泡”提示语或者课后习题的形式贯穿于各单元的语文教材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青蛙写诗》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小诗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低年级1—2年级)的识字要求为:“1600字左右”,写字量为“800字左右。”低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笔者本着识字写字育人的指导思想,基于字理、阅读、复习例谈识字教学,以激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与热爱,为学生走进深度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字理,追根溯源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从造字法来看,包括象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