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评价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展开行文,教师运用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评价要因人而异,强调针对性。评价要因时制宜,突出适度性。评价要因需而变,体现多样性。以此,调动学生參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评价,激励和鼓舞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便成为语文教师落实课改评价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任务。
  因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师在运用评价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评价调控技巧匮乏,疲于应付。有些教师课堂调控技巧缺乏,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急于应付,无奈之下,只好用些语气词“嗯”、“哦”来连续应付学生的回答,在发现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够深刻时,往往只会说“稍微差了点”或“还行,要再加强点就好”等这种没有真正评价学生的语言。学生在看似肯定的评价中,因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所以最终无法肯定自己。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评价形式程式化,过于虚假。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对知识、对是非认识的掌握。但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尤其是上公开课时,对学生的评价几乎是“你回答得太棒了!”“答得好,掌声鼓励!”。这种缺乏诚意的赏识程式化评价,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力,把学生引向随意附和,给学生产生误导作用。
  评价要因人而异,强调针对性。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总是采用一成不变的评价,势必会造成学生内心的浮躁,达不到付出努力后而收获应有的“奖励”。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应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为此,首要的是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清楚他们不同的喜好,必要时可对任教学生建立个性和兴趣档案,以便在运用评价时切中要点。其次是分开层次,因人而异,按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突出评价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当我们听完学生一段精彩朗读的时候,首先应当肯定他的朗读很精彩;其次要指出精彩在哪里,或许还有努力的方向。让基础较好者有再次努力的目标,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同样面对朗读流利但缺乏感情的小朋友,要给予切合实际的真诚鼓励,不同于平时所说的拍马奉承。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动力,然后运用委婉的语气指出一些小小的不足,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同时,使他们有了明确的方向。我相信这位学生的第二次朗读一定会有所提升,班内的其他学生也会争着要展示自己的朗读。
  评价要因时制宜,突出适度性。语文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课堂评价要因人而异,评价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烧菜要注意火候,同样,我们的课堂更需要准确地把握评价的时机。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面对走神的学生,我们不妨沉默一两分钟,在不伤及自尊时给予一个温馨的提示;当老师提问后,我们要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让这场及时雨来得晚一些,不要急着阻断他们继续思考,或许有更多的精彩等着我们。
  评价要因需而变,体现多样性。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被尊重,有了安全感后才会产生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因此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不仅要关心智育方面的发展,问题的对错,学习技巧性等,还要帮助学生丰富评价信息,整合现象的评价和实质的评价。因此,在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时要力求多元、多样。作为教师就要广泛收集、积累一些经典到位的评价语言,定期地变换,学生听了时时感到新鲜感。除了语言评价,我们不妨采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段短时间的沉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很多时候评价缺乏多样性,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评价的权利给学生,遭来一片批斗性的评价;另一种现象是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朗读课文,教师对其进行点评。评价的机制比较单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以及师生评价,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彼此的进步,明确如何认识自身的不足,调动同伴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合作。
  总之,课堂转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课堂即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已成为演绎课堂效率的法器。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立足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结合学生实际,适时、适当、适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好课堂评价的脉,才能开拓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分析当前班级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心理辅导与班级活动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在班级活动中运用心理辅导是可行的,并有很多优点,最后提出心理辅导在班级活动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心理辅导 班级管理 创新活动  当今中学生生理发育前趋,心理发展滞后,学习负担过重,再加社会一些不健康因素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是当前教育的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是班主任工作中值得
期刊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重要的教学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
期刊
【内容摘要】如今,一些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问题行为已引起愈来愈多人的关注,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犹为突出。我们也许对这样的情景不会感到陌生:幼儿园里的玩具物品掉在地上,许多孩子都不知道拾起来;两三个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打闹起来;孩子们在吃点心时,扔茶杯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来让幼儿有良好的品质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  【关键词】童话剧 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
期刊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三间色,并能尝试用任意的两种原色变出相应的间色;2、能正确使用记录表;3、积极愉快地参与调色探索  (二)活动准备  瓶子(1个/人)装好水、盖子(2个/人)、操作记录卡(1张/人)、蜡笔(一盒/人)、黑板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引出活动主题  宝贝们,小刘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变出三原色,第一次揭秘水为什么变颜色。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探索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也逐渐应用到课堂中,但认真观察可知,某些课堂为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
期刊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略读课文《船长》。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逃生,自己却随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故事,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事例典型,人物形象突出。就情节而言,对于六年级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年,社会道德要求和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加之80后一代年青人的成长,我国一些传统价值观正在经受时代的冲击。随之要求学校必须面对许多新的问题,适应新的要求,承担许多新的责任。  新的历史时期,它对人的要求更全面、更严格、苛刻,那么我国传统的教育和传统的价值观正经受时代的涤荡,在这样的时期,“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期刊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已率先兴起于美国,其特有的优势和积极的效果已得到无数教育界人士的认同和推荐。新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已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验者,对“小组合作”充满信心,我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并不断对其总结、落实。
期刊
一、师生的功能效应  多年来,无论是国家方针、政策、社会广泛认知还是具体人与人间的交流,我们一致秉承师为导、为引,生为学、为仿的理念。相对而言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集成者、传播者,他们总是能从个人经验中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学生作为初级知识的接受者却总是在仰望着老师问“为什么”“怎么做”。这种特点在以往的师生功能定位中被长期固定化、偏激化,进而形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效能始终占主导的观点。然而,
期刊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十课《假如》。  教学目标:1.认识“寒风、袭击、谷粒、高飞、喳喳地、觅食、叹息、遥远、不幸、哭泣”等词语,会写“击、叹、粒、腿、幸、哭”七个字;2.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内容;3.教育学生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2.体会作者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