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式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5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的编排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教材往往通过算式分类抽取出a÷b=c(a、b、c都是自然数,b≠0)来揭示概念。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概念的表述由原来的定义式变为了描述式,那么,这种概念表述方式的转变隐含着什么?如何有效开展描述式概念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来探索一些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借助直观,让学生经历从“数学描述”到“合理定义”的概念形成过程
  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例或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几何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因数和倍数”一课的教学,人教版教材提供了2行飞机、每行6架的直观图,北师大版提供了学生所熟悉的购买水果情境,苏教版、现代小学数学、新思维数学都采用了小方块摆长方形的直观图。显然,各版本教材都在明确告诉教师,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建立需要借助直观图形。可因数、倍数概念本身似乎与形结合得并不紧密,因此,直观摆图后告知学生概念和直接告知学生概念有什么区别呢?直观图无非引出整数相乘的乘式,而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具备直接从乘式发现整除特性的能力,直接告知概念有何不可?
  基于这样的困惑,笔者实施了不同的概念引入环节。
  【设计一】
  1.出示三个数5、7、10,你觉得哪两个数中存在倍数关系?
  2.为什么认为10和5之间存在倍数关系?你是怎么想的?
  3.看来同学们认定的倍数关系指的是两个整数成整数倍关系。我们以前认识的“倍”可以是小数倍也可以是整数倍。“倍”和“整数倍”,谁的范围更大?
  4.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这种范围小小的“整数倍”关系——因数和倍数关系。我们可以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因数。
  5.加一个数“30”变成四个数:5、7、10、30。现在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6.看来乘法式子中可以找到这种关系。你能从哪个式子里发现因数倍数关系?
  12÷2=6 3×4=12 12÷5=2.4
  【设计二】
  1.12个正方形拼摆长方形,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乘式表达?
  2.猜猜看,他想的是每排摆几个,摆几排?还有吗?能摆5排吗?
  3.我们只研究整个图形的拼摆,也就是说这节课只研究整数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简单的整数之间、图形之中蕴含着一种我们到现在都没学过的关系。以2×6=12为例,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那么6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这两个式子蕴涵的因数和倍数关系,请你和同桌说一说。
  4.你发现12有几个因数?刚才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几种长方形?得到了几个乘式?试试2,想象出2个小正方形摆成怎样的长方形了吗?你想到的式子是哪个?它的因数有哪些?1呢?它有几个因数?0呢?0个正方形去摆放没有意义,数学家也觉得没什么意义,就把0划出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不包括0)。
  【思考】
  设计一中,直接给予一个乘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且硬性规定因数和倍数只研究整数且不包括0,学生对概念的感知是浅层的,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设计二多了形的支撑,比如学生看到3,脑海中能出现3个小正方形摆成长方形,发现只有一种摆法,它的两个因数是1和3。学生还形象地理解了1为什么只有1个因数,研究因数和倍数为什么不包括0。直观表象有助于概念形成,学生印象深刻。
  借助直观,就能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中尝试、操作、思考、分析的过程,学生就能经历从“数学描述”到“合理定义”的概念形成过程,从单纯地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个概念到较为完整地定义一个概念,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初步到位。
  二、依托反例,让学生经历从“认知混乱”到“清晰界定”的概念同化(顺应)过程
  很多数学概念都是前后相连的,概念之间往往还会互相干扰,形成负迁移。比如“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此“因数”非四则运算中的因数,此“倍数”又不同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经认识的“倍”。笔者在借鉴他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前测试。
  1.试着选择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式子:
  (1)12÷0.4=30(66.67%)
  (2)28÷7=4(76.92%)
  (3)32÷5=6……2(10.26%)
  (4)1.8÷0.9=2(69.23%)
  (5)0.5×24=12(35.90%)
  以上题目全做对的有15.38%。
  2.你听说过“因数”和“倍数”吗?请试着举例。
  学生中比较典型的回答有:30÷5=6,5是倍数,倍数就是除法中的商。4×6=24,4和6都是因数。45是9的倍数,3.5是0.5的倍数。
  可以发现,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名称并不陌生,而且受到了前认知的干扰。那么如何弱化这种干扰?于是,笔者又尝试了不同的教学。
  【设计一】
  采用规避法。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教学中不出现如0.5×24=12这样的题目,不让学生辨析,避免新知接触,造成混乱。于是,课堂教学一路顺风,学生没遇到什么问题,也能在练习环节完成多层次的常规习题。
  【设计二】以例规例,在错误辨析中深化概念。
  师:看来,同学们对因数和倍数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我们来判断几组关于因数、倍数的描述。(屏幕显示:12是24的因数)
  生:对。
  师:你能猜到他想的是什么算式吗?
  生:他想的是12×2=24。   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24是12的倍数。
  生:2是24的因数,24是2的倍数。
  屏幕显示:0.9×2=1.8,所以1.8是0.9的倍数,0.9是1.8的因数。
  生:对。
  生:错。
  师:意见不统一了。你为什么认为错呢?
  生:因为0.9和1.8是小数,因数和倍数只研究0以外的整数,不研究小数。
  师:是的。就是这个原因,这句话是错的。可是,刚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认为是对的呢?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8是0.9的2倍。
  师:1.8是0.9的2倍,这是我们很早就认识的几倍关系。这个几倍关系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倍数关系一样吗?
  生:几倍,可以是小数倍,也可以是整数倍。而今天学习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是整数倍关系。
  师:对,当整数之间存在整数倍关系时,才有了因数和倍数关系。同学们,正是由于刚才一部分同学的错误,让我们回忆起了以前的几倍关系,知道了“几倍”和“倍数”的不同,进一步清晰了因数和倍数关系的研究范围,这就是错误带来的思考。
  屏幕显示:18是倍数。
  生:错。没有说清楚18是谁的倍数。
  师:18会是谁的倍数呢?
