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智慧解读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实际上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去构建文本的意义,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对文本的解读支离破碎,甚至以偏概全;对文本的理解浮光掠影,甚至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对文本的解读充斥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资源甚至脱离了文本本身。还表现在阅读过程中的本末倒置,如教师教学中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资料等等。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笔者对如何解读文本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先接触文本,而不是先去看参考书。应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接触鲜活的文本,让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作者的叙述,让感受和认识在心里自然成长。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以读者的视角而不是以教师的视角进行阅读,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立体化阅读,立体化阅读就是指个性化解读和多元解读,也是指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阅读,而获得不同的理解。例如在对《曹刿论战》的教学过程中,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解读,一般都认为鲁庄公只作为肉食者的代表,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在文本中只是作为曹刿的衬托人物,全文极力渲染他的“鄙”:“齐师伐我”,庄公不知如何应战,应战时不知何时鼓、何时弛,战胜后不知取胜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才最愚蠢。
  但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用另一种视角看,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他只有刚愎自用的秉性,而没有察纳雅言的胸怀,曹刿即使有再多的谋略、再大的胆量,也不可能让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将要遇良才才能打胜仗,良才要遇明君才有用武之地,生活充满辩证法,文学作品是生活的真实反应。
  再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智慧地进行阅读教学,也就是让教师能深层次地、足够智慧地解读文本,例如在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就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气”进行深层次解读。范仲淹能够写出像《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美文,完全借助于他的道德境界,但他不是从文章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的,因为古人认为:“深于文者,必敛气而蓄势”,哪怕你气再盛,也不可长驱直入,一泄无余,而应“鼓气以势壮为美,势不可以不息,不息则流宕而忘返——如川流不迅激必有徊伏透反,观之者不厌。”《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它的“气”很“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彪炳千古!但是,作者没有一吐为快,而是先“敛气”,从普通人的视觉——大家写滥了的“岳阳楼之大观”入笔,有意直入“死胡同”,借第一次“蓄势”回来再转入普通人的情感(这一次比之上一次可谓是洋洋洒洒,我们都认为这一次肯定要“登堂入室”了),然而又戛然而止,借此,作者又第二次“蓄势”,终于来了一个“嗟夫”,笔锋一转,尽破前题,这下子终于造成“悬河奔泄”之势,冲荡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叫做“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古人论画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道德的珠穆朗玛峰,那么前面普通人的所见、所感,不过是山腰的几朵云霞而已。这样的课堂就会让学生明了于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
  时代在进步,教材上选取的文章也在与时俱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应与时俱进。初一课本中节选的课文《斑羚飞渡》最大的看点是:残忍的猎手将一大群斑羚逼到插翅难逃的悬崖上,企图集体屠杀,一网打尽。面临种族灭绝的危急时刻,老斑羚们用“飞渡”的办法将年轻斑翔安全运送到对岸山梁上;而自己坠崖身亡。毫无疑问,这篇作品写得血腥而暴力,但是老师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篇文章。《斑羚飞渡》能给中学生有益启示的地方,就是以一个特殊的视角,提出了尊重其他生灵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题。
  总之,语文教师要做到对文本的智慧解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新理解。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视觉进行阅读,从而获得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名家的解读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2. 寻求新的切入点解读文本。例如:从体裁上来说,像诗歌一类的文体,可抓住诗眼进行讲解;小说的解读则可抓住人物来讲解;童话的解读可借助它的丰富的想象;散文的解读应抓住文本的情路与感悟等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并通过问题解决形成自己教学的新思路,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品位和质量。
  凡是成功的课堂,必须是智慧的教学。教师应重视对文本的解读。
其他文献
在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把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两者扬长避短,能使课堂的容量和气氛达到良好的结合,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在高科技的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善了常规教学中教师被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所束缚的局面。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透彻、形象地学习知识,而
期刊
反思现行的作文教学,面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无条理的现状,教师往往提倡让学生多看作文选,给予范文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虽然有言了,但却不乏袭来之作、拼凑之作,并无自己的真实感受。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依赖性,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惰性,而其结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弱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对低年级学生倡导的是写话,其目的是让学生写“放胆文”,学生爱写什
期刊
语文教学对话论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在学生理解困难时架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还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得出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见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对话都是为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语言环境,提供某些条件
期刊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沟通或语言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目标、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手段。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是完成和谐教学过程的关键。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需具备哪些特点呢?笔者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白易懂,具有通俗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教学
期刊
当前社会对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是:通过英语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进而激发和拓宽学习兴趣等,这导致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需求。而现行英语教材中供学生阅读的材料不多,对于学生打好阅读能力的基础,以及学生对词汇、句型、语法知识的自然巩固和语感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够的。所以,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呢?    一、指导学生有正确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
期刊
在多年对高考英语试题的研究中,笔者不难看到:试题的形式日趋灵活,内容日渐丰富,难度日益加深。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师生齐努力,拓宽思路、找对方法、狠下苦功。相信我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定能备战成功。    一、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    从教师这方面讲,一定要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自身过硬的业务素质、高尚的人格魅力带动并影响学生,以达到快速提高的效果。具体思路如下:  (一)摆正课堂上的教与学,发挥学生
期刊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的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中学数学课本中的逆向思维包括逆运算、否命题、反证法、分析法、充要条件等都涉及到思维的逆向性. 在数学解题中,通常是按照从已知到结论的思维方式,但是有部分数学问题若是按照顺向思维方式则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常常伴随着较大的运算量,有时甚至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多注意定理、公式、规律性例题的逆运用,就会使较难的问题得到简化. 经常性地运用
期刊
阅读理解是高考的重头戏,分值40分。可是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那么如何把阅读理解课上成一堂  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呢?    一、学情分析    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有如下弊端:  第一,学生的阅读量太多,导致学生懒于去做或不想做,有的是做怕了。  第二,教师从头解析到尾,根本是教师在做阅读,而学生在听阅读,完全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三,学生慢慢地形成了阅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听和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是接受输入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说和写的能力是表达能力,是输出信息的能力。英语的读写能力是整体交际能力的基础之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目前英语教学极其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的教学,或者说只是停留在“抄写”的阶段,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
期刊
读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感受到的是一种空静的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走进“空山”即可走进大师那心静如空的淡泊灵魂。  诗人王维有极高的天赋,他擅长绘画,又精通音乐,在他的诗中既可见山水画的素雅,又可感受到流动的音符。因此,其笔下的“空山”颇具神韵。  读他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