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之间见天地 批文入理谐趣生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与高建群《西地平线上》是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两篇课文,为写景散文的典范。如果分别被当作纯粹的写景文本来解读,景物特征、写景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几乎被言尽。而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从“大与小”的角度切入,则别是一番天地。下面从三个方面试析:一是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二是审美过程的大与小,三是艺术风格的大与小。
  首先,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江南的冬景》中景物多为落叶、晨霜、鸟雀、乌桕树、杂木树林、白雨、乌篷小船等,皆为江南生活中常见之景、身边之景;人物如老翁、河流边三五人家、喧哗的酒客、村童等亦是平常普通之人。写雨,一笔一画点染出的一幅幅江南烟雨图,仿佛近在眼前;写雪,“能饮一杯无”、“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昨夜一枝开”,其中的一杯、微雪、村犬、一枝亦为小情景与小情境。我们对比一下“大雪满弓刀”、“北风吹雁雪纷纷”这类写雪的豪放诗句,更能體会到江南雪景里老友围炉、饮茗漫谈的小小温馨。因此郁达夫用“可爱”一词总写冬景特征,映射出景物人物的小巧、可心来。
  《西地平线上》的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黑戈壁、阿勒泰草原、落日等皆是辽远阔大之景。“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背景深远,场面阔大,落日亦“大极了”。写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巨大的辉煌灿烂的天幕落入眼帘。人物如约翰·克里斯朵夫、成吉思汗等大英雄皆不是寻常之辈,所以无论景物人物,都表现出“大”的特征。
  其次,审美过程的大与小。朱光潜将两种普遍存在的美学倾向划分为柔性美与刚性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优美与壮美,《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一为优美一为壮美,论者多有涉及,兹不赘述。事实上从美发生的过程来看,两个文本中也有“大”与“小”的对立统一以及审美境界的大小关系。
  郁达夫出生江浙,他对周围的景物人物持亲切、融合的态度,取一种平视的角度,将熟悉的“小”景物与“小”人物平和地倾注于笔端,于是冬郊散步成为一种“清福”:“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可谓悠闲自得。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直是和谐的关系,作者称之为可爱、明朗的情调,所以表现为“小”美。高明的是,这样的“小”美之中却包孕着“大”的审美境界。作者漫步在江南的冬郊,心凝神聚,有着与天地万物欣合无间的惬意与超脱,甚至接近于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境界,这不是一片小天地中的大境界么?
  高建群是陕西人,“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因为那里遍布陌生的、生活中不易见到的场景。《西地平线上》常出现诸如“雄伟”、“惊骇”、“震撼”、“梦境”等词语,写落日“令人震撼的跳动和颤抖”,绚烂之后奔赴死亡的庄严和神圣,高建群对落日持一种敬畏之情,对在落日辉映下的匈奴民族与成吉思汗怀有崇高的敬意,这些“大”景物“大”人物让作者感到自己的“小”:“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作者在谈起《西地平线上》写作经过时曾说:“那两次落日都带给我大惊讶和大喜悦。吝啬的大自然并不是总把这些雄伟的风景展现给人的。但是那两次它慷慨地展现给了我。它知道我能领悟它的大美。”审美主体在客体面前先是不谐和,面对“惊世骇俗”、“大惊讶”的情景,面对不屈、伟大的灵魂,产生情感上的冲击与震撼,于是生发出苍凉、悲壮之感,崇高、敬意之心,继而在渺小与自卑面前获得了另一种生命形态的丰富,一种对庸常生活的丰实补充,最终转入谐和并感到“大喜悦”。如此的大震撼促使作者将这种悲感与快感并存的审美体验带给更多的人们。
  再细细研读,两篇文章带给我们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在启发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主体与客体的大与小。作为主体的人在作为客体的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类对自然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才能与之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如果人们时常忘记自然的“大”,甚至无止境地破坏自然,滥用了自己的主体性,便会被客体吞没,最终迷失自己。所以人类应时刻铭记主体的“小”,在面对“大”自然时表现出谦逊的态度,永远聆听自然的声音,节制地使用主体性。
  再次,艺术风格的大与小。郁达夫是现代散文大家,他推崇表现作家个性的散文,“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都达夫赞同这样的散文,他的个性是不拘形式家常闲话式的絮语。他曾引用美国文艺理论家尼姊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那些不拘形式的家常闲话似的散文里,宇宙万物,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可以幽默,可以感伤,也可以辛辣,可以柔和,只教是亲切的家常闲话式的就对了。”(《导言》)《江南的冬景》可以看作郁达夫在和读者面对面地聊天、拉家常,文中不时闪现第二人称“你”,如写微雨寒村图,“你试想想……你说够不够悠闲……我们总该还记得……”如此的行文方式是郁达夫的风格,他仿佛在和“你”共同鉴赏这幅冬日农村的水墨画,语调平和亲切,节奏舒缓,像和老朋友在谈心。这就是都达夫散文风格中“小”的一面。然而郁达夫的散文绝不是一个人的絮絮叨叨,也不是私人生活的尽情展露,“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辩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的散文特征之一”(《导言》)。通过“小我”的抒写来反映“大世界”,举类迩而见义远,是郁达夫散文风格的又一层境界。《江南的冬景》里有一句话:“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句话看似平常,背后却包孕了郁达夫对时局的忧虑以及隐居杭州后暂得的闲适、宁静、裕如。再比如写雪一段,采取虚写的手法,语言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境却十分丰富,将雪的意趣向读者娓娓道出,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一粒沙”、“半瓣花”里见出社会人情,看出自然性情,这无疑又是“小中见大”了。
  “在描摹西部风景的时候,高建群用了‘雄伟’这个词。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词语了。如同它所指向的地域一样遥远。”(《散文》2002年第3期卷首语)高建群的西部散文是一种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散文,黄土高原、渭河平原、新疆大地的大景色与大历史源源不断地从他笔尖流出,他带领我们从熟悉习常的东部走向陌生震撼的西部,在我们“这一种”生活体验之外渲染出“另一种”生命形态。因而高建群的散文是大散文,落笔大、手法大、情怀大;流畅有力、大开大阖、才华充溢,这种创作风格是迥异于郁达夫的“另一种”风格。落日是到处可见的自然景象,西部的落日如不曾亲历,在相关图片影片中亦可见到。但高建群的风格是由落日联想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样的英雄:“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这是克里斯朵夫的豪言,也是对生命的大挑战与大创造。“让我把你紧紧抓住,约翰·克里斯朵夫!”作者借罗曼·罗兰之口记录下自己的大激动。高建群的风格是在落日炫目的红光里看见成吉思汗魁梧高大的身躯带领铁骑席卷欧亚大陆,这一股伟大的力量正是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所缺乏的,却是高建群最想抓住的:“记得当时,我感动地望着西地平线,望着那斑驳的一片红色。我在此情此境中,想起成吉思汗,似乎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西部的热情已经在作者内心种下了英雄情怀、悲壮情怀,注入了大视野下的西部文化精神。高建群曾在中苏交界的一个边防站里当过五年兵,他坦言自己的文字“不仅仅是一个游客的观感,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兵的感情在内,还有对自己青春与激情岁月的怀恋”。西部辽阔、厚重的大景物、大历史孕育了高建群对生命的大感悟、大胸襟、大气度。
