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散文情思 悟习作之道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hj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既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似戏剧情节那样高潮迭起,却具有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即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根据散文特质进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精炼的语言,体会和感受作者言语中抒发的人生感悟。
  《怀念母亲》一文,季羡林先生采取了“文包日记”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写作风格朴实、诚挚。为此,笔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激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的怀念,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对母亲的爱;通过对比教学,感知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创设情境,以“怀念”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字里行间的言语妙处,发掘文本中作者对于人世生活的种种情感,审视自我,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一、激情朗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任何一篇文本都聚集着作者的情思,在教学散文时,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读上多下功夫,准确把握语气、语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验品味。
  1.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
  《怀念母亲》这篇散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对两位母亲都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深沉和内敛的,描写对母亲怀念的语句,更是催人泪下。
  课始,笔者提出两个问题:首先,文中的两位“母亲”指和;其次,文章表达了对两位“母亲”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找出表达这种情感的语句;运用课件出示文段,引导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明确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通过朗读,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味作者深沉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2.品读关键词句,体悟“思念”主调
  文章描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直接表达了失去母亲后内心的痛苦和对母亲的怀念。文章摘抄日记的部分“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作者直抒胸臆,描写思念祖国的情感。笔者深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研读文本秘妙,领悟言语表达
  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要告别以往内容分析的方法,抓住文本秘妙,引领学生学习言语的表达形式,去实践言语。
  1.关注日记格式,梳理文章结构
  《怀念母亲》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是:“文包日记”的形式。首先让学生打开课文,引导学生大体的看一下,引导学生与其它文章进行对比,找出和其它文章的不同处。再指导学生将日记和正文分开来看,体会日记的作用。
  2.细读文本语言,感知表达方法
  季先生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感情,日记中“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作者正是借助景物描写抒发思念之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划出抒情的句子,通过朗读理解这一表达方式。
  3.聚焦重点语句,突出隐藏情思
  理想的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季先生的文章语言精炼,“文包日记”的形式,学生还是首次接触。教师以观察“日记”的日期为切入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思念之情。
  课件展示日记时间,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直观感受日记的时间,体会作者思念之强烈,时刻不忘;再次展示描写天气的句子,使学生感受无论阴天下雨都在思念,脑海中全是对两位母亲的怀念。这样对比教学,将“日记”隐藏着的情感直观呈现,让学生对文章表达充分感知。
  三、巧联学生实际,探究文本意蕴
  散文中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需要读时深入的探究、体味。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才可以丰富知识,用心去聆听作家的心声,才能感受、体会到散文所表达的情感。
  1.激发丰富联想,勾连现实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读出文本的感情,教师相机引导,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连,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印象。文中母亲弃养,描写我的状态的句子,如:“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现实生活,才能够体会的深刻。
  师:谈一谈感受。
  生1:失去母亲很难过。
  生2:只想哭。
  生3:吃不下饭。
  生4:睡不好觉。
  师:我们现在拥有母爱,要时刻珍惜。
  2.链接现实生活,深化情感认识
  由于文本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所处环境的感受,学生没有经历过,可能无法体会到那种情感。链接生活,帮助学生理解、体悟变得非常重要。在读日记1935年11月16日一节,教师问: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问:“凄凉为什么还甜蜜的?”链接资料,出示幻灯片,小组交流。通过解读,学生理解了作者身在异国,远离家乡,远离朋友的凄凉;也正是因为远离故国、朋友,才有思念,才有甜美的回忆,心中自然又是甜蜜的。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读写结合,提炼方法,落实到位。
  1.捕捉课文重点,练习内容概述
  散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的情思,要让学生捕捉到这种情感,进行言语训练,能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长此为往,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在学过文章之后,出示“作者的思念之情包括( )和( )”。
  2.巧抓文本空白,训练言语表达
  有的文章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进行小练笔。梦里的母亲就给学生留下了空白點。
  师:梦到母亲是什么样?
