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英嚼华,涵泳浸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通过玩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词语和情感的关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体味富有特点的意境,打通景物和情感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词语 句子 意境
  
  2011年第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语文学习》都刊登了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语文教学中的五种倾向》。他认为“语文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
  诗歌教学更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
  一、玩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词语和情感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题《再别康桥》
  师:作者在这一部分里,写了一种植物(众笑),叫什么?
  生:金柳。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金柳吗?无论是夕阳下还是叶子黄了,会叫金柳?能跟新娘建立联系吗?徐志摩为什么见到金柳想到新娘?
  生:康桥景色特别美。对康桥有留恋之情,对康桥非常喜欢。
  师:我们看到金柳不会想到新娘,一首诗他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跟什么有关?
  生1:情。
  生2:背景。
  生3:经历。
  ……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同学们可以猜猜,他的经历跟康桥有关系。再有关系怎么跟新娘有关系呢?我们就这样去猜?
  师:(指名朗读)读这小节,你怎么进行技术处理?
  师:不清晰。荡漾什么意思?
  生:……
  师: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
  生:心情波动。
  师:他的诗应该是低着还是抬头读?(抬头)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憧憬)憧憬知道么?什么意思?你来憧憬一下。
  师:怎么读比较好。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
  师:“荡漾”没读好。“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齐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课例点评】
  精彩语言的玩味,关键是找到诗歌中的语言亮点、关键点,情感的关节点和包孕点。带领学生反复推敲,仔细玩味,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成对整篇文本教学内容的“引爆”。
  这里的“荡漾”,就是作者情感的关节点和包孕点。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反复玩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才能逐步形成认同的心理机能。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
  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往往是总领句、承启句、总结句,形象句、含蓄句、深刻句等。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体验诗歌创作主体和诗歌中形象的情感。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题:《再别康桥》
  师: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为什么要甘心做一条水草啊?岸上有什么?哪位同学说说。
  生:金柳。
  师:在他心目中是什么?
  生:新娘。
  师:他甘心做什么?(水草)岸上的金柳低头看水草,他抬头看什么?(众笑,答“新娘”)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两种美好事物放在一起,用甘心可不可以?可以,很准确。
  师:有个问题,他说“那榆阴下的清泉,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说诗人是错的。
  生1:是的。
  师:谢谢你支持我。
  生2:不对。后边要跟前面有联系,彩虹比清泉更美?
  师:作者这么写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对每样事物喜欢,用另外美好的事物代替。好像告诉我们什么?你们读者千万不要把榆阴下的一潭,看成清泉。我去过剑桥,我见过就是清泉。他告诉读者什么呢?
  生:清泉在作者心中是彩虹。
  师:在你们眼中他是清泉,在我心目中是彩虹。在我徐志摩心目中不是普通的清泉,它在我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彩虹是什么象征。(不知道)看过《牛郎织女》吗?(看过)这同学你说。
  生:彩虹是一座桥,牛郎织女见面的地方。
  师:是美好的象征?(美好的象征)是什么美好的象征?什么美好的象征?爱情!读到这个地方,我们接下发现了问题。这个美好的事物变成现实了吗?(没有)哪个词?(揉碎了)等于什么了?(破灭)非常好。我们揣摩语言非常好!是不是忘掉了呢?哪个词体现?(沉淀)那个女生说说。(收藏)好,收藏了,藏在心里最深处。
  【课例点评】
  诗歌教学离不开读,离不开从语言的形式入手,去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但诗歌教学有不仅仅是读,一遍又一遍重复、单调的读。我认为,诗歌教学也离不开讲。讲什么?讲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讲学生容易浅读的句子,讲学生可能误读的句子,讲作者“留白”句子。讲授中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句的妙处。
  文中的两个句子,就必须讲。作者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啊?只有讲了,我们才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为什么“那榆阴下的清泉,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通过师生的对话,生活积累的调动,仔细的揣摩,言语的体验,让孩子们听到了“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王尚文语)。
  三、体味富有特点的意境,打通景物和情感的内在关系。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讲授诗歌,不可不引领学生体会意境。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题:《声声慢》
  (学生朗读)
  师:很好,从大家的朗诵中,我看大部分同学已经基本能够把握住本词的基调,说明大家作了很好的预习,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我们听录音随读,让我们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看看我们和老师对某些字词的处理是否一样。
  师: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1: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读时的“愁苦”基调,而且好像正听到作者在向我们诉说心中的愁苦之情。
  生2:在他的朗读中,我感觉作者所看到的景色是“灰色”的。
  生3:我觉得我们跟录音比起来,对词中情景的阅读把握的不是很好。
  师:(面对大家)说的有道理吗?
