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学注重培养的学生语文能力,而且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基础科目。因此,语文教学应当作为重中之重,应当切实抓好。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是否真正担起了这份“职责”呢?我认为情况并不乐观。下面,我结合自己从教的经历、体验谈一下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解决的办法等方面的认识。
  中学教育的对象是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把握这一点是搞好教学的大前提。而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恰恰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一点忽视了。许多语文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老一套”盲目施教,表现在教学方式上通常有以下两种极端:一是部分教师没有更新教学观念,不了解现代教学理论,完全采用旧的教学模式,即“生字词——题解——作者——分段——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讲课举例子也多是以前的旧篇章,使得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感到茫然,授课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另一种极端更多地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刚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他们在大学里习惯了教授一本讲稿来讲大半天的授课方式,并将它沿袭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鉴赏课或单纯的汉语知识课。
  下面谈一下这两种极端的表现及危害。
  第一个极端有种种表现,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讲多练少”。一堂课,教师从写作背景、中心内容到结构层次,再到写作特色,一一细细道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极少。偶尔几个问题,也多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虽也有过思考,但却没有系统条理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自己听懂了,但下了课给他一篇深浅程度相等的文章让他分析,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考试中便体现在“阅读理解题”的大量失分上。
  再一种表现在于,有些教师也注意了讲练的结合和启发、诱导教学法的运用,但这种结合却流于形式化,无效劳动多。我自己在教学中也有过这样的失误。总感到自己的教师在讲练结合方面有些不足,于是便常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点机会,以巩固学习,然而,出练习题的时候却又时时套不住讲的重点。比如讲《关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讲的重点是类比论证法,然而练习试题却多集中在成语解释、字词注意、分段等内容上,这就是造成了讲和练的脱节,不能很好地收到以“练”巩固“讲”的效果。从孔子的时代,教育专家就在强调启发式教学的功效,今天的教育者已充分重视了这一点。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总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有的教师提问学生,学生答不出,教师便一再地说:“想想!好好想想!”或者,直接以反问的方式提供答案,让学生想想“是不是”,尔后学生自然是不加思索地齐声答“是!”这样的启发又怎样称得上“启”,又怎能让学生受“启”而“发”呢?
  第一个极端的危害在于,这样把课文分成几大块的教学模式,往往使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讲了一通,学生得到的信息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整体思维和知识体系。久而久之,学生便只会死记硬背一些语文知识“板块”,却难以提高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
  第二种教学方式则往往导致脱离教材,泛泛而谈,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知识传授随意性强。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讲得如痴如醉,而学生呢,一阵猛烈的“轰炸”之后,往往只感到教师讲得真精彩,然而让他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结果却往往是张口结舌,欲有言而难以言。曾经给学生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自以为课文分析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也是极富文采,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然而学生从教师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只得到了一个模糊的信息:这篇文章很好,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获。能说这样的课是成功的吗?我听过两位教师讲鲁迅先生的《自传》,一位新教师第一节课单介绍作者就用了25分钟,从鲁迅生平讲到家庭变故,又讲到其思想、作品,但看学生的笔记却大多只记了鲁迅的生卒年。而另一位老教师讲此文,只简单介绍鲁迅的思想变化过程,其他内容贯穿到正文中讲解,介绍作者不过三四分钟时间,而学生却对鲁迅的思想有一个脉络清晰的认识,以此带起对课文的理解,效果非常的好。可见,课堂上侃侃而谈并不能说明课上得好,讲课效果的好坏不在于讲的多少,而在于讲的是否准确、明白、有条理、有重点。
  以上种种,究其实质,都因教师只给了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没有做好让学生学会自己掌握、理解和施教方法的工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待到实际上要运用时,才发现心中没有一点底。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话道出了教育的最大功效,一个人掌握了方法,他会运用这种方法得到了许多许多。就如同传说故事中那个聪明青年,宁要“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要那一大堆金子,是同样的道理。
  这是从教师自身看有这样一些问题,教材设置、安排上也存在许多问题。
  当前的语文课缺乏设计上的整体性、系统性。如今的语文科多分为阅读和写作、语文基础知识、普通话、语文教学法等几大块,分工细,便于教师深挖教材,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但没有整体构思的分科,却使语文教学各部门之间互相脱节,甚至有矛盾之处,教汉语知识的专讲词句语法,教普通话的主攻如何读准字音,教阅读的则一门心思分析课文。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被肢解了的知识树,如不作系统的、科学的整体设计,这样的“树”只能说是一堆杂乱的“树枝”罢了。因此,我认为中学语文在对各科进行细致周全的分类,抓好专业深化的同时,应更多地加强各个分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否则,只能是付出许多劳动而收获甚微。
  中学作文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阅读”与“写作”只是一个机械的组织,而没有从肌体内部、从学科本质上进行有机的结合,没有真正绞成“一股劲”,收到互相促进之效。现在,教师们通常的做法是,学完一个单元,写一篇文章,教师批了,学生看了,却没有什么大收益。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硬着头皮写,教师则是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埋头去批去改。至于为何如此安排或怎样设置更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不去想或想得不多,或想得不够。结果,作文写了一篇又一篇,写作能力却没多大长进。长久以来,学生对语文课的作文没兴趣,对业余的文学社之类却热情倍增,且渐已形成一种心理,认为语文的功夫的确在课外。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若真的全在课外,我们语文课的设置岂不是多余?功夫在课外,而“点石成金”的指导确实应在课上出色的完成。作为一个“阅读和写作”的教师,我苦苦思索,总想寻一条更有效的路子,却总也难以跳出旧框框,恳盼语文界学识渊博的前辈们、富创新开拓意识的同行们指点迷津,以早日找到那美好的“桃花源”。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是初中一门重要的课程,然而由于学习时间短、知识量大,使得一些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了信心,从而学习成绩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化学教师必须积极面对,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办法,使学生轻松学化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方法 激发兴趣 记忆方法    初中化学是在初三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学生接触晚,且知识学习繁琐,导致不少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效率不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其HBV携带率为9.75%.由于此类患者病情迁延,因此,临床治疗非常棘手.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医学的发展,对于乙肝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各少数民
介入性心脏病学方法的应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科从1998年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以来共手术10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困难重重。尤其是文科生,对待数学学科感到很恐惧。本文从培养数学思维的角度,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文科生的数学思维。
在现阶段,我国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下面我针对中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  在广大中学,英语教学仍然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中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强迫多于引导,灌输多于启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重视语法知
为了减轻中期妊娠引产时宫缩引起的疼痛,缓解焦虑、紧张情绪,缩短引产时间,2000年1月-2003年6月笔者将度冷丁用于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术,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
通过对海滨气候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海滨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得出海滨气候对人体健康既有利又有弊,但良好的海滨气候有利于慢性胃炎、心脏病、慢性风湿病、支气管炎等疾病
摘要:中学校园网的普及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BBS在中学校园网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可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等方面。BBS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这样在校园网这个环境下,每个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BBS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究和合作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中学 校园网 BBS 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学校园网的普及与应用是
教师在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系统化。教学知识要体现系统化:课堂的板书要体现系统化:课堂练习、课外练习要体现系统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意义.指导学
目的评定围术期应用高乌甲素对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择期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高乌甲素组和安慰剂组.高乌甲素组于术前1 h静注高乌甲素针4 mg,术后72 h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