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老友记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rq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招聘网站曾做过一个关于“职场上有没有真朋友”的调查,结果显示,39%的人认为可以交到真朋友,19%的人则认为职场上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有26%的人认为生活上的朋友不可能成为职场中的朋友。同志为朋,同道为友。同事到同道,中间距离究竟是要靠光年才能计算,还是可以天涯共此时?职场老友记,是临场做戏,还是一生的扶持?
  
  郝蕾
  演员/曾主演《少年天子》、《烟花三月》、《17岁不哭》等
  
  “圈子里算是有几个不错的朋友,不管对方是明星还是导演,大家说话都比较放松,有时候会有浑不吝的感觉。有些人,与他们相处的感觉就像是面对另一个自己一样真实,但又不完全是自己——就像镜子一样,让我看到了原本未曾觉察到的地方。比如表演,比如处理某个细节的技巧,可能观众不会注意,自己的亲人也不会看到,他们会被表象蒙蔽,或者因为爱屋及乌发现不到我的问题。但我的一个做导演的朋友就会说得非常狠(简直是血光四溅啊……),一下子就把我扎醒了,这恐怕就是所谓的真朋友,朋友的真心话很重要,有的时候能够一语点醒梦中人。
  再者,朋友之间如果遇到竞争不要选择逃避,圈子就那么大,太正常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角色适合,就加倍努力争取呗,我觉得这是一个促进进取心的好方法(要不然怎么提高嘛)。如果这个角色我觉得非常不错,但不适合我的定位而是适合我的朋友,我一定会推荐给他们。因为对我们来说,角色就像工作机遇一样,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和把握。做朋友的,这份留意的心总是有的吧。”
  文/王舒婧图片提供/郝蕾
  
  方超
  剧组制片人
  
  “人生有三大“不忍”:第一,如曹禺在《日出》中所写,“把好端端的男人逼成丈夫”;第二,把兴趣变成维持生计的职业;第三就是把同事变成朋友。
  中国人说“公事公办”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人还说“亲兄弟明算账”,这也是很难做到的!要是把同事变成朋友,把“淡如水”变成仗义,那就太累了,你说要是出个纰漏,我打不打掩护?要是咨询我个事情,我要不要掏心窝子建议?这还算好点儿的,要是今后不能齐头并进,两个人有了心理阴影,谁负责?
  就好像抵制朋友升级成爱人一样,我坚决抵制同事升级为朋友,因为一旦关系往前一步,责任和义务就往前一步,而且要命的是,哥们儿,咱回不去啦!
  把同事变成朋友不行,朋友变成同事就更不行了。现在社交圈子够小的了,媳妇都难找,都是熟到没有感觉的。再把偶尔认识的个把人变成同事,那就又熟到没有感觉了。而且你说我每天都跟那十几个人见面,多腻味啊,完全不能制造新意!
  我和朋友见面话题就那么几个,一个是感情,一个就是工作,我的全部乐趣就在于互相比赛埋怨工作上的那点事儿,可以百般夸张,极尽想象力,可是朋友变成同事了,我还夸张个什么啊,都搞成富有上进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而且做我们这一行,很多活儿都是靠朋友介绍朋友,朋友变成同事,说夸张点儿,那就不是一个市场的繁荣,而是小领域竞争了。今天我是制片,你是媒体,她是私人助理,我们各自在不同公司认识不同的人,改天攒一摊儿,1+1>2。但是如果咱们都来我们工作室做制片,都认识一样的几个人,同质化严重,就没有办法互相帮助了。
  总之,抵制一切“二合一”,分工明确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文/王默摄影/江浩
  
  李福平
  中华职业精英网CEO
  
  “这不仅跟个人性格相关,跟企业文化也有关联。如果公司的政策是鼓励大家都往前看,超越前方共同的目标,这样的企业容易找到真朋友,而不是说你的业绩要是压过你的同事我就奖励你,职场里能不能有真朋友,公司氛围是很关键的。
  其次,你怎么定义“职场真朋友”这个概念,是不是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亲戚家人那样任性和随便?当然不是。在我看来,职场里可以交流、可以说真话、可以谈工作也可以谈生活的困惑(不是为了发牢骚而发牢骚),有难处会多少帮忙,这样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到出生入死、两肋插刀的地步。
  我离开自己生长的圈子已经很远了,跟“发小”这样类型的朋友接触就更少。现在非常好的朋友是刚工作的时候认识的,那时我所在的公司做出口生意,他是我们代理商公司的员工,算是客户伙伴吧,工作多了就有了其他诸如爱好的交流和接触,大家就越来越好。所以我是觉得,相较于自己公司内部的同事,或许合作伙伴公司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职场里毕竟还是有些潜规则,因为一个企业的建立首先是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的经济冲突或关系肯定会在同事间产生某种屏障,说到底还是利益的内在驱动对人性的影响。或许,找到职场真朋友的过程也是一个让自己看清追求的目标和懂得取舍的过程。”
  文/王舒婧摄影/江浩
  
