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策略 提高农村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we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秋季开始试验,如今已全面实施。我县从2004年秋季开始进入课改实验。在推进课改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广泛深入学校,走进课堂,积极参与课改实验的调研与指导。通过对课改实验教师教学行为的诊断与分析,发现我县农村小语阅读课堂教学与课改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撷取两个带有普遍性的教学案例,略作分析,试求探索适合农村教学特点的教学思路,希望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案例分析
  【案例一】《掌声》(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英子原来是什么样子?
  生:英子原来很忧郁、自卑。
  师:谁能用忧郁、自卑的语气来读第一自然段?(抽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没能读通顺、读正确,教师没作任何指点,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后来英子变成了什么样子?
  生:后来英子变得快乐、自信。
  师:那么我们快乐、自信地读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齐读)
  【评:教者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英子前后性格变化的段落,形成整体印象。但整体感知必须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依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学生只是粗略地感知一下几个零星的段落怎能形成整体印象?】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1)课文几次响起了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2)边读边勾出有关语句。(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找一找第一次掌声响起前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英子的内心活动。(学生读相关语句)
  师:英子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把头低下去?
  (学生读句子回答上述问题)
  师:你能读把她的害怕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
  师:英子为什么犹豫?你能把她的动作表演出来吗?(学生表演)
  师:请同学们把英子的伤心、难过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学习第二次写掌声的句子。这次掌声给英子的是什么?英子有太多的想法对同学们说,她会说什么?(指名学生说)
  【评:教者本想抓住描写英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段,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英子的内心变化,感悟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力量,但是读来读去,都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徘徊,学生的朗读水平没能得到提高。虽然教师多次强调:把英子的“伤心、难过”用读表现出来,把她“害怕”的心情读出来,但是学生的读只是一遍比一遍声音响亮而已。】
  随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段。整堂课就在这样频繁的交替、循环的折腾中结束了。
  【评: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课改理念有所领悟。多读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同,但是读的目标不明确、读的要求不具体、读的指导犹如雾里看花,一片朦胧。课堂中不能融理解与感悟于一体,不能将“导”与“练”有机结合,结果是学生课文没能读通、读顺,“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被遗弃;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肤浅,犹如蜻蜓点水,学生感悟不深;“双基”训练不到位,学生犹如看故事书。】
  【案例二】《给予树》(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抽学生读1、2自然段)
  师:孩子们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圣诞节到了。
  师:妈妈担心的是什么?
  生:她担心的是她只攒了一百美元,要分给五个孩子,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好的礼物呢?
  师:妈妈为什么要孩子互相买礼物呢?(教师稍微停顿了一下,便说出了答案)他们买礼物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爱、亲密。
  师:妈妈要他们买礼物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什么?(教师不停地提示: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疼爱)
  师:那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抽学生零散地说了几句便匆匆地进入下一环节)
  师:孩子们拿着妈妈给的钱,买了些什么礼物呢?(读课文第三段)
  师: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
  生:因为哥哥、姐姐都买了精美的礼物。
  生: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
  师:那么课文第三段写的是什么?提示:第一、二段写“购物”,第三段是写(教师稍停,随后说出答案)“归途表现”。
  师:为什么妈妈不高兴呢?(再一次追问:为什么生气)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
  生:那是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师:大家再把第四段读一下。
  整堂课就在这样一问一答及教师琐碎追问与提示中结束了。
  【评:整节课都是教师喋喋不休地问,学生忙于从书中找答案。教师所有的追问与提示都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梳理,所提问题缺乏探究意义,失去了课文原有的文本价值。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客体。这是以教师为主宰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是课程改革必须摈弃的做法。】
  
  问题诊断
  上述两则案例是农村小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带有普遍性的两种倾向:一是教师知道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但理解肤浅,操作盲目,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二是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师总觉得自己不问,学生不答,便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一问一答的被动学习方式仍然成为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流。出现这两种倾向的原因是教师对课标理念的误解或“不解”,缺乏年段目标的指引,没能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是教学中的一种盲目的、随意性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
  
  深度思考
  如何引导小学语文教师摆脱上述两种倾向的束缚,把教学引向课改的理想境界呢?
