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创造工作为百姓谋取幸福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624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就业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就业难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必然产物,更是长期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
  当前,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和现行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分配格局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某些缺陷或失误,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显得异常突出。“就业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中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谋一项职业、求一份工作是浩浩荡荡的无业大军的梦昧以求。因此,妥善解决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头等大事!
  
  就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按劳取酬的基本原则下,就业就是人们平等生存权最直接的体现。一个人能否在竞争中就业,是判断该成员在社会竞争中劳动权、收益权是否享有或被剥夺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成员中,除未成年人和法定无劳动能力或无需劳动(退休)的成员靠社会保障和救助外,一般来说,有劳动能力并应当靠劳动取得收入来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人群,只有就业,才能取得相应收入并获得生存发展必须的物品和服务,进而获得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并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因此,就业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对于一个按法定应该劳动并愿意劳动的人来说,如果踏破铁鞋无“劳”处,一方面说明该成员在社会竞争中无奈地丧失了劳动权和收益权,另一方面也说明所处社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资源、资本配置下的生产规模,分配方式等对该成员的排斥。
  无业可就,意味着劳动权、收益权的丧失。对无业者来说,首先是心理上和收入上的痛苦;在“不劳而获者耻”的社会价值判断中随之而丧失的是做人的尊严;最终会导致无业者对社会产生仇视和有助于社会一般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社会就业水平是经济发展的“睛雨表”,就业率的高底,直接反映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和速度质量的高低。就业率低,标志着人民生活得痛苦,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紊乱。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大国来说,妥善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为人民创造工作是确保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和各级政府执政的优先目标!
  
  就业形势严峻人民渴望工作
  
  据国新办新闻发布的消息,截止2009年底,中国劳动力资源已达10.69亿,而就业人员仅7.79亿,占劳动力总量的72.89%。换句话说,就是在劳动力资源总量中有2,9亿劳动力无业可就。
  据有关专家分析,在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8%--10%的增长速度,每年只能增加就业岗位800-1000万个。而劳动力的增长为:每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另外还有初、高中毕业不能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概有600万,还有大量的城镇长期积淀的无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等大概在2400万以上。这意味着每年将有1200-1400万劳动力加入到无业大军的行列,中国无业人员总量将突破3亿大关。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新技术革命,还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现有就业人员被无情地“挤出”并加入无业队伍。加之世界金融危机的缓解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使本来就很突出的社会就业问题将更加凸显。为什么中国经济连续20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在低收入、高就业的政策框架下,劳动力资源过剩如此突出?
  
  一、人口和勞动力过快增长与短缺的资源、资本不相适应是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如果人口和劳动力过快增长,在资源和资本相对短缺下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和服务规模将难以容纳过多的劳动力,必然结果是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过剩又不能像其他产业,可以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调整,只能通过一个漫长的人口、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分配政策的逐步调整,使之相互适应。特别是人口调整,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才能奏效。
  1 人口过快增长,劳动力难以就业。20世纪50-60年代,在“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在短短20年间,人口无计划生育,并骤然巨增。尽管从70年代初就采取了强硬的人口政策,但人口基数的庞大而导致的“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成为了现实。经过三次生育高峰,到2010年底,中国人口已达13.34亿(不含港澳台),占世界总人口69.09亿的19.3%,其中几次生育高峰带来的劳动力资源也迅速增加到10.69亿,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2%左右。对一个处在发展中,而且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来说,要创造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是极不现实的。
  2 资源较之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相对短缺。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而拥有的资源不足十分之一;有些资源严重短缺和贫乏,诸如人均耕地,矿产等在世界列位靠后。换句话说,就是人均所占有资源量与承载人口与劳动力大不相称,不能充分就业是自然的。
  3 资本短缺,投入受限。总体上看,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上,自结束封建统治后,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也经历了抗美援朝,援越和与印度、前苏联、越南等国进行过局部战争;加之十年“浩劫”的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改革开放30余年,虽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因家底太薄,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所经历的和平发展时间太短,不可能积累大量财富。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仅为美国47702美元的1/11,英国35334美元的1/9,日本42431美元的1/10,人均GDP排全球第95位。人均财富拥有量相对低下,扩大再生产和创造充分就业岗位因受资本的限制而显得不足。
  
