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豆浆盛满的尊严

来源 :道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sss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9岁那年,父亲忽然有了一次去市里出差的机会。
  那时父亲在一所村小学做教导主任,母亲是普通农民,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肉菜,更不用说上饭店了。父亲每次去乡里开会,总是带着母亲做好的玉米面饼子,中午就着开水吃,省下1元钱的出差补助以补贴家用。父亲因此一度闻名乡里。
  长这么大,我还从没去过市里,坐过火车呢!在我的软磨硬泡与母亲的帮助下,父亲终于答应带我去,条件是我必须听话,不要随处乱跑。
  起程的那天早晨,父亲照例要带玉米饼子,母亲说,这回你就别带了,你难得去一回市里,孩子又跟着去,你就花几个钱,和孩子随便吃点,父亲想想也是。
  经过一上午的新奇兴奋,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乱叫,父亲带着我来到一家饭店。那时饭店还是国营的,拿钱买票,然后凭票取饭、菜,以及少量的、限量的酒。我坐在座位上,一边等一边想着父亲会买回来什么好吃的。
  然而让我失望的是,父亲第一次端回来一盘酥饼,第二次竟然端回来两碗豆浆!别说肉菜,连素菜也没!虽说这也是平日里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但与我此时心中的期待实在是相差太远,我满以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会要一个菜的!父亲吃了两口,见我仍对着豆浆发呆,就用手捅捅我说,儿子,快吃,吃得饱饱的咱好回家。我说,爸,我要吃肉。父亲笑了笑,哄劝我说,肉太贵了,这儿做的又不好吃,你看,这豆浆很好喝的,还有酥饼。说完父亲故意很响亮地喝了一大口豆浆。没等父亲放下碗,我使劲儿把自己面前盛满豆浆的碗往旁边一推,执拗地大声说,我就要吃肉!见豆浆洒了一桌子,父亲勃然大怒,抬起手刚要打我,但一看我直直凝视他的目光,父亲一楞,忽然脸上一阵发红,举起的手臂无力地垂了下来。
  父亲终于给我买了一个肉包子。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显得郁郁寡欢,一下午也没说几句话。
  后来我考上大学,在城里安了家。一次父亲来我家小住,正好赶上妻子出差,早晨我便和父亲去街上的小吃部吃早餐。我问父亲吃豆腐脑、大米粥、还是豆浆,父亲尴尬地一笑,说,什么都行,就是不要豆浆。我觉得很奇怪,父亲一直都是喜欢喝豆浆的呀!第二天父亲早早起来做好饭菜,那一周我们再也没有到小吃部去。
  前几天领着3岁的女儿上街,在摆满玩具的橱窗前,女儿说什么也不肯走,指着一个大布娃娃非要我给她买,家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布娃娃了,我便一边哄她一边用力拉女儿走,女儿生气了,一下甩开我的手,大声喊,我就要这个布娃娃!然后张满一双童稚的眼,满含委屈地直直地看着我。
  那一瞬间,我感到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忽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一直羞于在我面前喝他一贯喜欢的豆浆,我更不知道,19年前,一个9岁孩子的目光对他的父亲造成了怎样的伤害!父亲可以不再乎别人的议论和蔑视,坦然自若地开会带玉米饼子,但在儿子的卑微愿望因自己的能力无法满足时,他是感到怎样的羞辱与无奈!那一刻,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一个父亲的尊严。那种近乎天籁般的无法译释的尊严啊!
