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教师要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一个重点,整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一角将这些内容简明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和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兴奋起来,将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讲授《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讲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擞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和两个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在黑板上面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做图的过程,总结出规律,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在求解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化简出现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通常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再启发: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就可以得到满意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二、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是减少板书,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陶形、简单又数量多的小问答题、文字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的章节内容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投影仪来完成,既节约时间,又节省精力,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讲解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动画来生动形象地演示,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利用声音效果增强记忆,既学得轻松,还能活跃气氛,如配用清脆的童音、诙谐的声音等读题、读概念:四是可以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让全部内容跃然“幕”上,使学生清楚地回忆、复习,并进一步地记忆、掌握。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尤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讨论、讲解、预习、自习等。对于难理解的内容,应采用引导的方法,对难想象的内容,应采用演示法。例如,讲授空间两条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观察正方体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和位置关系。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表现
在课堂上,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有爱心,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始终让学生唱主角。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多提问一些基础性问题,并对回答正确的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完整的,要多加鼓励,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中等生,可以经常板演练习题,遇到难题;找好学生帮助,或者让好学生讲课。对于学生遇到的疑惑要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不足和长处,同时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这同时也是给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再加上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喜欢数学,愉快地学习数学,不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五、处理好课堂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做了充分准备,但有时还会遇到预料不到的事情。例如,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书中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上讲到这个问题时,有学生要求教师写出解答。笔者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i>0”不能成立的原因,然后向学生说明,关于详细的证明过程,课后再进行详解。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内容,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六、渗透教学思维和解题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双基,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过程蕴涵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要让学生明白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如何用。
其次,教师要精选例题,重视例题质量,按照例题的难度、特点、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再次,在讲解过程中,要传授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常用的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恰当地讲解与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一个重点,整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一角将这些内容简明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和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兴奋起来,将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讲授《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讲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擞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和两个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在黑板上面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做图的过程,总结出规律,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在求解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化简出现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通常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再启发: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就可以得到满意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二、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是减少板书,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陶形、简单又数量多的小问答题、文字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的章节内容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投影仪来完成,既节约时间,又节省精力,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讲解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动画来生动形象地演示,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利用声音效果增强记忆,既学得轻松,还能活跃气氛,如配用清脆的童音、诙谐的声音等读题、读概念:四是可以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让全部内容跃然“幕”上,使学生清楚地回忆、复习,并进一步地记忆、掌握。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尤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讨论、讲解、预习、自习等。对于难理解的内容,应采用引导的方法,对难想象的内容,应采用演示法。例如,讲授空间两条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观察正方体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和位置关系。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表现
在课堂上,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有爱心,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始终让学生唱主角。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多提问一些基础性问题,并对回答正确的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完整的,要多加鼓励,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中等生,可以经常板演练习题,遇到难题;找好学生帮助,或者让好学生讲课。对于学生遇到的疑惑要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不足和长处,同时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这同时也是给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再加上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喜欢数学,愉快地学习数学,不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五、处理好课堂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做了充分准备,但有时还会遇到预料不到的事情。例如,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书中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上讲到这个问题时,有学生要求教师写出解答。笔者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i>0”不能成立的原因,然后向学生说明,关于详细的证明过程,课后再进行详解。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内容,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六、渗透教学思维和解题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双基,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过程蕴涵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要让学生明白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如何用。
其次,教师要精选例题,重视例题质量,按照例题的难度、特点、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再次,在讲解过程中,要传授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常用的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恰当地讲解与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