  二、选择了极不利于就业的宏观经济增长方式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靠高投入取得的。但这种高投入、高增长却没有很好地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把投资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片面追求GDP和税收的增长。从GDP与就业弹性系数来审视,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80年代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就业200万,而现在大约只能拉动80万,缩水一半以上。据有关专家评估,目前中国的就业弹性大致为0.1,比发展中国家0.3-0.4低三至四倍,比发达国家低7-8倍,是世界上最低的。这充分说明中国选择了高投入,高产出,低就业的经济增长途径。
  1 在投资方向上,对拉动就业有所忽视。在社会投资额一定的条件下,投资方向决定就业水平。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把有限的财力用于:一是注重形象政绩工程,比如中国2000多个县,700多个市,谁没建有气派的主题公园、标志性广场和办公大楼?加上多如牛毛的部门的办公楼、小花园,整个社会耗资恐怕数额惊人。据有关人士估计,全国可能不下数万亿计。试想,这些巨资的投入最终能拉动多少人就业?相反,如果把这些资金投入到需要加强的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婴幼儿教育、老年人服务、城乡清洁卫生和环境保护上,又能拉动多少人就业?二是注重公路、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这 些项目建设期能拉动水泥、钢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短期就业。但这些一次性投入完工后,只能是一些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最终规模缩减,进而导致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使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
  2 在产业结构上,选择了不利于促进就业的模式。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过程中,一是注重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从中国GDP的比重看,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仅占40%左右,比美国、日本、殴盟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5%低25个百分点。二是注重了科技、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忽视了劳动密集型,诸如传统手工业、工艺产品等的发展,在GDP总量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份额估计不足20%。三是注重抓大放小,忽视了最能容纳普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尤其在金融、税收扶持上严重缺乏,使之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能否促进就业是显而易见的。
  3 在收入分配上,重资本利益轻劳动利益,使占总人口80%的中低收入者因收入微薄而需求不振、消费不旺,进而制约社会生产和服务规模的有效扩增,最终影响社会就业。在财富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中,用多少钱购买劳动力,多少钱购买诸如钢铁、水泥、设备、技术等要素,基本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就业水平。前者少、后者多,必然是需求不振、消费不足,社会生产将受到制约,就业能力降低,反之亦然。多年来,尤其是按要素分配的机制下,没有对资本利益进行有效地调节、限制和劳动利益的保障(当地住房、就医、上学、文化娱乐等社会平均消费水平来确定最低收入标准),从而形成了资本利最大化而劳动利益最低化的格局。从工新收入占GDP比重看,2007年中国为39.74%,比美国、日本、殴盟等发达国家平均的55%以上低得惊人,比经济落后的非州还低;从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看,1998年至2007年,企业盈余份额增长31.29%,而劳动报酬增长甚微、甚至负增长;从行业格局看,18个行政垄断型行业职工仅占职工总数的10.8%,而工资、利等财产性收入却占总量的55%。更有甚者、诸如一些明星、企业老总年收入是普通劳动者几十倍、上百倍;一些老板,在短短几年或二、三十年间积累财富达数亿或上百亿。财富如此高度集中,两级分化如此严重,20%的富有者占有了80%的财富,而真正能拉动内需占总人口80%的人群,因收入低下而无钱消费,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就业的缩减。
  4 新技术革命步伐加快,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使用传统旧技术的工厂与部门来说,肯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直接创造毁灭效应所引起的就业难是不可否认的。许多业主,宁肯多上一台设备、宁愿自动化程度高些,也不愿多雇一个工人…如此种种,就业难是理所当然!
  
  三、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制度不完备,机制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把群众就业摆在应有的位置,没有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并过硬考核,致使就业工作撒手不管或无所是从,就业全靠市场调节;二是,企业只追逐效益,哪管就业,不少企业实行超低用人、超低工资、超高盈利的营运策略。这样,就业就成了政府放而不管、企业又无此份责任的状态。
  “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生活苦、苦于无事做”,“千盼万盼、只盼有活干”,这就是当前千百万无业者带血的呼唤!
  
  全力促进就业为民创造幸福
  
  促进社会就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去年以来连续发出三个文件,要求各级地方党政务必高度重视。各级地方也积极行动,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短期措施并努力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长期战略。破解世界难题,缓解就业矛盾、构建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尊严的和诣社会,将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创造出奇迹!
  
