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凄恻的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使我想起庭前一棵不知名的灌木,它矮小、瘦弱、与世无争。冬天,它可怜的几片叶子和所有的大木同时飘零,在寒气凛冽的树丛中,依旧那样的孤单和寂寞。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似乎有些兴奋,把蓄积了一冬的力量,在枝头绽出了几片碧翠嫩绿的叶子。然而不久强大的树们夺去了它的阳光和空气,它在阴影中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怨而不诽,人们不大会发现它的悲哀。
  他使我想起塘边一只折翅的孤雁,它本来也可以凭虚驭风,在长空一展它的姿。然而一阵迅雷疾电,把它打掉在地,当它醒来的时候,它只能佝偻着残体,彳亍行走,它时时仰望蓝天,那儿正掠过一队雁影,它竭尽全力长鸣一声,然而没有一点回应。
  他是令我亲、令我敬、令我悲、令我泣的兄长张仲。他在历尽了一切苦难和不幸、贫困和凄凉之后,离开了人世。人们没有告诉我他的去世,也许是健忘,也许是不足道。然而,那些所有称为他朋友的人,你们扪心自问,是否他概莫能外地用他真切的眼睛看过你,其中包含着探询、期待和不失自尊的求助。他是否曾以他渊博的知识、勤劬的工作和不厌琐碎的搜索帮助过你的研究,成就过你的事业?他得到的回报很少、很少,义务性的、无怨无怼的奉献居多。
  当一阵魔焰魅火过去之后,他烧焦的不是躯体,而是心灵的灼伤;当一场暴风虐雪过去之后,他冰凉的不是肌肤,而是感情的瑟肃。他穿着破衣褴衫,吃着剩菜残羹,匍匐着、踽行着回到家中,在屋前的肮脏的泥土堆中看到一个傻笑的三岁儿童,满脸垢污,当他发现这就是睽违三年的爱子时,紧紧地抱着,然而是一个呆痴儿,一个无智无情的生命。他唯一的欣慰破灭了,剩下的是一个大失望。他知道这后半生的大累赘,永恒无奈地等待着他。
  囊秦萧然的他,凭着睿智的鉴赏力,从市廛的破摊中,淘得一些略有价值的文物,然后裹以软纸,藏之箱箧。他从一个旧表铺淘得一块瑞士货,到另一条街上卖掉,几块钱的所赚,足可维持他半个月的生活。人弃我取,他艰难地抚养着孩子,而孩子唯一能做的是翻箱倒柜,将他苦心弄来的文物砸碎,扔进抽水马桶。对着这一切,他噙着泪眼——复何言,摧心肝!
  孩子渐渐长大,二十几岁不及三岁的智商,会说“糖”,要吃糖,“影”,看电影,“街”,出去溜达。有一次仲兄告诉我,他竟在电视中看见了我,说出一个“曾”字。慈爱的父亲永远不放弃儿子康复的渴望,然而谁都知道,仲兄的期盼等于零。
  像对待生命一样的珍爱地收藏着我几幅不大的书画,有一天,他茫然地对我说:我死后,这些书画送给能抚养儿子的人。他又茫然地请我画一幅《爱子图》,以为生前自己的慰藉,我答应了,但没有兑现,不是出于吝啬,实在不以为他会死得如此突然。
  他最欣慰的日子来临了,国运的隆兴,有一缕阳光照到他身上。他当《天津日报》的编辑时,由于社长和主编的垂爱,让他当副刊的主笔。人们惊讶地发现,那隽秀清新的文笔,不曾因几十年的蹇促而钝涩,人们都知道,张仲是一位少负不羁之才的文人。他的灵魂深深宝藏着一颗高贵的心灵。
  更欣慰的幸福来临了,他的《龙嘴大铜壶》电视连续剧拍摄上演,好评如潮,他说:“范三,你画一组绣像怎么样?”不久这些作品发表在《天津日报》,有杨四、穆二等等,占了小半版。仲兄兴冲冲地拿了一叠报纸送到我南开大学北村的教授楼上,那时的教授居室可谓萧然环堵。两杯浊酒,我与仲兄有着一阵难以言喻的快乐。“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语),哪一个知识分子不想出名,别装蒜清高。为了仲兄的快乐,我即席为他写了一首词《蝶恋花·读张伸兄小说<龙嘴大铜壶>》:“一卷津门伤逝史,壶外烟尘,壶里愁如织。龙嘴有情吟国耻,百年血泪凭谁拭。穆二英魂还独峙,应信神州未敛千秋志。莫谓俚词淳且质,等闲不是谈杨四。”他拿着诗稿和绣像的原稿回家,他告诉我兴奋得通宵未眠。
  再不会有人欺负憨厚老实的仲兄,然而好景不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语言渐渐含糊,腿足拖沓。然而他依旧骑车去古董店,会见几位诚恳的商人,帮他们鉴定文物、标示价格。然后,大家拥着他去聚餐,他说,这一顿抵得上我过去一年的生活费。语毕有些黯然,一滴泪水掉在碗里。我想他想起的是那些不堪回首的年月,想起的是幸福就在当下。
  天津再也找不到像仲兄对方志、人物、风俗如此熟悉而博雅的人。他可以对每一条街、每一所名宅写一篇传记。人们都想发财,于是祈求风水。天津的风水先生大体是说嘴的郎中没好药,仲兄不期然地成为了风水大师。有些收入,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多。社会的陋习是棉花团儿找软的捏,给的钱很少,然后到小餐店请一顿,皆大欢喜。张仲不会挣钱,大体源于性格上的宽厚。我称他“风水张”,语含善意的调侃。传到张仲的耳中,厚道的仲兄说:“范三老惦着我”,他却是真实的语藏欣慰。
  我时时怀念他对我与楠莉爱情的祝福。那时我们还年轻,热烈的爱驱使楠莉常来南开看望我,而每次都是仲兄带路,送楠莉去车站回京,我站在凉台上看他们两人的背影,楠莉身影美奂,步履轻盈,而仲兄却提箱卖力,蹒跚后随。这是使我对仲兄永怀感激之心的电影定格。
  仲兄过去了,我深深地怀恋他,我希望他在寂静的世界中永眠。人间待你甚薄甚凉,你却对人间甚厚甚暖,你的一生,是一首凄恻哀婉之歌,一首诚挚不欺之诗,你没有带给人们一点点欺骗和谀诈,有的人也许会忘记你,但我不会。
  范曾戊子秋于北京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理念。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呢?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多换位思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来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身的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多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情绪活跃、精神饱满
期刊
喜欢语文,喜欢学生,我做了语文教师。  为了让学生喜欢我,更喜欢语文,我做了快乐的学长。  我的生活和教学经历由喜欢和快乐编织。小时候,大眼睛,卷头发,爱笑,有礼貌,很讨同乡人喜欢;读小学、中学,功课好,又勤快,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不到21岁就走出了大学门,当了中学语文教师,同组的老师和前辈,喜欢我的朴实和勤奋;只比我小几岁的学生们,喜欢我的幽默和机智。喜欢,免不了赞扬和赏识,所以,幸福和快乐,总
期刊
