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 美言 美政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l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的名篇。标题可作如下题解:邹忌,美人也;讽,美言也;齐王纳谏,美政也。全文以邹忌问美开篇,继以入朝美言进谏,最后使齐国战胜于朝庭美政收尾。一个“美”字贯穿全文,一气呵成。
  一、美人
  美人——邹忌,鼓琴自荐,被齐威王任为相国。“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美在其“貌”;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出来,自以为不如徐公美,有自知之明,并能实事求是总结原因,不被假象迷惑,善于思考,美在其“思”;设身处地,由己及人,让齐威王欣然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除弊迁善,完成进谏使命,美在其“言”;能直言“王之蔽甚矣”,有非凡的勇气,最后能让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不费一兵一卒,使齐国“战胜于朝廷”,邹忌功不可没,是他与齐威王君臣上下身体力行的结果,美在其“行”;由个人比美一件小事联系到国家大事,这是他一心匡扶明主,建立霸业的爱国忠诚所致,决非偶然,美在其“心”。这样,一个立体的丰满的邹忌就站立在我们面前。
  二、美言
  美言:首先体现在邹忌的讽谏艺术上,其次体现在文章人物对话上。
  先看邹忌的讽谏艺术。
  首先一个“诚”字:“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一表言辞之恳,二陈事实之确。而妻、妾、客“皆以美于徐公”,一“皆”字极言此事之谬。一“诚”一“皆”形成强烈对比,表明事态严峻,引起威王高度关注。接着以“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说明齐国幅员疆域之广。继而连用三个“莫不”,极言看威王脸色求威王办事人数之多,说明威王权势之重。如此论述,一来讨威王欢心,二来坚威王称霸之志。这样经过两层铺设最后笔锋一转言归正传“王之蔽甚也”,极言危机四伏,危害之大。同时邹忌在讽谏时采用了三大技巧确保此次进谏成功。
  1.推己及人,现身说法。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他采用迂回战术避免直谏的风险,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
  2.设身处地,先颂后谏。其谏一赞齐国地大城多,有霸业之基;二颂威王志存高远,有称霸天下之志。称霸天下是君臣达成的共识,也是终极目标。围绕这一中心议题,进谏无后顾之忧。进谏始终从君主角度出发,这样其言句句肺腑,字字珠玑,中肯中听,并让威王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3.只指弊政,不开药方,授之以渔。邹忌从自身的经历中总结一条经验是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只指出齐威王的弊政,却不开药方。这样把主动权还给君主,一来树君主之威,以下的所有作为,都是君主所为,体现其英明果断;二来以求自保,这种革新除弊行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将受到重重阻力,一旦船倾人翻,自己是脱不了干系的,不开药方,也是明哲保身行为。
  再看人物对话。
  全文只有三百四十三字,是古文中的名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对话极具特色,形象生动。开篇三问三答,通过片言只语主要人物跃然纸上。首先在顺序上先问其妻,再问妾,后问客,这样安排合情入理。问自己与别人究竟谁漂亮,本是一种生活小事,但这毕竟也不是很大雅的事,所以应该是选择最亲近的人先问,今天刚好穿戴完毕,照着镜子,此时妻子又在身旁,所以先问其妻。对于妻子的回答,邹忌是不自信,感到怀疑。于是他便想到妾了,对妾的回答还是感到怀疑,于是乎将目光转向外人,因为外人是相对公允的,恰好客来。这三问话中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亲疏关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妻)
  “吾孰与徐公美?”(对妾)
  “吾与徐公孰美?”(对客)
  对妻与对妾的问话,本质上只是一个字的区别——“我”与“吾”,(城北徐公与徐公,城北两字只是承前省略而已。)“我”与“吾”词义上没区别,第一人称,但在使用上有特殊含义,“我”是口语,“吾”是书面语。亲疏关系因一个人称而变得泾渭分明。妻的地位高,与自己身份近,且朝夕相处的时间长,感情深,关系好,用了口语化的“我”,显得亲切、自然。妾的地位低,相处的时间短,感情也次之,同时为了保持自己主人的身份地位。用了书面体的“吾”,显得庄重严肃。对客人的问话与妾的问话区别关键是“孰”字的位置,“孰”在前,表示一种急迫的心情,主观意识比较强,语气强烈,是在提问;“孰”在后,语气委婉,主观意识淡化,是在征询。客人面前必须保持自己体面身份,说话自然讲分寸,所以必须将“孰”置后。最后三答中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答)
  “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答)
  妻子与妾的回答区别只差了三个字“君美甚”,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妻说是你漂亮多了,言下之意就是这个问题没有悬念,夫妻间有深厚感情,说的话带有感情成分,妻与妾的回答应从身份上来区别,与提问者的关系上来比较。再看妾与客的回答主要区别:一个是“何能及”,一个是“不若”;一个反问句,一个肯定句。反问句式当然比肯定句式语气强烈。“何能及”与“不若”在程度上有深浅。妾的回答首先有感情因素;其次,处境原因,邹忌是堂堂相国,身为奴隶的妾面对主人的提问,只能用“何能”,回答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就不一样,客人的回答则明显流露出奉承的意味,但如果客人也用“何能及君也”来回答,显然不妥,所以用“不若君之美”,恰到好处,其义有三,一是表明你们俩差不多,都是人中极品,值得一比;二是相比而言,还是你略胜一筹;三是保留个人意见,可能人家会说徐公美,甚至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认为,但个人认为还是你美一点。这就纯属个人爱好,至少你在某些方面比徐公优秀,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既讨了主人欢心,又完成了差事,客人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
  三、美政
  美政主题一以贯之,非常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齐威王着一“善”字,历经三令三赏三期三变,终使齐国大治,“战胜于朝廷”,以美政收尾。同时文章成功塑造了齐威王从谏如流,励精图治开创富国强兵美政的一代明主形象。另外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很多,首先是治国方面,要实现清明世道,就要广开言路、除弊革新,做好这二条的根本保证是重视人才,唯才是用。“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战国策》)“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墨子》)
  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只要抓住三个词:美人、美言、美政。
  一个人物,极具战国策士之风的美人——邹忌,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从邹忌身后走出一大群人物:苏秦、张仪、鲁仲连、唐雎等等。他们凭借机谋智慧、口才辞令,四处奔走游说,纵横捭阖,周旋于各政治集团之间。
