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养心的妙药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的语文教育把实利主义落实到生命上,把不可以“物化”的加以“物化”,把机械和投机的目光既投射给自己,也投射给学生时,我们就忽略甚至抛弃了一个更为深度的任务:唤醒学生美好的善根。
  
  语文天生是养心的妙药
  
  “心养”何为?养育“爱”和“善良”的灵魂,养育挺立的人格,养育浩然之气,养育诗意的敏感和健康的情趣。
  在人性迷失的时代,人们心中有没有爱和善意,能不能及时地、公开地表诉心中的爱和善意?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当“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在倾轧中免遭挨打的时候,当权威和“大棒”向你举起的时候,你是否像得了“软骨症”一样只有跪着的人格。同时,你能不能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来丰富你的心胸。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瓢虫,一棵飞蓬草,你都能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些道理似乎说远了,与语文没有关系。其实,不然,绝对不然。
  我曾经看过一档电视节目,说的是一位记者暗访一家“特色餐馆”的情景。当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只颈套铁链子的幼猴,猴子骨碌着眼睛面对冷森森的铁砧板,吓得惊恐万状,拼命往后挣扎逃生。此情此景,我特别注意到演播室的现场观众中,最先动容的是儿童,表情最痛苦的是儿童,最先失声啜泣的也还是儿童。于是,我想到:在良知判定上,成年人或许已经失聪、迟滞和麻木不仁。一些由儿童脱口而出的常识,在成年人那里,可能已经嗫嚅不清,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了。更何况,曾经的国人,就有过赏鉴“人肉盛宴”的嗜好,就当个“俄国人杀戮中国人”的看客。尽管,电视屏幕上成为刀俎之物的不是人而是幼猴,血腥其实是差不多的。我无意于评判这档节目的真实用意何在,但是成年人昧着良心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对罪恶熟视无睹,对丑行隔岸观火,儿童在保持清醒的看法,做出善恶美丑的判别方面却要比成年人健正得多,也纯粹得多。他们不懂得世故、诳骗、遮蔽、虚与委蛇,他们对弱小者的同情以及出于生命本能的救援之慷慨、施舍之大方是最令人感动的。孟子有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庄子一再强调“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同情是道德的根源,由此产生两种美德,即正义和仁爱。泰戈尔说:“我的主,你的世界,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上述道理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当社会中的人对生命尊严、爱和善意阙如或得不到支持,推己及人,推人及物都会落空的,人文精神也会成为一句掩盖人性之恶的遮羞布。当今社会上相当普遍的对生命的冷漠甚至冷酷的态度,不能不令人忧愁不已。随便翻翻报纸杂志,你会心里发堵:医院里得交保证金才会救死扶伤,拆迁户被打死,帮助老人反而被污赖,矿主靠工人的小命拼搏“血色经济”,“三聚氰胺”毒奶粉,用“瘦肉精”饲养“健美猪”,在运输途中不等宰杀,催生的猪常常尖叫一声一命呜呼,甚至素质低劣的执法人员玩“躲猫猫”般地草菅人命。当然,还有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药家鑫向被撞伤的女子捅刀事件……形形色色的暴力、软暴力,其理由渺小得与一条生命的价值大不相称。生命在权势面前等于零,也极容易变成生命在金钱和欲望面前也等于零。
  时间久了,看得多了,我也害怕了,我在内心逼迫自己不要去了解了,我害怕自己知道得越多,越仔细,就越失望,甚至随着微漠的血痕褪去,我的心也会麻木起来。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社会最基本的正义、公平、公正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人间的友爱、善良和宽容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不愿看这样的新闻,是因为对于文化和人性的绝望会侵蚀我的信心和勇气。
  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捍卫儿童的宣言《开学致词》中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但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有过童真岁月的儿童在经历了教育之后又变得怎样了呢?他们的爱和善意,他们的生命情怀不会逐渐消弭,他们的美德开始钻进父辈们的躯壳里,他们就像被“克隆”的一样:一样的世俗,一样的龌龊,一样的实利。儿童的“成熟”,看上去是一种“增殖”,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怕的“减法”过程。他们不断地交出生命中天然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换取成人世界的某种经验,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能,你不见到书市上充斥着的所谓励志书籍,满眼是“经营自我”“爱拼才赢”“致富圣经”“厚黑原理”,这是一种文化堕落的悲哀!你不见到我们的中小学生被老师鼓励着去竞争、去抢夺、去防范、去敌视,让学生的心灵在这种“丛林法则”中熏陶,还能有尊重、关怀和仁爱吗?这种“成人成才的交易”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曾读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暴风骤雨后的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上的浅水洼里,有许多昨夜暴风雨卷上岸边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要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呢?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这就是存在于还没有被世俗污染的孩童身上的“爱”和“善意”!
  2010年1月8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了枪击民主党议员的事件。五天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向全国的父母们发出一封公开信,希望父母给孩子讲述这起枪击案时,教他们学会宽容:“我们要教他们宽容的价值观……要教给他们,在证据不足的时候,宁愿相信别人说的是实话,特别是那些和我们看法不一致的人。”米歇尔还说,孩子们可能问,该如何帮助遇难者,“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危急时刻,我们要互相拥抱,互相支持。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无论是用一封信,还是一个祈祷。”这让我们自惭形秽。反躬自问:我们给了学生怎样的文化环境和教育?
  