  一是要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牢固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八个关系:即处理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关系;教材的整体与部分、积累知识与阅读感悟的关系;朗读训练与默读勾画、读文归纳、概括的关系;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与教材的价值取向的关系;学生自选学习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系;学生质疑问难与教师梳理、引导的关系。
  二是要熟悉年段目标,在年段目标的统领下实施教学。在“阅读教学”板块,除共性目标外,年段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下表可以看出。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确定课时目标,力求使每一堂课能够做到依“标”扣“本”。
  三是阅读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里的“有法”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系统论的阐述,整体总是大于各部分之和。因此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
  案例一《掌声》的教学,可这样设计:(1)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提示,课文中的掌声是给谁的?谁给他(她)掌声?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她)掌声?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练习说课文的大致内容,进一步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分段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充分读议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如细读第一节,理解英子的忧郁、孤独、自卑的内心世界;默读第二、三节,揣摩英子内心的痛苦;读课文的第四节,体会英子后来变得活泼、开朗,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内心感受。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悟和理解,通过教师的恰当点拨、激情诱导和多种形式的读,能够进入文中的角色,进入想象的情景,读出理解的意思,读出文中人物的内心,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实现了自读自悟、培养语感的目的。(3)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由动情诵读全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掌声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爱,联想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而诱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献出自己的爱,写出自己的“爱心计划”。
其他文献
争议由来已久  苏州市统考高二试卷阅读题,文学类阅读的选文是王亚的《清明》。有的学生可能是被题目难着了,“想知道原作者做题时是什么感受”,于是考后通过微博找原作者请教。作者王亚做了用自己文章命制的试题,对照答案,20分仅得6分,于是调侃道:“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因为处在期末,多家媒体抓住这一敏感点对作家和命题单位采访,瞬间点燃语文测评话题。  各方声音归结起来有两大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设计和编排体现了“课程即活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洋溢着浓厚的课改气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黄厚江执教《黔之驴》令人耳目一新。究其实质,广而言之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小而言之就是用寓言的方式教学生学习寓言。黄厚江在江苏靖江“苏派语文研讨会”上执教过这篇课文,在江苏师范大学“国培班”上也执教过这篇课文,两个课例虽有差异,但是黄厚江追求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剖析黄厚江的这个课例,也许能给苦寻“语文味”的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何谓用寓言的方式  所谓用寓言的方式,就是把握寓言这种文体的
汉字自它出现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演变,包括字的新生和死亡、使用范围的调整、字形及其结构的变化、笔画的简省和增繁,等等。字的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吐故纳新的变化,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字形演变和笔画的简省与书写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在使用语言与文字过程中力求经济省力的原则体现。  汉字既然是汉民族通用的记录语言的工具,其社会性就决定了要不断地对它进行规范和统一。自有了国家机器以后,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0年发起的关于学生参与现代社会必备知识与能力的检测项目,阅读素养的检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PISA关于阅读素养检测的指标也在不断调整。2016年10月,相关组织发布了《PISA2018阅读素养框架(草案)》(以下简称《框架》),其中对
目前,北京、上海等六省市正在使用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更多省份也将很快开始陆续使用。选择性必修是个什么概念?选择性必修与必修、选修是什么关系?选择性必修教材是依据什么编写的?如何理解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对选择性必修教材实施教学?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为例谈一谈对以上问题的理解。  一、选择性必修的概念及其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  在我们一
文学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以影视文学为主流的视觉文化日益冲击着文本文化,不可避免地也给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学带来崭新思考。由张冲主编的《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一书,在文本与视觉交互的崭新视野下,从多个层面探讨了英美文学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这也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与参考。  视觉文化与文本交互视
教育的基本问题年年相似年年同,但是,2011年仍有一些令人难忘的重大事件,刻画出强烈的年代特征。  一是“虎妈狼爸”的教育。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虎妈战歌》,使得“中国虎妈”风靡世界。而后,又有鼓吹“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中国狼爸”登场。其背后则是一个“如狼似虎”的教育环境:炽烈的择校竞争、沉重的学业负担。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鼓噪下,众多儿童被逼入“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悲惨人生
●训练内容  习作要求是:“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这次习作,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所写的内容不限,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可以写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了”,也可以根据你所写的具体内容自己拟定题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写话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4“说说写写”《可爱的动物》。写话要求:观察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说说它的样子,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段综合性学习中指出: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本次写话通过猜谜来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让学生认真观察,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先说,在说的基础上进行写话,从而做到说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