  下一次父亲来,或者就在明天,我一定要郑重地请他喝一碗豆浆,然后真诚地说,请您原谅一个9岁孩子的任性和无知,其实,在他的心目中,他的父亲永远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个。
  编辑/杨涛军
  
其他文献
从记事起,父母就不怎么喜欢我,姐妹们共同闯了祸,挨骂的总是我;上学后,男孩子常常欺负我,更不用说轮到我做值日,会偷偷帮助我。记得我小时候喜欢唱歌,同学们也都说我嗓音圆润动听,但学校排演节目,从来不让我登台演出;在街上走过,异性对我不屑一顾,身后的人评头论足……这一切为什么?因为我是个长得丑的女孩子。  毕业后,我和刘娟一起分到苗山中心小学。报到那天,所有的同事纷纷和刘娟攀谈,而我却被冷在一边,低头
期刊
胖墩墩的老鲁果真人如其姓,我刚分到局里上班没几天,便领教了老鲁那打呼噜的真功夫,要给他的呼噜定个级的话,准能上吉尼斯世界纪律。  一日,局领导都到县政府开会去了,我正忙着起草一份局里要下发的文件,忽然隔壁会议室里传出一阵阵古怪的声音,直搅得我无法往下写。我出去推开半掩着的门,原来是老鲁,也许太困了,他正躺在沙发上打呼噜呢。我还没见识过那种雷霆万钧、气壮山河的呼噜声,便好奇地驻足观看,只见他每吸气,
期刊
下班前,幸运的的电话莫过于老公约我出去吃晚饭。忙了一天,这时不仅可以省却回家锅碗瓢盆的劳作,而且一家三口以整体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夫贤妻媚小儿娇,再来点场面上的小客套,在女人的感觉里,这是怡情养心的一件乐事了。  只不过这样的机率少之又少,通常的情况是忙好了晚饭,老公却迟迟不肯露面。这时的电话一响,十有八九是他简短的通告:晚上加班,不回来吃饭了。  我知道,他这一去,耗时绝非吃顿晚饭那样简单,不到
期刊
我叫王建,今年31岁,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家里有羊,但是并不富裕。我总是想出来看看,不愿将一辈子交给没完没了的放羊生涯。  1995年6月17日,是我的生日。在家乡,过生日是件很重要的事,家里支了酒场,请来了亲朋好友痛饮像火一样的“骆驼酒”。酒过三杯,我对大伙宣布:“是爷们儿就要出去闯一闯,在家里窝着算什么?”当时大伙儿都以为我喝多了,笑着不以为然,没想到第二天我真的卷起了铺盖要走人。50多岁的
期刊
我承认我是性情中人。但我从未在性情的原野上放任自己。  那是在两年前的一个日子里。北京上空瘴气缭绕,把个北京人弄得气喘嘘嘘,胸闷难耐。雯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我的,由此也认准了我(直到现在我仍无法肯定她是否已读懂了我)。那天,电话至我的办公室时,我依旧如往常一样以一份记者的真诚接纳对方,雯搁下来一句话:“你是鸿哥吗?我找你找得好辛苦,整整花了半个月的功夫。晚上7点你在办公室等我的电话。”根本不允置否,
期刊
起初,丈夫并没有在意妻子的变化。那台电脑是丈夫送的,网也是丈夫让上的。丈夫一直忙着做生意赚钱,回来时总是载着满身的星辉散着满身的酒气。妻子说,我一个人在家很寂寞。丈夫说,那就找人打打牌。妻子说,可我不爱那个。后来丈夫就买了台电脑来,同时带回来的还有很多游戏光盘。可是没过多久,妻子就把所有的游戏都玩完了,她说,没意思,真没意思。丈夫说,怎么没意思?妻子说,没感情,没交流,都是些死的东西。丈夫说,我不
期刊
“面的”已消失在北京的街头,成为历史。对于开了整整四年“面的”的我,看着它的出生,望着它的消失,依依恋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四年来我风里来雨里去,驾驶着心爱的“面的”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车厢里的各色人等不计其数,甜酸苦辣、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初遇吸毒者一天中午,在北太平庄一30岁左右的男子打车去工体西路。此人上车后,掏出一块口香糖,将糖扔掉后,把包糖的锡纸在大腿上拂平,而后掏出一个小白纸包,小
期刊
莹已近不惑之年,她身上铭刻着八十年代初的青年人所特有的印记,她对生活的态度十分严肃,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任何事情都尽可能做到最好。客观地讲,她是那种让丈夫放心、让亲戚和朋友可以信赖的好女人。  莹长得不太漂亮,163米的个头,微胖,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看上去精明而自信。  莹与亮相识在1991年春天,由于工作关系,时常见面。亮英俊健谈,属于那种哗众取宠的男人。他的风趣、幽默曾带给莹无尽的快乐
期刊
我一直以为,在鼠标与键盘构架的游戏规则中,我和八桂剑客的“结合”只是逢场作戏闹着好玩,何况一开始就明确达成不必认真的“洞房协议”。当爱如潮涌时,我却陡然发现:其实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空间里,我的爱情仍然是输不起的啊!  婚姻低潮:    我钻进网里观看另类爱情风景    在没触网之前,我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初恋。  我和阿赞是在旅途中“艳遇”的。那次桂林笔会之行,高高帅帅的阿赞不经意间闯进我的视线,我眼
期刊
1995年,年仅13岁的韩影和父亲带着梦想一起从安徽来到郑州治病,谁料想,病情不但未减轻,双腿反而瘫痪。为了求学,打工的父亲每天行走几十里背送她上学、回家,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她的奋斗历程交织着苦难、理想、亲情,她给我们的启示永远超过故事本身。  母亲病故后,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头猪卖了320元钱才买了口棺材1982年12月,安徽省临泉县田桥乡朱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一个女婴呱呱落地,这个新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