  语文是养心的事业,是滋养柔弱生命的事业
  
  我们是不是该从养心开始,传递生命的气息,使人性向善,使人胸怀旷达,唤起人身上美好的善根?语言作为生命的酒,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心灵的寓所”,是不是该负有更为凝重而沧桑的生命主题呢?是不是该防止学生生命“增殖”过程中产生“成长的丢失”呢?有教师倡导“生命语文”的理念,尽管我不是很赞同在“语文”之前冠之以“生命”,甚至冠之以“诗意”、冠之以“人格”、冠之以“文化”,以树立起“××语文”的旗帜,来窄化语文本身的功能和价值,但是,他们倡导的“生命语文”也好,“人格语文”也好,“文化语文”也好,至少标示了语文不是实利的负累,不是分数的算计。
  当下,我们的语文教育面临着双重危机:
  一是外部世界的破坏,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无论是军备竞争,局部强权与动荡,无论是贫穷与疾病,也无论是道德伪善,价值飘移,乃至于社会腐败者的饕餮,都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销蚀、剥落着人的生命感。
  二是内部教育的失重。学生像“背着很多书的驴子”,在“知识至上”,在“上大学就是为了娶美女”的功利观下,你还能保证学生的人性情怀不锈迹斑斑?
  当然,笔者并不排斥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人的语言化的过程就是人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人是凭藉精神属性愈来愈成其为人的。
  因为,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
  丑存在于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
  人性中有鲜花也有毒草,就看我们选择浇灌哪一棵。
  所以,语文教育要担当起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生命情怀之责任。让《归去来兮辞》成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让《边城》成为纯朴向善的人性展示,让《我与地坛》轻轻地诉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让《西西弗神话》预言生命的反复劳作,其实也是一种创造。让马克·吐温《生命的五个恩赐》所显示的死亡观更折射出人性与生命的复杂……
  视小鱼如草芥,摘鲜花而蹂躏,即使你的语文判分再高,也失去了你的善良和爱。对生命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本真的东西,就是不可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对低级植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心时,你能指望他对高级的生命尊重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他能对高级的人的生命不尊重吗?
  道理就是这样,语言是生命的灯,语文教育是关乎人的更圆满发展的教育。语文之“养人”当从“养心”开始!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副校长,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概括起来说,就是教师在一旁做一位智慧的“指挥家”,而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作文评改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
期刊
教语文的老师都熟悉苏教版教材中《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讲的是平常我们都是竖着切苹果,从来不知道果核还可以是五角星的形状;如果换一个角度切苹果,横切苹果,苹果里显示的果核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这一点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启发,你突破一下常规思维,找到一个运行教学流程合适的切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我有幸参与了一位老师作文展示课的前期准备,亲历了修改完善的过程,感受到苹果横式切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期刊
“自主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它一直为历代中外教育家和学者所倡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的学习成功者都是自主教育的结果,只是在现代学校教学中,它被人为地削弱了。我走上语文教学讲台的年代,还是所谓的“传统教育”的时代,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单纯地听。虽然耳畔响着教改的春雷,然而语文教学到底怎样改,又往哪里改,大家却很茫然。我也在苦苦地追寻,默默地探索,同时我心中的语文梦想也在悄悄启航。    一
期刊
【案例背景】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理念。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呢?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多换位思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来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身的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多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情绪活跃、精神饱满
期刊
喜欢语文,喜欢学生,我做了语文教师。  为了让学生喜欢我,更喜欢语文,我做了快乐的学长。  我的生活和教学经历由喜欢和快乐编织。小时候,大眼睛,卷头发,爱笑,有礼貌,很讨同乡人喜欢;读小学、中学,功课好,又勤快,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不到21岁就走出了大学门,当了中学语文教师,同组的老师和前辈,喜欢我的朴实和勤奋;只比我小几岁的学生们,喜欢我的幽默和机智。喜欢,免不了赞扬和赏识,所以,幸福和快乐,总
期刊
“自主教育”一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还是一个烙有时代印迹的新概念,而今早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作为早期“本真语文”的探寻者和“自主教育”的默默耕耘者,黄振宇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心中那份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追求。随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与自主教育探索的积累,黄振宇老师本真语文自主教育的踪迹也逐渐清晰。    一、追寻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观    黄振宇老师走上高中语文教学的讲台,是在上个世
期刊
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新纪元教育集团下属的重庆市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圆满召开。本次年会由该校和云阳县教委承办,主题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课堂更精彩。”来自上海、四川、贵州、山东等多个省市的语文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钱梦龙老师作了《“双主”让课堂教学更精彩》的主题学术报告。钱老再次阐述“双主”的内涵和“学生
期刊
秦文君是当今最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从1982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了数十部作品。她以特有的审美视角切入了这个时代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清丽脱俗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童心情感的孩子形象。一群天真、稚幼、真诚、善良、可亲可爱的中学生,活灵活现地跳跃在我们身边,洋溢着明朗健康、蓬勃向上的气息。她的作品展示了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心灵追求和心路历程,风靡校园,多次获奖,不
期刊
【现场回放】  初二的学生正在上《与朱元思书》。教师以一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导入了新课学习;继而发动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共同解决;接着以问题引领,进入了以下环节。  (一)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课文是总分关系,大家也知道了第二段写的“水异”,第三段写的“山奇”,现在看看水异在哪儿,山奇在哪儿。  生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写出了水很清。  师:哦,侧面表现水清。  生②:“水皆
期刊
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一直记得高尔基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一一“‘给’总比‘拿’愉快。”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是想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想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自己主动的“拿”,的确要比教师“好心”的“给”愉快得多,有效得多。  “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发现欲望都处于极其旺盛时期。”(兰本达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习惯于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而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