  生:(一起回答)有。
  师:(故作疑惑)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一步一步看,首先词中到底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描写了这样几个场景: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大家说的好,可以说引用原词把作者描述的几个场景表达出来了,但这样听起来、看起来似乎有点累赘,我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让人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一下。
  师:好,大家总结的很好。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成果展现到黑板上:
  “淡酒澆愁”、“秋风劲吹”、“征雁南飞”、“黄花憔悴”、“独守窗儿”“雨打梧桐”。
  师:景物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你们认为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呢?为什么?
  生:心情很忧愁,从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就可以看出来,都是一些感伤之景。
  师:难道仅仅是“忧愁”吗?
  (生看词,后恍然大悟。)
  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
  生1:还有怨,怨恨。怨丈夫早亡,孤独半生。怨国家破碎,处境凄苦。
  生2:还有迷,迷茫。不知自己的未来幸福在哪里,不知国家的前途命运怎么样。
  生3:还有思,思念。思念故土,思念亲人。
  师:很好!还有忧,忧个人命运,更忧国家前途。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诗心啊!
  师板书:意象?摇情感
  【课例点评】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构建的。它需要读者对诗歌中的“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合理地补充和重建。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引领学生咀嚼、玩味,完成诗歌内容的再创造。在对诗歌意境的想象中,融入自己的生命经历和感悟,进而形成新的认识和感悟。这就是“生成体验”,也可以叫“体验生成”。
  咀英嚼华、涵泳浸润。对于诗歌教学,还是要注重阅读,注重体验,打通学生的生活和文本的关系,激活,生成,建构,从而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怎样继承和传播汉语,保持汉语独特的魅力,是每一位国人特别是担负传承任务的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使命。而语言的传承又离不开语法的指导,只有掌握了语法,学语言、教语言才会有章可循,运用语言才会正确规范。然而,中学语文教材几经改革,语法内容基本从教材中消失。学校不教语法,学生不学语法,造成语言不规范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的不良影响流毒深远。因此,复归语法教学势在必行。 
【摘 要】在中学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关于《采薇》这篇作品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一些编排的疏漏,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引文作者韦凤娟老师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材 教学用书 主题研究 《采薇》    教过《采薇》也听过年轻老师上公开课《采薇》,教后反思发现教师教学用书在编排和分析上存在下列问题:    一、前后编排矛盾不统一    编者在34页《采薇》讲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一方面写“思念故
【摘 要】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着重抒发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之情。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点化、朗读、理解、体味、感悟、引发联想想象等手法,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灵和作者对语,并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养成一种在经典文本中寻求情感的诉求与共鸣的精神和情怀,不失为散文教学的另一种成功。  【关键词】《项脊轩志》 女性形象 教学
【摘要】插图是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形象再现抽象文本、增强读者印象、深化文本内涵、促进情感教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插图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插图代替对文本的研读。  【关键词】插图教学资源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
【摘 要】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写作中重要的资源,如能将其恰如其分地用在点题上,则能一语中的、点明题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古诗文 点题 文学素养 文化底蕴    古诗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让人回味无穷,所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能将古诗文恰如其分地用在点题上,则能一语中的、点明题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古诗文为
【摘要】审题是作文的关键,不同的作文类型,在审题上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命题作文的审题,就要从标题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分清词语间逻辑关系;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的文章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只有对所给题目或所供材料深入理解,对具体要求细心推敲,在材料中找出体现主旨的关键事件、对
【摘 要】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一放贬角落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难平,一心平气和。  【关键词】《江雪》 《渔歌子》 思想差异    唐朝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唐文人词张志和的《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县)人。唐肃宗
【摘 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出一篇有创新价值的作文,是每个应考考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构建考场创新作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学生的应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作文 考试 方法 思维能力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是高考对考生作文的创新要求。考生该如何释放自己的个性,展现创新的风采呢?    一、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摘要】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并不复杂,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在英语教材中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现在小说的译文又成为高二语文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小说?我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拟定了完成小
【摘要】中学生作文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写作文时远离生活,远离体验,远离观察,或闭门造车,或无病呻吟,或胡编乱造。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两节同课异构作文指导课,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写作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技法的训练,而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将生活真正变成学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由此,我们必须倡导学生回归写作本源,回归生活,真正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