  一、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更加严格地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近十多年来,在所谓的“尊重人权”和全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大气候下,尤其是人口流动量巨增和富有者增多,部份入钻管理空子“一路流动、一路生育”,更有一些有钱交纳“超生社会补偿费”的富有者,想生就生。人口无计划生育的现象在部分地方稍稍地漫延。因此、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和富有人群的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育行为的科学管理,探索人口再生产中计划科学、执行到位、管理有效的方法、机制尤为紧迫。同时,要研究制有落实好自愿放弃生育愿望人群的奖励政策,特别是在生病照料、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社会保障和服务上要有突破;要研究避开、延缓生育高峰,倡导国民按计划安排生育的机制。逐步构建起人口、资源、经济、就业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机制,避免或减轻人口压力给就业带来的阵痛。
  
  二、坚持发展硬道理,高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发展是树,就业是叶;只有树的硕大,才有叶的繁茂。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党、政府应该把增加就业、提高广大
  民财产性收入和生活质量作为执政、兴国、发展的第一目标,而不应当片面追求GDP和税收的增长或少部分人的富有!应该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珍惜和创造国际、国内和谐包容的发展环境;合理配置各种要素、兼顾各方利益和近、中、长期的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与就业、富民的密合度。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谋发展、个个作贡献的氛围,从而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经济再生产能力和完善的社会服务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三、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分配政策,探索出一条既能促进经济高质快速发展,又能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和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道路。
  (1)把握好经济发展一促进就业一改善民生的投资方向。对那些社会并非急需、又不能拉动就业的类似一些主题公园、标志性广场和景观性长廊、亭台、楼阁等形象、政绩工程要严格控制;对那些使用人数不多、效用低下、经济带动力弱、拉動就业少的诸如人口稀少、资源贫乏、经济落后地方的高速公路、铁路、观赏性工程等要适度限制。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享用人口众多、使用效用较高、又能直接生产经济和促进就业的产业和行业上去,诸如社会急需的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婴幼儿(约9000万)教育、老年人(约1.25亿)服务、城乡垃圾(每年约1.6亿吨)的清理、分类、回收、运输、处理等等。
  (2)调整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要采取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的办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使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现在的40%左右提升到60%以上,接近和赶上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岗位。一是在物品生产领域既要重视技术、资金、规模化程度高的“高、精、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更要扶持劳动密集型诸如社会必需、有民族、地方特色、传承传统技能的产品和行业发展,使其比重由现在的20%%左右提升到40%。使社会生产部门既有“高、精、尖”,更有“土、特、优”。二是在第三产业内部,要大力发展以物 品空间位移,诸如仓储、运输、物流配送和方便消费者获取、诸如便民商场、超市、流动商铺等,使物品快捷、经济地从生产环节到消费领域,以满足人们的急时需求;要围绕人们衣、食、住、行、文化享受、健身娱乐和其它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各项社会服务业,逐步使社会服务业向门类多样、功能齐全方向转化,从而满足人们多意愿、多层次的需要。三是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吸纳农村劳动力。要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大力发展名、优、特农产品基地并通过价格调整,提高务农收益;要加强农村交通、医疗、教育、信息交流、工业品农产品对流和农民健身、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在农村有用武之地并“大有希望”
  。
  (3)调整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最大限度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
  1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对资本利益要加以限制。坚持适度增长原则,目前主要是要强制性执行最低工资保障政策。所谓最低工资标准,应当按劳动者及其家属子女在所在区域内社会平均消费水平(包括住房、就医、子女上学、日常生活娱乐等因素)来确定,而不仅仅考虑一个家庭的吃饭穿衣,并通过维权确保该项制度的落实。
  2 坚持企业利润适度原则。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过高,无凝压低了劳动者收益。因此,要研究企业利润控制幅度,坚持适度原则。超过幅度部分应当征缴国库。要加强企业财务监督,防止虚假成本,隐瞒真实利润,逃避征税。合理确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所得税起征点应有最低起点和最高收入限制点,超过最高限制点的应100%地征徼所得税,尽量使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加,高收入者收入适度,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3 限制高收入。尤其是垄断行业和娱乐圈,应当制定行业、职业最高收入标准,对超标准的要高额征收个人所得税,使高收入者保持合理的收益水平,最大限地保持社会分配的相对均衡。
  4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要以民生为本。国家应对中低收入者在住房、就医、上学等方面给予适度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应对农产品适度提高直标准,使其既推进产业发展,又增加农民收入;财政应对中低档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消费补贴,鼓励中低收入者对中低档消费品的消费。通过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切实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强绝大多数人对财产性收入的长期预期,刺激其强烈的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长。
  
  四、加大资本和对外劳务输出,最大限度地拓展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要利用好中国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一是力求做到外贸进出口相对均衡,以减少过多的外汇储备,降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大幅度的减持,用储备的外汇去国际市场购买尖端技术、关键装备、必须的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创造就业岗位;三是去国外购买资源,开X2F-、置物流、办商场,最大限度的拓展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四是树立国际就业理念,赁借资本、技术、劳动力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对外工程和劳务承包,促进国际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无国界就业。
  