  田易新
  上海拾荒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总导演
  
  “当然可以了。我一直没有经历过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不知道这是不是和行业的利益分配有关。动画设计业一般都是计件薪酬,你完成的任务越多,薪酬越高,大家都没有异议。你在和你的工作量较劲,而不是和你的同事较劲。而有些工作的性质有些复杂,办公室同事的关系是“消长型”的,你干得出色就意味着我的机会少了。隔着这样一层利益关系,怕是很难交朋友了。
  团队合作也能建立起工作中的友谊。之前在美术制片厂的时候,制作动画都是各部门协同配合,当完成一个大项目的时候,大家的喜悦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彼此之间的亲密感都是发自内心的。完成共同的目标能够迅速拉近同事间的距离,一个项目下来,两个本不熟识的同事成为铁哥们儿的情况比比皆是。”
  文/施智梁摄影/李伟
其他文献
自“办公室政治”这个名词发明以来,一直是职场人关注的话题,人们对它褒贬不一。细心想想,  它其实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令人生厌,关键看你如何对待和运用了。    十年前,人们开始讨论“办公室政治”的问题。而如今,这个原属于职场外围的话题,却成为人们工作中最大的天敌。  一项来自英国的经理人教育及组织研究机构Roffey Park的研究报告指出,许多经理人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应付这种具有影响力、谈
期刊
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时尚白领,却还不知道Second Life是什么的话,那么你一定Out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诸如微软、IBM等等,都在投资以鼓励自己的员工们在Second Life—当今世界最炙手可热的虚拟空间—快乐工作和生活。    重要信息:Philip Rosedale,38岁,就职于美国旧金山的Linden实验室。  职业:虚拟世界—第二人生的创始人。  Second Life—第二人
期刊
还原体育教练的职业本质——专业不过是他们吃饭或者吃“更好”的饭的家伙什儿。他们跟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在“出卖”自己的专业技能,给更赏识自己的老板打工,在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构里工作。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    波音公司副总裁兼总顾问道格·贝恩说:“假如你想走向顶峰的话,你就不能把你的事业限定在特定区域或公司特定部门。有时候,机会在其他地方。”    球队忠诚→职业忠诚  商业体育时
期刊
它叫玛氏,好像听着“耳熟”,但并不“能详”;  在中国,它拥有德芙、士力架、M&M’s、彩虹糖等糖果巧克力品牌和宝路、伟嘉等宠物护理品牌;  它的高层们并没有好听的头衔,天天也要打卡上班,没有秘书,也没有独立的办公室;每个人都自己接电话,自己复印,没有主管配车,必要时使用公务车;  它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公司。属于私有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10亿美元,因为保持不上市,所以并不列在财富500强中,实际规模
期刊
《让人“畏惧”的成功女性》(Bodacious!Career:Outrageous Success for Working Women)一书的作者Mary Foley在自己最新的文章中指出,办公室政治并不都是人们想象的可憎面目,其实也有可爱的一面。人们对办公室政治的忧虑或紧迫的心情恰好有助于人们在自己的职业中取得更多的成就。  她认为,办公室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加了点压力的简单的社会关系。每个在工作
期刊
简单是个好东西,那里面隐含了太多的意义。其实,隐含(implicit)本身就是藏在简单(simplicity)里的。  当您拿到这期杂志的时候,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北京奥运会开始一周年倒计时了,每四年,人类用这种方式“聚会”一次。我能想出来的人类“会聚”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战争。因为结果导向让这两件事都很简单,为了胜负都需要不断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这像极了我们的职场生涯。看看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
期刊
Travis Knight是个动画设计师,从来没有想过给他的富爸爸打工。有一天终于还是不可避免地接受了父亲的offer,有一招叫“釜底抽薪”,他的工作室被老爸收购。郁闷的他怎么面对?——忘了说了,这个富爸爸叫Phil Knight,Nike的创始人。    漆黑发亮的皮鞋紧紧箍在脚上明显有些不舒服——Travis Knight挤在西装革履的董事们中间仿佛是一个刚进入军校的新丁。以往一向以T恤牛仔示
期刊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是所罗门国王在公元前3000年写下的句子。如果以哲学的眼光来考量,这句话未必没有它的精髓所在;而如果以心理学的视角来评判,这种观点则是有大纰漏的,即便发生之事大致相同,导致事件发生的诱因也因“个体动机差异”而最终使事件变得不一样。也是由此,能无限接近那一幕幕表象背后“心理暗室之真相”的心理师的工作,是这样令人神往。    心理师是什
期刊
“老板,有胡萝卜吗?”兔子问老板。“没有。”老板回答。  “老板,有胡萝卜吗?”兔子在第二天又光临了那个店,问老板同样的问题。“没有。”老板显得有些不耐烦。  “老板,有胡萝卜吗?”第三天,执著于胡萝卜的小兔子又来到同一家店问老板。“没有!”老板怒了,“不是跟你说了没有吗?再问,再问就用剪刀把你耳朵剪了。”  “老板,有剪刀吗?”第四天光临这个店的兔子好像聪明了很多。“没有。”老板扔给它这句话。 
期刊
安迪·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而对于“偏执狂”最好的解释则出自戴尔在1999年上海的《财富》全球论坛上。他认为所谓的“偏执狂”是指生活在恐惧中,总担心会发生什么来改变所有的事,比如改变你的客户、你的业务、你的产品等等,所以“偏执狂”就是永远对这些保持警惕,永远不能松懈。下面介绍的4部电影,将对职业偏执狂的生存和毁灭做一个正反方的观点论证,你更赞同谁?    正方    Teresa,e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