  综上,《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不仅具有“情文并茂”、“充满诗情画意”、“形散神聚”等写景文的共同特点,而且从“大与小”的解读中我们还发现了它们所蕴含的理趣和哲思。“大”与“小”在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中相映成趣,互补互生,内通外融,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不忘感悟自然、思考自然,合奏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其他文献
摘 要:一些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语法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通常出现不辨词性、混淆字义字形、句子主干不明的状况。这样一来,语法基础不牢,错误的文句认知先入为主,让学生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应从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打好语法的底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有效教学  关于语法知识,它是字词句的结构规律,是规范、准确表达、交流的规则。因此,从长远考虑,初中语文教师要将语法教学纳
我是一粒尘土,我的家乡是一片黑土地。几天前,风说要带我去旅行,未知的世界总是吸引人的,我便答应了。就这样,风吹着我离开那里,开始了十分漫长的旅程。  连日来,我到过许多地方,但是,感觉却越来越差。  今天,我一觉醒来,便看见了远处的大树又倒下了几棵,新鲜的汁液从光秃秃的树桩上一直淌到地上,我不愿看。天空中依旧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我很气愤,很懊恼!为什么我每次醒来周围的地方都是这样糟糕!这次可恶的旅行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关系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知识的储备。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谈谈精准切入、读而有法、深而有度地开展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精准切入;读而有法;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深度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会作者在文字以外想要表达的意蕴。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
摘要:语言运用与建构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有效建立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语言感知和语言运用的能力。结合2021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从文体意识、有效梳理、多维探究等角度探讨语文学习从语感培养到语理形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考语文;语感;语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地的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观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主要呈现出
●浙江实践  【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16年来,浙江省以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持续用力,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总结浙江省16年推动“千万工程”的坚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七
初语教材文言文中的“相”字出现比较频繁,由于其词性变化大,用法复杂,加之教材对此大多没有注解,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存在困难,就连教师在教学时也觉得比较麻烦,经常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出自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陈涉世家》。其中“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应如何理解?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翻译的:“假如有一天谁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推动者,应努力构建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作为课程范畴的整本书阅读应该以单篇教学为支架,制订并落实阅读计划,以语文任务为导引,强化自读与分享相结合等具体措施持续推进,使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以改变有“学”没“读”、为“考”而“读”或者“放羊式”阅读的状态,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培养
摘要:今年的全国Ⅲ卷作文题不回避时政热点,材料中无论是新式花茶的研发、维权方式的转化,还是率领自己的团队不断创新,小羽都不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或创新作为。同时,全国Ⅲ卷作文题还融入了其他比较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就启发考生要融自己的思考于时代前进的洪流之中,以便提升思想、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丰厚积累。  关键词:全国Ⅲ卷;作文题;创新;思考热点  “创新”,是近几年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最近听了“新基础”的两堂课,引发了我对关注学生的“学”的进一步思考。这两节课均可圈可点,但在教学时间上,却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第一堂课按照教学设计上呈现的内容和流程“只上了一半”;第二堂课则是完成教案上的教学内容和流程后还足足多了十余分钟。当然,评判一堂课是否为“好课”有诸多标准,但就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而言,显然这两堂课均有不足之处。其实,这两节“公开课”,也是我们平时“家常课”的缩影,我们在
摘要:2020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材料延续了2018年和2019年的命题特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和思考;但又不太相同,规避了明显的主题规限,淡化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没有了被动的观点阐释,是一个连接真实情境、聚焦独特自我的写作任务,减轻了考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畏难情绪,能让考生“我手写我心”。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具体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写作任务场景,让写作不但成为认知训练,思维训练,更是一种生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