  一篇美文,质皆美,尤以言胜。从邹忌的讽谏艺术中,从本文的对话语言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其言也凿凿,其情也切切,并能体会一言以兴邦的美言威力。
  一个主题,高唱主旋律的美政主题。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广开言路。我们眼前似乎还再现出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广开言路,以求治国安邦之道,展开招揽人才大战,人才一度得到最充分的尊重,人的才能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单位: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第79期在淄博的举办,生本教育实验改革在淄博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展开。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
盘点2011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其中有一句是“神马都是浮云”。其实“浮云”并不是今人的创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浮云”的解释为“漂浮在天空的云彩”。意思是说“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是漂浮在天空的云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义的重视和对富贵的淡漠。后来宋玉在《九辨》“卒痈蔽此浮云,下暗漠而无光”用“浮云”来比喻谗言蒙蔽君主,发展了这一词的含义。 
一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来看,语文应用能力应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强化语文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是,当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严重弱化,造成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下降。  从教者角度而言,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是教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普遍有所下降。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忽视,造成了教学双亏;加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洋溢着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是语文意象的具体表征,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近日,笔者连续听了二十多节初中语文随堂课,仔细地梳理、品析、辨别这些课例,发现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丧失,甚至变得虚无。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以考试为导向,进行模式化的解题指导,课堂语言训练试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高密度、大
一、直面尴尬:滔滔不绝,教师话语依然独霸课堂  轰轰烈烈的课改进行到今天已有十个年头,回眸一些小范围的公开课、新教师开课或者审视自己的课堂,就会发现“废”话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堂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有的甚至为了完成预设的目标,还要“拖堂”,或者简化教学目标,就直接砍掉一个“小尾巴”,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学的“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时间非常宝贵,教师课堂话语尽量简洁。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机械、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探索的方式主动地阅读,以获取有关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  下面以“探究叠字的艺术效果”为例,谈谈研究性阅读。  一、兴趣是开启研究性阅读的金钥匙  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叠字总是脱口而出。人们的称呼就多用叠字,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等,尤其是品读孩子
语文游乐场  横向  1.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通过红外线或激光检测鼠标器的位移,将位移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再通过程序的处理和转换来控制屏幕上光标箭头移动的一种硬件设备。  4.日本产的一个汽车品牌。  5.位于上海浦东新区西北部的街道名。  6.用来描述纪晓岚的词语。  7.中国第一大内流河,由阿克苏河和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  8.全美证券
雕塑断臂维纳斯散发出神秘气息,让读者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书法作品中的飞白笔画,虚实相济的丝丝点点给人强烈的力度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文学作品中,高明的作者也常常使用这种留白艺术,给读者制造想象的空间,使作品韵味无穷。如《红楼梦》九十八回对气绝弥留之际黛玉的描写:“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
今天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被限制的解读》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B》2012年第2期第46页,引文下同)。在体会文中的观点时,似乎觉得丁老师的解读也“被限制”了。  丁老师认为,《丑小鸭》一文的“文学真实性”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标准加以衡量”。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这篇童话,丁老师所阐述的这一观点应该是能说通的。但是,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之间往往是内在统一的。
古人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如果说理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语言则是其血肉。灵肉不可分也。议论文拿不到高分, 主要原因有:一是说理不深刻,立意不高不新;二是语言没有特色,文字味同嚼蜡。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因为词汇积累贫乏、语言运用笨拙或表达技巧不高等问题,往往会造成意不称物,辞不达意,“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尴尬局面。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就像建筑一样,没有建筑材料不可能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