  生1:在儿子出远门时,抓紧时间缝缝补补。
  生2:送儿子走时,眼看着车子走远,两眼泪流不止。
  生3:念儿、盼儿归时,站在村口,看着远方。
  生4:儿子未按时归家时,失望的眼神。
  生5:在儿子久久没有消息时,母亲焦急的眼神。
  这样的空白小练笔,使学生们充满情感地发挥了想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炼写作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练笔,能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课后作业布置练笔:用情景结合的表达方式,联系实际生活,写一写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或不在父母身边时对亲人的想念。
  小学散文教学,教师不仅要教出“散文味”,更要树立“语用”意识。在引导学生品鉴作品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语用”训练点,既得“道”,又得“言”,切实提高散文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光泽县止马中心小学(354100)
其他文献
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与难度系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紧迫。如果没有富有实效的课前预习,那么统编版课文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高品质思维能力也难以提升。  一、预习式微课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速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已经在全国铺开。见“微”知著,微课就是5-8分钟的短小视频。教师既可以采用录屏的方式制作,也可以自己出镜讲解问题,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期刊
曾几的《三衢道中》以简练朴实的语言、清晰优美的画面描写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游览的见闻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以及和谐山水的无限热爱。虽然整首诗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其中丰富的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教学中,教师要以“三衢寻美”为思维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走进诗歌语言的内在世界,深切感受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和意蕴,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助力。  一、整体把握,借助丰富文化初识美景  1.延续悠久古
期刊
《项链》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奇妙的散文诗。课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十分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以及小朋友们面对大海时的愉快心情。文本语言清新活泼,洋溢着浓浓的童心、童真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言语智慧,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  《项链》与同组的《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共同体现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即“项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
期刊
《四季之美》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春日黎明、夏天傍晚、秋之黄昏、冬季早晨的美丽景色,给读者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那么,对于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来说,怎样才能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借助关键词想画面,感受景物的动态之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语文要素是“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阅读与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支柱。统编版教材对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是语文教材编著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借助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主题的彼此融通,突出习作关键能力的训练。笔者以为打通精读文本、习作例文与习作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是高效推进习作单元的基本策略。现以统编版教材三上习作单元“学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需要紧扣教材中一篇篇融合了语言之美、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课文,引领学生体悟情感、升华人格,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六下《匆匆》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性而读,探寻文本之美  1.理读全文,探寻精巧的结构之美  《匆匆》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非常鲜明,作者依照贯穿全文的“24
期刊
全国统编教材總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中小学阅读教学可采取“1+X”办法,即将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1+X”办法引起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大家纷纷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实践“1+X”办法。常态阅读教学中,“1+X”阅读往往体现在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文章。一些常态阅读课堂中,教学内容贫乏,学生课后的阅读负担很大,阅读兴趣不足,阅读质量得不到保证。能不能把“X”放在课堂上来读呢?如果常态的阅
期刊
纵观时下的小学课堂,研究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阅读深度教学的文章为数并不多。究其原因,一年级的教学主要是以幼小衔接、习惯养成、识字认字为主要任务;一年级的课文以韵文、儿歌、童话为主,的确也不如中高年级的课文那么有“深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有时会无意识地变成单纯的识字教学,有时又会程序单一简化,篇篇“识字、读文、写字”,对课文的深挖不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足。  作为学生阅读习惯、
期刊
生命教育永远是课堂永恒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传递出的生命力量,让语文课堂在诗情画意中,传递出昂扬向上的生命朝气。本文以《天鹅的故事》为例,多角度解读文中的角色和叙事手法。  一、品读细节,感受生命的敬意  《天鹅的故事》正是以一把猎枪入手。我拜访老猎人斯潘杰的过程中,一把悬挂的猎枪,引起了“我”的好奇,继而引出斯潘杰老人的回忆。文章通过斯潘杰的回忆,讲述天鹅的故事
期刊
时下,很多小学教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学生稳坐课堂,一言不发的情况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感兴趣,是“要我学”。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那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充满教与学的趣味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问“趣”哪得清如许?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激活低年级课堂教学策略的视角试作一些探索。  一、以“爱”促“趣”,语文教师的精神芯片  师生和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