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要能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篇课文,如果开篇导语用得巧妙,不仅能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而且能唤醒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探微知著的创造力,鼓舞他们自行找到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人教版)具有以下特点: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育意义也深刻。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学目的,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呢?下面,我就自己从教多年的体会谈谈,如何从导语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课内外知识结合导入
语文教学如果不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对课内外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语文水平就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细部着手,正确引导学生加强积累,使学生的阅历达到一定的高度。譬如:教学第四册课文《西湖游记二则》时,这样进行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美,历来为人们所颂扬,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赞美她。下面哪位同学能列举一两例,在课内外学过或看过的写西湖的古诗词。让大家感受一下西湖美景!(师板书到黑板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下面同学们把视线转到我们的课文中,看看袁宏道笔下的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美。如此,不仅创设了情境,欣赏了诗歌,而且让学生注意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养成点滴积累的习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巧用谜语导入
谜语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特产,是汉民族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它融于百科,包罗万象,形式精巧,趣味横生,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钱梦龙曾自撰谜语作为其巡回教学中的开场白,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上课前的紧张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巧用谜语,引入正课,犹如打开了知识的宝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文《蜘蛛》为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猜个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底是——?(蜘蛛)对,你们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们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结网吗?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人们注意,然而有一个人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个人就是周建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篇说明文——《蜘蛛》。
如此一来,把本来枯燥的说明文与趣味连结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顿时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整个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三、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想象是思维的源泉,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同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之间没有关系。”这种把原来不相干的概念连接沟通起来的过程,心理学家称之为“想象”,它是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如学习课文《不朽的失眠》时,导语:“黑色的六月”,历来都是高中毕业生的口头禅,他们为了跻身于“圣洁的象牙塔”不惜日夜苦读,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位书生与他们有着同样的遭遇——落榜了,他惭愧、沮丧,生命中那种固有的坚韧被残酷的现实打得七零八落,他失眠了。可就是这场“不朽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枫桥夜泊》。在《江河水》乐曲中朗诵诗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我们刚刚欣赏到的这首诗里,我们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诗人流露出的忧愁,孤寂之情。张继愁什么?愁科场落第,苦读十年,饱学经书,却无用武之地。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朽的失眠》不是仅限于真实再现当年张继落魄的情景,而且以时间为序按“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了唐代诗人张继落第后在孤灯、渔火、失眠之夜,创作流传千古的诗篇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让人耳目一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学过程是为学生的思维领航开道的过程,教者如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引进新的知识信息,学生潜能就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与行动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有位作家说过:“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也是一样的,别看只是三、五分钟的事,如果安排得巧妙、得体,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人教版)具有以下特点: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育意义也深刻。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学目的,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呢?下面,我就自己从教多年的体会谈谈,如何从导语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课内外知识结合导入
语文教学如果不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对课内外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语文水平就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细部着手,正确引导学生加强积累,使学生的阅历达到一定的高度。譬如:教学第四册课文《西湖游记二则》时,这样进行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美,历来为人们所颂扬,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赞美她。下面哪位同学能列举一两例,在课内外学过或看过的写西湖的古诗词。让大家感受一下西湖美景!(师板书到黑板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下面同学们把视线转到我们的课文中,看看袁宏道笔下的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美。如此,不仅创设了情境,欣赏了诗歌,而且让学生注意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养成点滴积累的习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巧用谜语导入
谜语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特产,是汉民族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它融于百科,包罗万象,形式精巧,趣味横生,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钱梦龙曾自撰谜语作为其巡回教学中的开场白,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上课前的紧张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巧用谜语,引入正课,犹如打开了知识的宝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文《蜘蛛》为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猜个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底是——?(蜘蛛)对,你们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们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结网吗?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人们注意,然而有一个人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个人就是周建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篇说明文——《蜘蛛》。
如此一来,把本来枯燥的说明文与趣味连结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顿时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整个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三、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想象是思维的源泉,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同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之间没有关系。”这种把原来不相干的概念连接沟通起来的过程,心理学家称之为“想象”,它是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如学习课文《不朽的失眠》时,导语:“黑色的六月”,历来都是高中毕业生的口头禅,他们为了跻身于“圣洁的象牙塔”不惜日夜苦读,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位书生与他们有着同样的遭遇——落榜了,他惭愧、沮丧,生命中那种固有的坚韧被残酷的现实打得七零八落,他失眠了。可就是这场“不朽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枫桥夜泊》。在《江河水》乐曲中朗诵诗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我们刚刚欣赏到的这首诗里,我们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诗人流露出的忧愁,孤寂之情。张继愁什么?愁科场落第,苦读十年,饱学经书,却无用武之地。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朽的失眠》不是仅限于真实再现当年张继落魄的情景,而且以时间为序按“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了唐代诗人张继落第后在孤灯、渔火、失眠之夜,创作流传千古的诗篇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让人耳目一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学过程是为学生的思维领航开道的过程,教者如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引进新的知识信息,学生潜能就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与行动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有位作家说过:“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也是一样的,别看只是三、五分钟的事,如果安排得巧妙、得体,一定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