  生:3、6。
  师:反过来,3和6都是18的因数。18的因数还有几?
  【思考】
  设计一中,为避免出错,规避了小数的出现,课堂看似很顺利,实则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本质上并未真正理解因数和倍数概念。设计二中,在已初步形成概念的前提下,教师依托反例“0.9×2=1.8,所以1.8是0.9的倍数,0.9是1.8的因数”“18是倍数”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去辨析,以例规例,真正把握概念的特征,最终清晰界定概念,完整地经历概念的同化过程。
  三、运用疏联,让学生经历从“理解掌握”到“巩固拓展”的概念内化(同化)过程
  概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理解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拓展概念,则是抓住概念间的联系有效疏通并加以灵活运用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使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被反复感知、反复回忆,从而拓展内化。
  【教学设计】
  师:给你一个式子3×7=21。你能想到什么?
  生:3和7是21的因数,21是3和7的倍数。
  生:21的因数还有1、21。
  师:真能干,继续想,还能想到什么?
  生:3的7倍是21,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3最小的倍数是几?
  生:3最小的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生:7最小的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生:3和7的因数都只有2个,都是1和本身。
  师:10里面还有这样的数吗?
  生:还有2、5。
  师:20里面呢?
  生:11。
  生:13、15、17、19。
  生:15不是的。15的因数有4个。
  师:是的。20以内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2、3、5、7、11、13、17、19。
  【思考】
  通过一个式子,让学生从小例子中看到了大概念,从不断地“还能想到什么”中逐步发现具有特点的一类数据,概念也随之不断被内化。但凡概念课,往往知识点较多,且相互穿插。因此,教师既要全面巩固基本知识点,又要对学习难点有效疏联,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总之,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尤其是描述式概念教学中,要多借助直观的例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依托反例来同化概念,再通过疏通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展开多层联想来内化概念,最终使得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的时候,借助丰富的感性材料经历概念的形成、同化、内化(顺应)的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描述式概念。
  (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 315500)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三城区61名4~24个月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辅食添加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接受过喂养知识的相关教育,但对一些关键喂养知识,如母乳喂养可持续时间等,认识不清,落实不到位。建议加强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宣传,进一步重视婴幼儿食品质量,加强相关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执行与落实,以提高婴幼儿喂养水平。  【关键词】4~24个月;婴幼儿;喂养方式;辅食添加;喂养指数  【中图分类号】G616
【摘要】本研究对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原因及其现实影响,幼儿园教师需不需要理论以及如何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者认为,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反智传统、幼儿教育的非制度化、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缺陷以及幼儿园管理的局限等有关。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会导致教师队伍的普遍肤浅化,保教质量的低下以及教育效能的不高,还会阻碍开放的教师文化的形成。要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可从建立推动教
一、缘起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列入四大目标之中。而“数学思考”与“数学表达”是相依相存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数学思考”就是学习者对知识、问题的内部表征。“数学表达”则是学习者对知识、问题的外部表征。  美国2000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数学表示”作为十条标准之一,该标准对“数学表示”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表示,以促进对于数学的理解,使全体学生能够——— 
雨,哗哗地下着,树叶、树干全被淋湿了。飞禽走兽都在寻找避雨的地方。  有两只聪明的小鸟,飞到草地上,躲进蘑菇伞下,蘑菇伞摇摇晃晃地支撑着。  另一只小鸟说:“我的右边淋雨了,你往左边靠一靠!”  你争我吵,你拥我挤,谁也不往外边靠一靠。挤着,挤着,“咔嚓”一声,蘑菇伞断了……  两只小鸟红着脸蛋儿,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说什么好!  雨,仍在哗哗哗地下着……
【摘要】对新疆裕民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裕民县的幼儿教育规划布局基本合理,但存在教育资源利用和办园效益等问题;农牧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存在民汉儿童“同在一班两种待遇”的尴尬情况;全县学前教育师资的总人数逐年增加,但仍存在严重缺编,非专业教师多,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等问题。裕民县应合理配建教学点、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以促使边疆贫困地区农
【摘要】本研究通过词语自由联想测试,考察X省162名参与深度贫困地区幼师国培专项计划项目的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形象的认知,发现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存在消极体验,职业认同感较弱。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形象的认知现状,建议多渠道加深社会公众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不断优化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 ;认知研究;词语自由联想  【中图分类号】G61
【摘要】作为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最基本行为——教师提问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本研究通过分析两个优秀语言活动案例,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提问才是高质量的提问,从哪些角度提问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幼儿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提问;幼儿园语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2-0048-05  美国著名教育家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这是根据10年数学课程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和完善,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以及课程标准的体例结构等
坐享,藏城阳光  我看见一只梦的蝴蝶:它轻轻地扬举起它自己,轻轻地,使自己在一阵看不见的旋转里,轻盈曼舞,飘逸舞动。  这一池的静谧,是你安详的心湖。  画一幅夜色水墨,我要在那轮明月升的瞬间,读你如兰的气息。  每一个舞者,都是五彩缤纷的诗。  告别一朵开在发梢的格桑花,打开梦的翅膀,清晰地咀嚼你的笑容。  期盼,如一片落叶,总飘在离根最近的地方。  走过仙女湾,来到湖边,清澈的湖水微澜起伏,泛
【摘要】本文以“三只捣蛋猫”活动为例,分析幼儿园教育戏剧有效提问技巧,包括建立戏剧情境,梳理角色特征;推进情节发展,凸显戏剧张力;解决核心冲突,迁移已有经验。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戏剧;有效提问;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7/8-0029-04  苏格拉底曾以“产婆术”譬喻,强调提问在教育中的重要性。〔1〕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