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卷作文导练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高考时,北京卷的考试说明也在大家的盼望中尘埃落定。作文部分的变化很好地体现了高考改革的力度,原来的一篇作文被拆成了“一大一小”两篇作文,但总分值仍为60分。“微写作”分值为10分,字数为150—200,主要考查精炼语言的能力。大作文的总分减为50分,字数不少于700,但考查的依然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其实,作文篇幅的变化只是考查形式的变化,考生不必因其产生困扰,而应该着力于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
  导练命题一
  请以“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读”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字眼,但如此简单、干净的题目其实对大家理解题意并迅速确定文章立意的能力要求很高。在拿到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必须抓住这个题目具备而其他题目不具备的特质。那么,怎样才能一下子抓住这个特质,并把这个题目“立”起来呢?
  我们先来看一种立意立文的方式:寒假里我阅读的书籍让我收获了很多感悟。有同学在这样的思路下,详细地甚至是不厌其烦地介绍了龙应台的《目送》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然后说“读了《目送》,我很感动,我看到了作者对儿子的深情”,或者“我假期读的第二本书是《我与地坛》,史铁生瘫痪之后,经常在地坛思考人生,这也让我想到了很多”,最后放心地结束了文章。这也许是“读”最贴切合适的表现内容,作者“读”的也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但是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很难成为美文。为什么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样的立意太宽泛,如果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力,很容易写得空洞,流于简单的故事复述,造成材料的一味堆砌,这样是很难打动读者的,因此也就难以得到高分。
  “寒假里我阅读的书籍让我收获了很多感悟。”毫无疑问,这个立意既正确又深刻,但你必须沿着这条路去深化思路,把它变成你细致用心的“独特发现”。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什么书籍,让我收获了什么感悟”的问题,但不能被简单地替换成“《目送》让我理解了母爱”。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打开思路:什么样的《目送》,什么样的母爱……多追问几个这样的问题,文章的立意可能就渐渐深化了,例如: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背影”和“不必追”,让我理解了一位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既懂得理性地放手,又天然地无法遏制渴望亲近的心情。当你在这样的立意指引下开始创作,从“背影”和“不必追”谈起,进而具体探讨文章中那种细致的母爱,“读”的特质也就得到了绝佳的体现。
  对那些眼力笔力都很强的同学来说,这其实只是脑海里一个自然的过渡,并不需要提醒。但如果你不属于这一群体,那么一定要在每一次构思前提醒自己,要下意识地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可以借鉴下面这个简单有效的办法:
  第一,从对题目的理性思考入手。例如:
  读,我没看过《说文解字》,因此只好自己来解:读,“读书”的“读”,“解读”的“读”,“读取”的“读”,所以意思大概是“对文本进行阅览,并经思考或数据处理,从中获得相应信息”。
  第二,从对题目的感性体验入手。例如:
  在一个恬静的午后,将雾霾锁在门外,泡上一壶新茶,或冲上一杯咖啡,将书捧于手中,一读就是一下午。且不说读的内容,光是读的过程,就让人很享受。用上半个月的时间,即可将作者一生的感悟,甚至将一个时代的特点收于囊中,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以上两个立意都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开掘点,能够让你流畅地把文章进行下去。而一旦打开思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为你所用,也就不必担心没有素材了。
