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语文“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今年,全国11省区是实施“新课改”后的高考,这些理念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鲜活地体现,而高考作文命题也以其特定的倾向和生动的形式张扬了“新课改”的新方向。简括而言,今年高考作文题呈现出一下一些特点:
其一、凸显开放性。
不管是根据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者命题作文,都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有利于激活考生思维、调动考生生活积累、考察考生文化积淀。如重庆题《我与故事》,考生既可以写经典的故事,也可以写现代故事,科幻故事,还可以是民间的神话故事;既可以是读来的故事,也可以是听来的故事,还可以是自己创作的故事,题材具有极大的开掘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命题指向于将“我”融入故事当中,体现出极强的主体性与贴近性。又如四川题《熟悉》,从熟悉的人、物、景,到熟悉的事件、熟悉的情感、熟悉的道理……考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发散,生活积累得到了挖掘,真情实感得到了自然的流淌。再如北京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也充满了弹性,考生在自我积淀的基础上自由飞翔。这些命题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有广阔的联想升华空间。
其二、张扬时代性。
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人生,关注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关注国家与人类的命运,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又一特点。如广西题《以兽首拍卖为话题》、辽宁题《明星代言广告》,便是抓住了社会争议性话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实际国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醒学生在读书之余,一定要拓展视野、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又如江苏题《品味时尚》,就是品味本真,品味真正的气质、修养、精神、境界,命题着眼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人生,洞悉人与时代潮流的交融。再如安徽题《弯道超越》,“弯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饱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哲理;“弯道”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起点与终点的交汇,优势与劣势的转换”,同时也启示考生关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从“小我”走向时代的“大我”。
其三、突出反思性。
反思,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命题。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辨证概念。“反思性”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亮点,不少命题立足高远,启发考生既反思自己,也反思他人,还反思群体;既反思社会,又反思人生。如全国题,根据材料写作,大意是小动物学游泳而引发的评论,材料启示考生生存的本领是多种多样的,但要审视自身,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又如天津题《我说90后》,把写作的视角扩展到考生自身,促使考生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肯定,从中寻找一代人的特质,并渗透强烈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生命意识。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我说90后”为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上了最后的,也是生动的一课。
其四、渗透人文性。
教育的真谛是对人的培养,培养人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诚实、善良、感恩等美好的传统品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海南、宁夏题《诚实善良》,就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杜绝谎言、杜绝欺骗;做一个善良的人,懂得关爱、懂得怜悯。又如湖南题《踮起脚尖》,踮起脚尖,那是芭蕾演员拂动优美的舞姿;踮起脚尖,那是失学儿童趴在窗前默默的渴望;踮起脚尖,那是年迈的母亲站在村头,翘首期盼游子的归来;踮起脚尖,就靠近阳光……踮起脚尖,将进取、渴望、深情流泻而出,蕴含深切的人文情怀。再如浙江题《绿叶对根的情意》,要求考生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感同身受的故事或评论。这样的话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命的进程中,始终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亲人、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社会。这些话题,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人,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大写”的人。
2009高考结束的哨声,早已吹响,但作文命题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远没有停歇。开放性、时代性、反思性、人文性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主题走向,具有鲜活的生长性与生命性,让考生们踏上了一次关注社会、透视时代、反思自我、彰显人文的健康之旅。
同时,透过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高品位的精神向往、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已经浸润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层,语文能力的培养、人格思想的塑造、个性生存的历练以及人性深处的思索和文化审美的拓展成为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考作文命题也正逐步朝这个方向回归;我们也清晰地听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脚步,正悄悄地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也走近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核!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语文教学论博士生导师 董小玉教授)
其一、凸显开放性。
不管是根据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者命题作文,都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有利于激活考生思维、调动考生生活积累、考察考生文化积淀。如重庆题《我与故事》,考生既可以写经典的故事,也可以写现代故事,科幻故事,还可以是民间的神话故事;既可以是读来的故事,也可以是听来的故事,还可以是自己创作的故事,题材具有极大的开掘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命题指向于将“我”融入故事当中,体现出极强的主体性与贴近性。又如四川题《熟悉》,从熟悉的人、物、景,到熟悉的事件、熟悉的情感、熟悉的道理……考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发散,生活积累得到了挖掘,真情实感得到了自然的流淌。再如北京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也充满了弹性,考生在自我积淀的基础上自由飞翔。这些命题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有广阔的联想升华空间。
其二、张扬时代性。
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人生,关注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关注国家与人类的命运,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又一特点。如广西题《以兽首拍卖为话题》、辽宁题《明星代言广告》,便是抓住了社会争议性话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实际国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醒学生在读书之余,一定要拓展视野、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又如江苏题《品味时尚》,就是品味本真,品味真正的气质、修养、精神、境界,命题着眼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人生,洞悉人与时代潮流的交融。再如安徽题《弯道超越》,“弯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饱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哲理;“弯道”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起点与终点的交汇,优势与劣势的转换”,同时也启示考生关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从“小我”走向时代的“大我”。
其三、突出反思性。
反思,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命题。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辨证概念。“反思性”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亮点,不少命题立足高远,启发考生既反思自己,也反思他人,还反思群体;既反思社会,又反思人生。如全国题,根据材料写作,大意是小动物学游泳而引发的评论,材料启示考生生存的本领是多种多样的,但要审视自身,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又如天津题《我说90后》,把写作的视角扩展到考生自身,促使考生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肯定,从中寻找一代人的特质,并渗透强烈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生命意识。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我说90后”为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上了最后的,也是生动的一课。
其四、渗透人文性。
教育的真谛是对人的培养,培养人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诚实、善良、感恩等美好的传统品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海南、宁夏题《诚实善良》,就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杜绝谎言、杜绝欺骗;做一个善良的人,懂得关爱、懂得怜悯。又如湖南题《踮起脚尖》,踮起脚尖,那是芭蕾演员拂动优美的舞姿;踮起脚尖,那是失学儿童趴在窗前默默的渴望;踮起脚尖,那是年迈的母亲站在村头,翘首期盼游子的归来;踮起脚尖,就靠近阳光……踮起脚尖,将进取、渴望、深情流泻而出,蕴含深切的人文情怀。再如浙江题《绿叶对根的情意》,要求考生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感同身受的故事或评论。这样的话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命的进程中,始终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亲人、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社会。这些话题,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人,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大写”的人。
2009高考结束的哨声,早已吹响,但作文命题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远没有停歇。开放性、时代性、反思性、人文性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主题走向,具有鲜活的生长性与生命性,让考生们踏上了一次关注社会、透视时代、反思自我、彰显人文的健康之旅。
同时,透过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高品位的精神向往、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已经浸润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层,语文能力的培养、人格思想的塑造、个性生存的历练以及人性深处的思索和文化审美的拓展成为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考作文命题也正逐步朝这个方向回归;我们也清晰地听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脚步,正悄悄地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也走近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核!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语文教学论博士生导师 董小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