“自主教育”一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还是一个烙有时代印迹的新概念,而今早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作为早期“本真语文”的探寻者和“自主教育”的默默耕耘者,黄振宇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心中那份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追求。随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与自主教育探索的积累,黄振宇老师本真语文自主教育的踪迹也逐渐清晰。    一、追寻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观    黄振宇老师走上高中语文教学的讲台,是在上个世
期刊
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新纪元教育集团下属的重庆市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圆满召开。本次年会由该校和云阳县教委承办,主题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课堂更精彩。”来自上海、四川、贵州、山东等多个省市的语文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钱梦龙老师作了《“双主”让课堂教学更精彩》的主题学术报告。钱老再次阐述“双主”的内涵和“学生
期刊
秦文君是当今最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从1982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了数十部作品。她以特有的审美视角切入了这个时代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清丽脱俗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童心情感的孩子形象。一群天真、稚幼、真诚、善良、可亲可爱的中学生,活灵活现地跳跃在我们身边,洋溢着明朗健康、蓬勃向上的气息。她的作品展示了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心灵追求和心路历程,风靡校园,多次获奖,不
期刊
【现场回放】  初二的学生正在上《与朱元思书》。教师以一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导入了新课学习;继而发动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共同解决;接着以问题引领,进入了以下环节。  (一)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课文是总分关系,大家也知道了第二段写的“水异”,第三段写的“山奇”,现在看看水异在哪儿,山奇在哪儿。  生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写出了水很清。  师:哦,侧面表现水清。  生②:“水皆
期刊
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一直记得高尔基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一一“‘给’总比‘拿’愉快。”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是想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想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自己主动的“拿”,的确要比教师“好心”的“给”愉快得多,有效得多。  “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发现欲望都处于极其旺盛时期。”(兰本达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习惯于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而应
期刊
当我们的语文教育把实利主义落实到生命上,把不可以“物化”的加以“物化”,把机械和投机的目光既投射给自己,也投射给学生时,我们就忽略甚至抛弃了一个更为深度的任务:唤醒学生美好的善根。    语文天生是养心的妙药    “心养”何为?养育“爱”和“善良”的灵魂,养育挺立的人格,养育浩然之气,养育诗意的敏感和健康的情趣。  在人性迷失的时代,人们心中有没有爱和善意,能不能及时地、公开地表诉心中的爱和善意
期刊
近些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到各地中学听了不少语文课。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事先有准备的公开课外,凡是未作通知的随机听课,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或轻或重地跳不出逐句讲解的窠臼。大量事实已经反复证明,逐句讲解导致的后果是语文教学效率的少、慢、差、费。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对逐句讲解进行过极其深刻的剖析和抨击,呼吁尽快改变这种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逐句讲解对学生是一种刑罚    何谓
期刊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有人归纳其文特色为“事琐语浅情深”,称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为归氏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自然,作为归氏久负盛名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也不例外。该文要在抒写亲人离合之情,人生聚散之悲,而以结尾段尤为深婉惨恻,臻于为文化境。对其“事琐语浅”,一般读者理解应无大碍,那么,对其“情深”,他所寄何情?有何等深?如何悟深?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归氏是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