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 精彩无限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时下的小学课堂,研究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阅读深度教学的文章为数并不多。究其原因,一年级的教学主要是以幼小衔接、习惯养成、识字认字为主要任务;一年级的课文以韵文、儿歌、童话为主,的确也不如中高年级的课文那么有“深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有时会无意识地变成单纯的识字教学,有时又会程序单一简化,篇篇“识字、读文、写字”,对课文的深挖不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足。
  作为学生阅读习惯、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如果能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展阅读的深化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中高年级正确理解课文更好地打下铺垫,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甚至,课堂也会因阅读教学的深度精彩无限。
  一、深化知识——适当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一年级的课文虽然篇篇浅显易懂,多读几遍就能明白其意,也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如果能适当地找些知识的生发点,对课文进行适当的深化,对知识地行适当的拓展,不仅可以减轻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因易而厌”的学习情绪,而且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小壁虎借尾巴》以连环画的形式、童话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教完课文之后,抓住“动物尾巴不同作用”这个生发点问学生:“你们知道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吗?”以此对课文进行适当总结。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补充展示一些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有趣的课文故事、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充实的信息汇集……学生在说说、听听、看看的过程中,表达、观察、倾听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再如,识字韵文《比一比》,在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量词的合理运用;古诗《一去二三里》,教学完可以给学生补充《雨》的谜语诗……这样的教学不仅再一次巩固了本课的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经典魅力。
  二、深化语言——学习表达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是其特征之一,使学生学会“用语文”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适当地抓住个别词语与句式,引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模仿表达,从而达到深化内容、积累语言的目的。
  如《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中,郑小琴老师《菜园里》的教学案例就有类似的环节。完成大体的教学后,郑老师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蔬菜瓜果,然后仿着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儿歌。第二天,学生上交的作业让郑老师大开了眼界。
  只见学生都认真画了蔬菜,配了儿歌,其中不乏有精彩之作:如西红柿,红又圆,吃在嘴里酸又甜;黄瓜,黄瓜,身穿绿衣裳;萝卜进了门,药铺关了门……短短的几句儿歌,浓缩的是学生细致的观察,浓缩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缩的是学生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感悟。
  再如《两只鸟蛋》中“焦急不安”一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也许理解它比较容易,但是要让学生将其熟练运用就比较难了。教学时,我层层递进,使学生扎实掌握。我让学生先说说:“如果你丢了,你的妈妈心情怎么样?”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使学生对焦急不安这个词了解更深。然后我让学生给焦急不安换个词,紧接着让学生用“焦急不安”说一句话,最后再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一节诗歌。经过这样几个深入的教学环节之后,学生对“焦急不安”不再陌生。此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时常聽到学生用这个词语进行表达。如《松鼠与松果》一课,对于没有松果吃的小松鼠,学生用上了焦急不安这个词;再如《美丽的夏夜》,对于回不了家的小蚂蚁,学生也脱口而出“焦急不安”这个词,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性在层层深化的教学中得到了落实。
  三、深化能力——方法迁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从一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可以使其举一反三,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年级的课文,并列式的写作手法比比皆是,给学习方法的迁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四季》《荷叶圆圆》《画家乡》等,课文采用的都是并列式的写法,或者以时间为序,或者以几个并列的事物为纲,写法大致相同,情感基本一致。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一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然后总结并教给学习方法。接着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多次的合作中学会合作。最后全班进行汇报,教师适当小结、重点点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避免了课堂因教学内容的单一而出现的枯燥无趣,而且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培养,更能渐渐地学会“渔”的方法。
  四、深化情感——陶冶情操
  语文是一个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深化课文情感,升华学生的感情,能达到语文“人文性”的目标,也更能达到课标所述的“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美好目标。
  如《平平搭积木》一文,文章用诗歌的语言、浅显的文字,从搭积木生发开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心灵。学习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平平还会搭积木送给哪些人?从课文内容生发开去,学生迁移到孤儿、穷人、农民工……接着我顺势利导:如果是你,你会搭积木送给谁?有的说:“我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爱我人住,让大家都开心。”有的说:“我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流浪汉住,让他们不再流浪。”还有的说:“我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让买不起房子的人住,让他们不会因为买不起房子而伤心……”简短的语言,让学生再一次实践了语言的表达,更让学生在纷纷的议论中,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始年级。在接触语言文字学习的初始阶段,阅读的深化教学可以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多维度、深层次地让学生接触文字,更多地实践,更好地学习,更多地沉浸式学习语文,切实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361000)
其他文献
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校里“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语言为中心,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调动多向交往,培养倾听品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一、回归教学本质,避免形式主义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学习共同体为语文教学服务,而非反之,学习共同体应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改
期刊
“有目的地阅读”是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本次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学习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那么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使用“有目的地阅读”这种阅读策略进行教学呢?《宇宙生命之谜》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文言文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课本都编入了一两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下面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为例,具体谈谈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反复朗读,读好课文  朗读是读懂文言文的最好办法,教师要甘于
期刊
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与难度系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紧迫。如果没有富有实效的课前预习,那么统编版课文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高品质思维能力也难以提升。  一、预习式微课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速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已经在全国铺开。见“微”知著,微课就是5-8分钟的短小视频。教师既可以采用录屏的方式制作,也可以自己出镜讲解问题,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期刊
曾几的《三衢道中》以简练朴实的语言、清晰优美的画面描写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游览的见闻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以及和谐山水的无限热爱。虽然整首诗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其中丰富的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教学中,教师要以“三衢寻美”为思维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走进诗歌语言的内在世界,深切感受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和意蕴,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助力。  一、整体把握,借助丰富文化初识美景  1.延续悠久古
期刊
《项链》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奇妙的散文诗。课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十分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以及小朋友们面对大海时的愉快心情。文本语言清新活泼,洋溢着浓浓的童心、童真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言语智慧,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  《项链》与同组的《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共同体现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即“项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
期刊
《四季之美》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春日黎明、夏天傍晚、秋之黄昏、冬季早晨的美丽景色,给读者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那么,对于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来说,怎样才能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借助关键词想画面,感受景物的动态之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语文要素是“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阅读与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支柱。统编版教材对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是语文教材编著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借助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主题的彼此融通,突出习作关键能力的训练。笔者以为打通精读文本、习作例文与习作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是高效推进习作单元的基本策略。现以统编版教材三上习作单元“学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需要紧扣教材中一篇篇融合了语言之美、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课文,引领学生体悟情感、升华人格,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六下《匆匆》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性而读,探寻文本之美  1.理读全文,探寻精巧的结构之美  《匆匆》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非常鲜明,作者依照贯穿全文的“24
期刊
全国统编教材總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中小学阅读教学可采取“1+X”办法,即将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1+X”办法引起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大家纷纷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实践“1+X”办法。常态阅读教学中,“1+X”阅读往往体现在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文章。一些常态阅读课堂中,教学内容贫乏,学生课后的阅读负担很大,阅读兴趣不足,阅读质量得不到保证。能不能把“X”放在课堂上来读呢?如果常态的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