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亭亭”,树“亭亭”,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kil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有人归纳其文特色为“事琐语浅情深”,称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为归氏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自然,作为归氏久负盛名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也不例外。该文要在抒写亲人离合之情,人生聚散之悲,而以结尾段尤为深婉惨恻,臻于为文化境。对其“事琐语浅”,一般读者理解应无大碍,那么,对其“情深”,他所寄何情?有何等深?如何悟深?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归氏是如何深情地向我们展示其“多”“悲”的吧。
  一、树“有”人亡,婉转言悲。明写树“有”,暗写人亡,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倍感悲伤,这便是一般人所指出的借物抒怀、托物寓意手法,其法好在含蓄蕴藉,达情婉转,令人回味无穷。此法肇自诗骚(如屈原《橘颂》)而大行后世,但归氏用之,则又别有创意,而使此结尾“曲终奏雅”,不同凡响。那么,再看作者创意何在,又是如何“奏雅”的吧。
  二、“吾妻手植”,悲因情深。换个角度暗示“人亡物在”之悲,强调“手植”,用心颇深。此文先写归氏修葺项脊轩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吾妻来归”后,夫妻相处欢恰,恩爱有加。妻深知夫的爱好品性(喜静乐书),于是也“手植”一树,以与“兰桂竹木”相依相伴,如夫妻相亲相守一般。按说,作为旧时闺秀的女主人,完全可指派个“仆人”去植,却亲为“手植”,其用心寄意不是十分深长绵邈吗?
  三、“死之年”植,悲忆尤深。又换一角度,渲染“人亡物在”之悲。不难设想,归氏每当观睹枇杷(物),追忆其妻生时的音容笑貌,行事品性,如今阴阳两隔,见树而不见人,从而激起更大伤痛,更增无限悲凄,此悲不悲,更有何悲?
  四、“亭亭”妻、树,悲而有赞。写树之“亭亭”(高耸美好),实乃描妻之“亭亭”(高挑娴美,所谓“亭亭玉立”是也)。“亭亭”一语,对亡妻充满无限赞美爱慕之情。“亭亭”树与“亭亭”妻,人、物双美,相映生辉;而今,一美犹在,一美已逝,岂不痛彻心肺,哀入骨髓乎?有什么比美的毁灭更令人扼腕嗟叹、震撼悲悼呢?
  五、情、树长青,悲中有慰。树之“亭亭如盖”,繁茂长青,如夫妻恩爱,万古长青。这“亭亭”之树,又如一座突兀挺立的碑石,永久地镌刻承载着夫妻那美好如歌的岁月,和永生难忘的至爱亲情,则悲中当含些许安慰——慰乎悲乎,悲乎慰乎,怎能分清,怎好分清!由此,我们或可窥见归氏(包括人类)感情的天空是多么幽远深细,心灵的圣殿是多么瑰丽多彩呀!
  仅此数端粗疏的品析,亦足见其情之深浓、思之绵长、意之丰厚、文之美妙了,远非“睹物思人”“托物抒怀”这类泛泛说法所能包容涵盖。笔者之论,或可姑算“一得之见”或“一孔之见”而已。正如学人柴墩村深情评赏:“这个美丽的抒情镜头安排在作品结尾,宛如风雨过后天空出现的一道彩虹,又如日落时涂抹在天际的一片晚霞,是这般明丽、隽永,给人以无穷的兴味。”妙哉斯论!本人更认为《项脊轩志》结尾这段文字,真好比一曲悲歌的最强音,誉之为归氏之文“皇冠上的明珠”而无愧!算得上古今文章中臻于化境之结尾。
  
  作者简介:贵州省瓮安二中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自主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它一直为历代中外教育家和学者所倡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的学习成功者都是自主教育的结果,只是在现代学校教学中,它被人为地削弱了。我走上语文教学讲台的年代,还是所谓的“传统教育”的时代,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单纯地听。虽然耳畔响着教改的春雷,然而语文教学到底怎样改,又往哪里改,大家却很茫然。我也在苦苦地追寻,默默地探索,同时我心中的语文梦想也在悄悄启航。    一
期刊
【案例背景】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理念。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呢?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多换位思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来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身的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多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情绪活跃、精神饱满
期刊
喜欢语文,喜欢学生,我做了语文教师。  为了让学生喜欢我,更喜欢语文,我做了快乐的学长。  我的生活和教学经历由喜欢和快乐编织。小时候,大眼睛,卷头发,爱笑,有礼貌,很讨同乡人喜欢;读小学、中学,功课好,又勤快,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不到21岁就走出了大学门,当了中学语文教师,同组的老师和前辈,喜欢我的朴实和勤奋;只比我小几岁的学生们,喜欢我的幽默和机智。喜欢,免不了赞扬和赏识,所以,幸福和快乐,总
期刊
“自主教育”一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还是一个烙有时代印迹的新概念,而今早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作为早期“本真语文”的探寻者和“自主教育”的默默耕耘者,黄振宇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心中那份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追求。随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与自主教育探索的积累,黄振宇老师本真语文自主教育的踪迹也逐渐清晰。    一、追寻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观    黄振宇老师走上高中语文教学的讲台,是在上个世
期刊
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新纪元教育集团下属的重庆市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圆满召开。本次年会由该校和云阳县教委承办,主题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课堂更精彩。”来自上海、四川、贵州、山东等多个省市的语文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钱梦龙老师作了《“双主”让课堂教学更精彩》的主题学术报告。钱老再次阐述“双主”的内涵和“学生
期刊
秦文君是当今最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从1982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了数十部作品。她以特有的审美视角切入了这个时代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清丽脱俗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童心情感的孩子形象。一群天真、稚幼、真诚、善良、可亲可爱的中学生,活灵活现地跳跃在我们身边,洋溢着明朗健康、蓬勃向上的气息。她的作品展示了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心灵追求和心路历程,风靡校园,多次获奖,不
期刊
【现场回放】  初二的学生正在上《与朱元思书》。教师以一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导入了新课学习;继而发动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共同解决;接着以问题引领,进入了以下环节。  (一)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课文是总分关系,大家也知道了第二段写的“水异”,第三段写的“山奇”,现在看看水异在哪儿,山奇在哪儿。  生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写出了水很清。  师:哦,侧面表现水清。  生②:“水皆
期刊
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一直记得高尔基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一一“‘给’总比‘拿’愉快。”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是想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想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自己主动的“拿”,的确要比教师“好心”的“给”愉快得多,有效得多。  “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发现欲望都处于极其旺盛时期。”(兰本达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习惯于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而应
期刊
当我们的语文教育把实利主义落实到生命上,把不可以“物化”的加以“物化”,把机械和投机的目光既投射给自己,也投射给学生时,我们就忽略甚至抛弃了一个更为深度的任务:唤醒学生美好的善根。    语文天生是养心的妙药    “心养”何为?养育“爱”和“善良”的灵魂,养育挺立的人格,养育浩然之气,养育诗意的敏感和健康的情趣。  在人性迷失的时代,人们心中有没有爱和善意,能不能及时地、公开地表诉心中的爱和善意
期刊
近些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到各地中学听了不少语文课。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事先有准备的公开课外,凡是未作通知的随机听课,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或轻或重地跳不出逐句讲解的窠臼。大量事实已经反复证明,逐句讲解导致的后果是语文教学效率的少、慢、差、费。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对逐句讲解进行过极其深刻的剖析和抨击,呼吁尽快改变这种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逐句讲解对学生是一种刑罚    何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