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备为教导航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透教材、关注学生既是备好课的基础,也是上好课的根本。同时也要求我们钻研教材时要变“解析”为“建构”,在课堂上变“授受”为“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更具个性和智慧,并取得最佳效果。
  
  一、抓住文本特点,深入研读,准确把握核心价值
  
  教师要想教好课,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文本解读越深,含义领悟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就越强。一篇课文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教材作为范例有多重功能: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训练读写、积累词句等。面对教材这篇“大森林”,解读文本时,首先要依据年段目标、课文特点、单元目标、课后思考练习等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个综合概念,既凝聚在精神、道德、哲理层面,也体现在对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特有价值上。教师应围绕核心价值,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取舍、增删、组合等二度开发。研读文本时大致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文本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怎么说,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同文体,教学的关注点也不同。例如,叙事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写景,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说明文,要关注基本的说明方法。落实到一篇具体的文章,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把文本的核心价值定为: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从课题入手,引发阅读期待;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唤起捍卫祖国的责任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最后通过讨论交流,感悟本文的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立足学生,关注差异性,因材施教
  
  备课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这个客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一切都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生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各异,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式、学习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反映在教学中。成功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智水平与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不要“齐步走”。具体落实在文本中应做到:(1)不同学段学生价值定位不同。(2)不同地区目标定位不同。(3)同一班级学生,不同学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有不同。
  《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从乡村生活中的最平凡景物、最普通场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语句。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抓住乡下人家普通事物的特点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写乡下人家的其他动人画面。这样的目标就很有层次性,在保证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第一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基于全体学生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对后进生而言,这是目标达成的底线;第二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以完成的;第三点,是对中上学生提出的要求;第四点是提升性目标。
  《乡下人家》在农村和城市所要教学的着力点又有所不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如果是从未接触农村生活的城市孩子学习本篇课文,不但要把它作为重点还要作为难点来处理。
  
  三、方案设计,课堂实施,力求简约而不简单
  
  把握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教案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应该设计出既符合新课标,又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实施方案,并在所定目标的导引下展开教学。落实在课堂上,应本着“简单教语文”的思想,以简练的教学方式、简化的教学过程,呈现简要的教学内容,构建简单的语文课堂。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找准切入点
  一堂好课,一定有它内在的发展逻辑。教学时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教师在研读时要对文本内容聚焦、理线,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找准切入点,以此辐射全篇。在课堂上,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学,整堂课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向心力,就可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例如,教学《掌声》,可抓住题眼“掌声”作为切入点,逐步延伸扩展:“感受掌声”——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意,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掌声?英子得到掌声后心情怎样?“研讨掌声”——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思考探讨:“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拓展掌声”——围绕掌声使英子由自卑变得乐观的情感变化,进一步感受掌声的力量,丰富掌声的内涵。“升华掌声”——掌声就是爱,生活中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要当爱的创造者、传递者。整节课由“感受掌声——研讨掌声——拓展掌声——升华掌声”构建完整严谨的教学链条,由“掌声”贯穿始终。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可紧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隐含中心思想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主线,围绕文本的两个语言现象——“德国人养的花“和“在德国大街上看到的奇丽景象”进行重锤敲击。通过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随文练笔、延伸阅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感受了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构建立体网
  文本的意义犹如一张偌大的网络,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部分内容都是这个网络上的“一目”。教学时,我们不但要抓住文本“中心点”“突破点”,还要以点带面连体,整合跟课文主线相关的文化、语言、知识,使课内外信息融通,使课堂立体、丰盈、深刻。例如《桥》的教学,可以先对文本进行梳理,读成一个词——“拥戴”,并以此为支点、为轴心,撬起全文,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可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拥戴”,联系生活说说哪些人会得到大家的“拥戴”;讨论交流:文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值得大家“拥戴”?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老汉特点的句子“老汉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展开,抓住“盯、揪、推”等词语,引领学生潜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中。这样,激活想象的教学策略变干瘪枯燥的文字为鲜活的画面,让老汉的形象在文章中鲜活起来;同时,入情入境地读,学生感受了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最后,揭示桥的含义。经过理解“拥戴”→感悟“拥戴”→感受老汉形象→领会桥的内涵这么一个过程,“拥戴”在学生的心中变得有层次、有深度、有厚度、有张力;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形象就会在学生脑海中巍然屹立;同时,学生学会了抓关键词进行品读感悟的读书方法,获取了解读课文的能力,受到了深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课堂的主线也因此变得丰厚、立体、饱满。
其他文献
通常认为,添加含有高活性木聚糖酶的一类酶制剂仅仅会在小麦为主的日粮中起作用。然而,艾威生物化学(Aveve Biochem)发现,在玉米为主的日粮里面,添加同时含有高活性的木聚糖酶
妊娠期母体营养的改变可能使血液与组织中的营养成分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GFs)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等一些生长调节因子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猪生长激素(porcine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识字?采取什么方法对学生进行巩固识字效果?学生识字量不足,怎样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检验语文教学水平,特举办广西首届小学生“课堂同步作文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脂肪细胞分化与糖和脂肪代谢、机体能量平衡、肉品品质等密切相关,由分化转录因子调控。本文对脂肪细胞分化的3类转录因子PPARγ、C/EBPs和ADDl及其对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进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花了大力气在作文教学上,但是效果有时收效甚微,不尽如人意。学生害怕作文,教师也常常力不从心,于是,“教与不教一个样”的状况普遍存在。因此,讲究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已迫在眉睫。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真正让“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分明”,让每堂作文课都有收获。  一、有效目标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才是有效的呢?对教师来说,首要的是应确立教学目标,弄
〔本刊讯〕为期10天的由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学会共同举办的“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三高农业高级研修班”于1999年6月16日至25日在我区举行并取得园满成功。研修
伴随着全球环保法令法规的日趋完善,传统的陶瓷连结料(印油介质)及油墨产品被淘汰。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现就环保型水性陶瓷包装材料所需的连结料(印油)及油墨技术研发要点,提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