  素材一:
  课文
  读书时,我们会读到《滕王阁序》中王勃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在文中,滕王阁犹如天上人间,一幅壮丽的画面会浮现在眼前:红色的晚霞下,滕王阁高高耸立,云彩在滕王阁周围环绕,仿佛玉帝凌霄宫殿周围的祥云。这令我不由得心生向往,仿佛书中所读已不再受用,非要亲眼一睹不可。
  【点评】课文,谁都在学,谁都了解,但有的同学善于利用,有的同学却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其实,课本所提供的内容本身有无尽的延展性,如同一座宝藏,等着你去开拓。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放下你的素材大全,再读一读课文,看看里面有多少被你忽略的财富。
  素材二:
  人
  我的目光在晃眼的电视和父亲“川”字形的眉头间打转——那种心悸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我遮遮掩掩地打量他随着咀嚼上下起伏的太阳穴,屏息听他喉头介于喘息和叹气之间的响动,所以我小心翼翼地弄出别的声响来掩饰:抽出一张纸巾,问“需要吗”——一句不痛不痒的屁话。妈妈的脸色好像比平时白,只有抽动的鼻头是红的。
  【点评】课文可以“读”,人也可以“读”,人的表情更可以“读”。表情最终反映的是一个人微妙的内心。这位同学在桌子前,“读”出了父母吵架后的尴尬和不自然,很好地指向了文章的立意——读,就是一种接受信息,认真思考,获得认知的过程。
  素材三:
  生活
  我伏在岸边的围栏上看一家子放烟花。遍天花火下,孩子举着一箱礼花朝他爸喊:“一会儿我们放这个吧!”父亲说:“不行呀,这个得留到最后放!” 我站在公园里看见一对情侣,男的说:“你看,这样明年咱们就可以交上首付……”我觉得他们生活得很快乐,没有丝毫恐惧。我站得远远地“读”他们,发现他们活得很近。所以我想,史铁生的母亲一定是一位睿智的女人。
  【点评】我们每一天都在生活,生活以它巨大的包容性,天然地成为我们的素材库。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体悟生活的好习惯,然后你就会发现,哪怕是路边一对放烟花的父子、公园里一对自顾自谈话的情侣,都能被你随手拈来阐释作文题目的意义。
  素材四:
  感情
  读,大概是一种爱意吧。一个人愿意陪伴着你,从你睁眼醒来,到你沉沉睡去,她不愿遗漏你一天中的每一秒,她要用温柔的眼睛看你睡去,亲吻你的额头。“读”便是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一个人在尝试告诉另一个人:我一直都在。这种爱当然也不局限在每晚睡前妈妈对女儿的感情,它是广泛的。   【点评】亲情、友情虽然是同学们常常选择的素材,但其实是最难写好的。比如对于“读”这个题目,如果你选择的是“妈妈给我端了一杯牛奶”“我生病了她来照顾我”等,于是就“读”出了妈妈的爱意,这样你的文章就生硬了。因此,要注意素材和题目之间的联系,学会如何去按照题目贴切选材。
  素材五:
  兴趣
  起先是看DC的漫画书,当然称不上“读”了,只是看了《蝙蝠侠》便想站在楼顶到处飞,甚至上了中学,重温经典时还有“去通技教室做个蝙蝠镖”的冲动。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布鲁斯·韦恩就是个超级盖世的大英雄。他身价数十亿,拥有一座哥谭市,还能出来蒙面打击犯罪,实在当之无愧。直到长大了,我才渐渐意识到这种英雄其实并不真实存在。
  【点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和了解的方面。这位同学读的文学作品不多,却对漫画如数家珍,这也就成了他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各种动漫人物常常被他一番调度,然后出现在不同的作文中。这样不仅不用担心无话可说,还能因为自身的独特性而形成一个出彩的亮点。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红色充满热情,黑色充满神秘,每一种颜色都有一种情感的象征。
  请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这同样是一个简单、干净的题目,依旧考查抓住题目特质的能力。下面是笔者从一些同学的作文里提炼出来的文章立意:
  1. 色彩对我们的心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意义:色彩能否真正打动人心,在于它能否与人心产生一种共鸣。于今回忆,看到这一抹抹色彩,仍不免心生颤意。因为这厚重的红(苏联红军),蓬勃的绿(费雯·丽),盛大而纯真的蓝和白(海军),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本源的回归和对个性的坚守。
