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设置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创造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设置情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情景设置教材具体问题
  
  初中生有其特点:对感到好奇的东西,他们将投入极大的兴趣去研究、去学习。所以,以何种方式培养起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和唤醒他们学习的欲望,对每位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基本的小事抓起,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仔细研读已在兰州市使用了六年的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该套教科书下了很大功夫,基本上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个既贴近生活又符合所学内容的情景设置。但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模式,是否符合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还有待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继续开发。面对这一问题,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作如下两个方面的处理。
  
  一、参考教材情景设置,突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情景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时有这样一个情景(或是引例):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它的长为8m,宽为5m。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那么花边有多宽?面对这一问题情景,教师如果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只能让学生想象,或是借助电脑幻灯片给学生大概作一个演示,然后将数据告诉他们,让他们进行计算。其实这样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根本没有融入新课程理念。针对这节内容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目测黑板的长和宽大致是多少。学生估计着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在肯定学生回答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课本数据提出假设黑板的长为8m,宽为5m。接着,我提出了假设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黑板周边所镶的边子的宽度,而我们要确保书写区域的面积为18m■,大家觉得黑板周围所镶的边子有多宽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字感觉和对物体长度的估计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能力之一,本节课的情景设置的小小改变既解决了引入新课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然,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认为没有什么定论,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琐事出发,努力根据教材进度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又符合课标要求解决基本知识的传授问题。
  
  二、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过渡问题
  
  我在对教学的主体内容的情景设置进行探究的同时,还对平时解答学生的具体题目进行了一定的情景设置。
  在“字母表示数”这一章中,教材有这样一道题目:
  问题一:如果每人每天功效相同,a人b天可做c个零件,b个人做a个零件需多少天?
  这道题目是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中的一个问题,本题不仅涉及字母表示数的内容,还涉及列代数式的内容。对于初步接触代数问题的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比较抽象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这一个题目,从自身地域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牛肉面问题:
  例1:某家牛肉面馆有10个工作人员,3天卖了210碗牛肉面,问:平均每人每天卖多少碗牛肉面?
  例2:仍是上一家牛肉面馆,每个工作人员仍以原来的工作效率来工作,问15人2天能卖多少碗牛肉面?
  这两道题目为了避免字母问题的抽象性,我直接用了具体数字,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因此在这两道题目的基础上我在同一问题上把数字换成了字母:
  例3:某家牛肉面馆有a个工作人员,b天卖了c碗牛肉面,问:平均每人每天卖多少碗牛肉面?
  例4:仍是上一家牛肉面馆,每个工作人员仍以原来的工作效率工作,问:b个人d天能卖多少碗牛肉面?
  这样的过渡顺理成章,紧接着,我便自然地过渡到了教材中的问题上,但并不直接给出,而是仍以牛肉面问题出题:
  例5:仍然是上一家牛肉面馆,每个工作人员仍以原来的工作效率来工作,问:b个人卖a碗牛肉面需要多少天?
  学生仍然理解有困难,我继续把例5变成具体的数字问题:
  例6:仍是上一家牛肉面馆,每个工作人员仍以原来的工作效率来工作,问:5个人卖350碗牛肉面需要多少天?
  接下来在上面几道题目的基础上,我再提出原题目,已经是相当顺利的事情了。但我认为这道题目还有发挥的余地,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这个牛肉面问题上继续扩展,继续编出其它问题。这样既可以给理解能力和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空间,又可以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再次得到体会。
  事实上,经过这样的讲解,虽然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且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道方程问题,仍然和字母有关系:
  问题二:解方程■+■=1(a≠0,b≠0)。
  因为这道题加入了字母常数,对于初学方程的初一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确有一些困难,很多学生在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时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任务便落到了教师的身上。或许有些教师认为这道问题属于初三的问题,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初一的学生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是这样引导的:
  解法一:请解方程■+■=1。
  解:3x+2x=6,5x=6,x=■。
  对于这道题,学生理解起来是游刃有余的,解完之后字母分数一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解:bx+ax=ab,(a+b)x=ab。∵a≠0,b≠0,∴a+b≠0,∴x=■。
  解法二:请先化简代数式:■+■。
  解:原式=■+■=■。
  再解字母分母方程,如下:
  解:■+■=1,■=1,■=1。
  ∵a≠0,b≠0,∴ab≠0,a+b≠0,∴■≠0,∴x=■。
  这样的分析与讲解,不仅深入浅出地解决了这道问题,让学生加深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而且告诉学生遇到难题时如何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新的题目。
  综上,我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设置的情景注意符合现实且新颖有趣;第二,设置的情景注意要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不脱离主题;第三,设置的情景注意深入浅出和梯度变化;第四,教师不能只是死板地、一味地照本宣科,要有一定的创造精神,要善于研究教学现象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爱庆.情境化教学交互式活动[J].教学月刊,2003,(10).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9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事发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留守学生已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农村初中,如何运用远教资源培养留守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转变家校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生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德育工作中最困难的就是对后进生,学困生的心里疏导和转化工作,如果教师能真心关爱
摘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向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轻松课堂气氛,营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创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是每个中学数学教师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大的差距,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例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存在厌学、怕学的现象;有部分学生缺乏
通过对 30 1综放工作面提高开采上限的试验研究 ,在厚含水砂层下 ,将兖州矿区水体下综放开采上限提高了38m ,在原 80m防水煤柱内安全采出煤炭 2 2 .3万t,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升入初中以后,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便于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以帮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对当日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惑和感兴趣之处,还可以写出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中学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商品打折、银行利息等情境新
为了进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平衡、和谐、民主的生态理念。具体表现为保持各科知识以及教学主体之间的平衡、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民主的课堂教学秩序。
该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文献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包括陈自明的生平及著作、《妇人良方》的编纂方法、《妇人良方》的著录与版本考、《妇人良方》的学术思想研究等
中学数学中的定义很重要,但学生对于这个重要的内容掌握得并不好.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