  五、建立政府、企业就业责任体系,形成全社会促进就业的氛围。一是各级党政要树立为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观念;二是把就业纳入中央对地方党政的政绩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切实改变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包揽到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的现状,以增强各级安置就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制定社会充分就业法或条例,明确政府和企业各自在安置就业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因为劳动法只固定了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或业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培育企业、业主安置就业的社会责任感。境内企业用的是公共资源、公共环境、公共市场、广大消费者交纳税收,理应担负社会就业这份公共责任。要根据行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来确定企业安置就业指导数量,企业有权在数额内按用工标准双向选择;如果企业向技术、资本密集方向深化而就业安置达不到数量者,可按行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向政府交纳就业补偿费或基金,政府将财政预算促进就业资金和企业交纳的资金统筹起来,或扶持容纳勞动力多的企业或帮助不能就业人员自主创业或无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等。确保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劳动权,使他们工作快乐,生活幸福,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其他文献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国属专业技术单位,历来承担着我国社会公益性产品的提供任务。在对事业单位不断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如何形成一套机制使其科学、有效的对自身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已是十二五期间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由此,以“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探究”为题,其目的便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对上述问题的合理解决进行有益的探索;并且,与时俱进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进行一点创新。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
期刊
摘要: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效的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并且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以伊利股份股票期权计划为例,讨论传统的股票期权在中国市场的弊端,并综合EVA指标、指数化期权和亚式期权的方法提出新型股票期权模型。  关键词:股票期权;经理人激励;EVA;指数化;亚式期权    一、引言    股票期权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1952年,
期刊
摘要: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大型冶金总承包项目的特点及所面临的各种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法。  关键词:大型冶金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    一、冶金总承包工程的基本特点    冶金工业是整个原材料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能源和交通运输业一样,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的质量和品种对国民经济其他工业部门的产品质量有着极
期刊
摘要:企业资源本位观的基本思想在于独特的资源乃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它与产业结构分析论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阐述竞争优势来源的最重要的理论视角。本文将从企业资源本位观的理论视角切入,探析企业在培养竞争优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资源本位企业观;竞争优势;企业资源;经营绩效    一、竞争优势、企业资源与经营绩效    1 竞争优势来源于一个企业能较其竞争对手为消费客体创造更多的经济
期刊
摘要: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现在的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企吸收的大量优秀人才和进行的有效人力资源培训。本文对中国网通人力资源培训现存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分析并且提出了应对方式,以期促进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发展。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网通)是中国特大型电信企业,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固定通信服务合作伙伴,是国内外知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网通的成功取
期刊
摘要:目前知识经济高度发达,信息和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对商业秘密空前重视。企业想要控制掌握商業秘密的员工,竞业限制已经逐渐成为了防止秘密外泄的有效武器,最大限度的维护企业的利益。  关键词:竞业限制;保护;商业秘密    近年来,员工恶意“跳槽”导致企业商业秘密流失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的保护商业秘密手段,主要是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追究,但举证困难,大多数企业也只能望“密”兴叹。于
期刊
摘要:“三农”问题历来为党和政府所重视,而农民增收更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拟以河北省盐山县县域经济发展为例,阐述改革开放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同农民增收的联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后;农村;非农产业;农民;增收;盐山县    农民收入是农民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所获得的劳动及要素报酬形式,按收入与产业的关系,可分为农业生产收入和非农业生产收入。一般认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非农业生产经
期刊
摘要:历史进入21世纪,也是迎接新知识新经济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时代。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成为机关机关事业单位高效运行的当务之急。本文就机关机关事业单位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进行了分析,以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水平。  关键词:机关;事业;人力资源    一、机关机关事业单位实现人力资源良好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完善行政机关单位人力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山西信用评级发展为案例,概述了山西省2005年以来开展信用评级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结合笔者对信用评级监管的实践和体会,从借贷市场信用评级、国际国内政策环境和评级机构公信力和独立性等方面提出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山西省信用评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人民银行规范、推动和发展信用评级的必要性的阐述,提出了现阶段进一步推动山西省资信评级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山西
期刊
摘要: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未来若干年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起到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一旦发生房地产泡沫,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我国房地产业自1998年复苏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房价和投资增长过快、结构不尽合理等,引发了人们对泡沫的猜疑。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时间较短,对房地产泡沫的研究还没有一个完备的体系,对房地产泡沫测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