  2. 红色充满了喜庆:我所钟爱的“新年红”(灯笼、鞭炮、春联),是童年的我对“过年”这件事最完整而恰当的意象。即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热忱一年年离我远去,但那些有关红色的记忆,那些不复归来的热烈与欢喜,都一直在我心底。
  3. 绿色代表着自然和生机:笔袋里各种草绿色的笔,使单调的纸上世界变得有活力起来。绿色水笔里面流淌着生命,分布在字里行间,将字也赋予了生命。活起来的不止是字,还有那字所蕴含的知识。面对着用不同的绿书写的笔记,我有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感觉。
  4.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色彩:北京的红是复杂的,有古都朱红色城墙的庄严,有入侵者铁蹄下血红色的屈辱,有新中国成立时五星红旗的热烈,也有今天青春热血的鲜艳。
  在写这类作文时,很多同学容易出现概念化、标签化等问题,泛泛言之而不能做到具体形象。对于这个题目,我们依旧按照上一个题目的立意方法来练习。
  第一,从对题目的理性思考入手。例如:
  在现代人的审美中,红与绿仿佛天生相克。无论服装搭配还是室内设计,都将“红配绿”视为大忌讳。即便有勇敢的设计师挑战这一禁区,也往往以失败告终。
  第二,从对题目的感性体验入手。例如:
  面对着窗外日渐凋零的树木,忽然想起去年的一场大雪。我一直觉得雪与白是怎样也分不开的一对。白雪纷纷,自九天而降,落在了这一片莽莽大地上。火红的灯笼,青苍的松柏,枯黄的野草,都在这无声的白色中静默下来。白雪,是这世间万物的归宿。雪天,无论是哪儿的雪天,总有一种安静、寂然又温暖的感觉,也是白色给我的感觉。
  如此去思考题目,立意也就呼之欲出——生活中的色彩无一不向我们传递了情感。这个大的方向把握到位,你就既能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又不至于信马由缰,离题万里。
  素材一:
  课文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大家耳熟能详。这场对话发生在词人与卷帘人之间,词人询问海棠花经历一宵风雨,是否光彩依旧。“绿肥红瘦”,仅四个字,渲染出一片绿叶浸足了水分而充盈鲜亮,红花却狼藉满地的景象。绿,似乎凭着体积之优势,占据了画面的大部。殊不知,最惹人怜情、令人伤心的,是几抹落红。
  【点评】耳熟能详的一首词,一句“绿肥红瘦”,在这位颇有情思的同学笔下与题目丝丝入扣、紧密相关。这再次提醒我们,课文巨大的信息量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足够给予我们许多灵感,支持我们的文意,更足够让我们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素材二:
  人
  乡里人还在沿袭着只有过年时穿新装、吃美食的古老传统。他们的新衣,色彩不一定吸引人的眼球,但务必实惠、耐用;他们口中的美食,品相未必精致,但务必新鲜、健康。乡村姑娘皮肤没有城市女郎嫩白、细腻,但有着各种美容院彩妆涂抹不出的自然健康。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城市美女的那种娇弱和随时崩溃的气质,乡村姑娘大气、纯朴,满眼都是自信和生活中的简单幸福。
  【点评】每一天我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位同学真切地从人们外形的“色彩”,写到“神色”,这种联系自然而然。下面这一段则更见作者的洞察力:奶奶脸色的那种黄,不是炎黄的基因,不是橙黄的成熟,不是铜黄的康健,不是菊黄的坚忍;那种黄,已经不是一种颜色,它是岁月,它是操劳,它是风霜,它是祖祖辈辈的沧桑。
  素材三:
  生活
  在家中拥着大的红厚毯,守着墙边壁炉中噼啪作响的火焰,与家人围坐在香气氤氲的桌边团圆。而我们的春节,亦是孩子们提着灯笼高兴地满街嬉闹,叫嚷着举着红艳艳的冰糖葫芦开心地打雪仗,大人们在木色门板上贴上色彩浓烈的年画,在红底撒金纸上书写吉利的话作春联,在一片瑰丽的烟花中度过的日子。
  【点评】过年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恐怕早就司空见惯了。当你面对着“色彩”这个题目冥思苦想时,可曾想过,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和“色彩”发生着水乳交融的联系?就比如这新年无处不在的“红”和无处不在的“喜庆”。
  素材四:
  感情
  蓝天白云下,青草绿水间,眼前有灰黄斑驳的老屋、重峦叠翠的大山的那一刻,我的耳边萦绕着一个声音:“我只是一凡人,在风尘中呼吸着天地间的温柔。”我突然感到,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是那么热爱,这里有我的根。我时常感到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城市有着无限的向往,不顾前途的渺茫和生活的艰辛,趋之若鹜?
  【点评】这段话充满一种诗意的浪漫。这和这位同学对田园生活美好的向往密切相关,因此“色彩”这个题目被她挖掘得如此靠近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不认同她的观点,却很难不认同她的表达。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希望你也能把自己的“世界”展现在文章里。记住,这是比关注文章素材本身更能决定文章质量的因素。
  素材五:
  兴趣
  国画技法,那泼墨、白描、留白等手法并存的祖先的馈赠。不知人们观看花鸟小品画时是什么感受?画家用狼毫笔蘸墨一划,那偌大的灰黑色块便隐着叶片的雏形,再用浓墨在中间一勾,一点,叶脉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几片叶,一株葡萄,其间再戏耍着几只蟋蟀类的小虫——这番灵气、活气、生气,都是由黑与白的搭配实现的。
  【点评】什么是素材?是塞万提斯一生的蹉跎,是林肯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是司马迁写《史记》时异于常人的力量?归根结底,其实这些跟你的文章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你的世界就是你的素材,你的内心就是你的素材。大气成就大器——我们始终认为,表现这两者的能力和水平,才是你真正的语文水平。
  (注:文中所有素材均来自北京四中学生的考场作文)
其他文献
《集邮博览》创刊至今,转眼已20年了,作为一名老读者、老作者、老顾问,感到由衷的高兴。改革开放之后,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十年动乱中被扼杀的集邮得到复苏。北京市在
一、激发学习中的自主意识1、科学处理教材,突出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学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的重
做人要有人格:志节、风骨。办刊要讲“刊格”:品位、格调。商品大潮,利益导向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也无可厚非,但要坚守为人与办刊的卓尔品格,“中通外直,亭亭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 ,庆祝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出版20周年。刊物办在山西 ,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们得益甚多。这里我作为山西省小语会的负责人 ,代表
导练命题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敬畏”一词。在生命面前放下屠刀,在规则面前敛起嚣张,在大自然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敬畏生命,敬畏文化,敬畏自然,敬畏是人心中一种崇高的情感。敬畏是一种美丽的花,但其生长却十分艰难,时常难以生根发芽,抑或容易枯萎凋谢,只有细心呵护,仔细照料,经常施肥,才能绽放最美丽的花朵。走在敬畏的路上,就是走在一条通往内心的崇高之路。  请结合你
文章通过信息类期刊,在处理反馈信息的过程中服务于企业,探讨了科技宣传报道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Through informational periodicals, the article serves enterpri
在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曾涌现出许许多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优秀诗文作品。为了继承和弘扬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 ,后人曾不断地将前人创造的优秀诗文编辑成册 ,
我曾把“开掘人生况味”作为自己艺术理念的一个重点,而在诸般况味中,年龄况味又处于独特的地位。  有人说,人生是为“事业”而存在的,本身无独立的“况味”可言。他们最常用的论据是前苏联的一本流行小说,主人公在被迫或主动地失去了人生的许多常情常态后,认为人们如果不为“事业”而牺牲,到临死就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在我看来,这位年轻的主人公在兵荒马乱中历尽艰险,致病致残,最后还能获得心理调适,十分不易,但
婴幼儿(0—2岁) 母爱的缺乏和剥夺母爱缺乏指患儿从未丧失他们的父母,但未得到完满的母爱,母爱剥夺指儿童需要母爱时常未能得到满足。母爱剥夺儿童开始可以表现与父母和睦相
一、教师要从思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