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灿:以“清晖”之心做有温度的教育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guo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晖语文”,是杨灿与工作室成员一起总结出来的教育理念,也是团队未来的追求。何为“清”与“晖”?“清”是水的清净透明,是教师对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纯粹心境,“晖”是阳光的温暖明媚,是教师活成一束光,去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教育,唤醒引导激励学生,培养温暖之人。不忘教育初心,以爱为梦护航,这便是“清晖”的含义。
  杨灿始终认为“语文是富有温度的学科”。她说:“语文对于我们有两重意义:第一是工具性,我们用语言交流、用文字书写、用文笔记录,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是人文性,文章在陈述事实的同时,也一定在传达着某些思想,这些思想帮助阅读者追求更高的精神高度,寻找生活的高雅。有的老师教学上可能会在语文的工具性上下苦功夫,而我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更愿意去渗透语文的人文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古诗文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若按照考点指向,古文教学便应集中于文言翻译、古语实词虚词等的讲解,杨灿却往往另辟蹊径,不仅落实各考点在文本的体现,更将这些古文中的思想发散延伸,丰盈学生的精神文化。讲到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她会引申到泰戈尔的“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苦难与挫折;讲到《鱼我所欲也》时,她从古文中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联想到现实考试中的难易取舍,以及人生的有舍有得;讲到《赤壁赋》时,她讲苏轼如何圆融儒、释、道思想,在生命被套上枷锁后做到精神突围,让学生认知到在困境中怎样才能豁达和乐观……一篇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就这样变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哲理。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直以来,杨灿都坚持推陈出新,打造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她会留给学生,听他们讲时事评论,或是对某一个精选话题的解读;文章教学时,她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查阅资料、备课、做课件,给予他们机会将自己的理解在班级做课堂展示;而对于难度较大的诗歌学习,她又把诗歌与适配的现代歌曲旋律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诗歌唱出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核,她还组织合唱、对唱的小组比赛,让同学们在笑声中悟诗情,品诗理。
  有温度的课堂,离不开有温度的灵魂,杨灿将教书作为事业,更以育人作为责任。高三的升学压力、高频率的考试训练,以及成绩的起伏不定,让小蔡同学出现焦虑、迷惘,甚至产生戾气,于是杨灿针对孩子的问题,写下一封题为《与时间赛跑,为高考造盾》的书信,六页的篇章,满满的爱、鼓励与关怀溢满字里行间。这是小蔡成长中收到来自老师的第一封信,这封信给予了他信心与动力,点燃他心中的火把,照亮奋进的方向。2020年高考,他以673的高分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疫情期间,正值高三的小郑独自在家上网课,他的父亲作为公职人员在前线安排部署抗疫工作,母亲作为医生也坚守在抗疫一线。小郑的生活无人照顾,也影响了他的学习质量,杨灿便将他接到自己家,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不仅辅导他的学习,还精心为他准备生日礼物、用相机记录他在这里的生活。终于,孩子不负期待,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财经大学。
  “因为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就必须从‘爱’出发,以‘爱’结尾。”这便是杨灿对教育的理解。她说,只有爱的播种者,才是真正的教育者,这也正是她毕生的追求。她始终秉持甘为人梯育桃李,身体力行做表率的教育热诚,上下求索!
  杨灿
  重庆市开州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这些年来,育人,曹铭泉倾注爱心,教学,他挖空心思,一批批学子在他的引领下成长成才,他也收获了为师者的快乐。  从教33年,曹铭泉当了33年班主任。33年间,他不但精益求精,做好高中政治教学,更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每时每刻,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初心。  初见曹铭泉,其为师者的和蔼便让人有亲近之感,交谈之下,更能被他的教学管理所吸引。据介绍,为做好班级管理,曹铭泉提出了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的“五到”
亲子阅读事实上越早越好,要让孩子感觉阅读就像做游戏一样,要发现这本书很好“玩”、很有趣。比如最开始,孩子也许只知道这个是猫、这个是狗,不知道猫和狗在做什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长不断的引导,孩子就会知道书上猫在吃鱼、狗在啃骨头,对图片和文字有更多感受认识,这个过程是有延续性的。就这个过程来说,每个年龄段对图片、文字的感受不一样,对孩子阅读的连贯认知很重要。  亲子阅读图书时,基本上书目的推荐没有
王长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小时候村里穷,王长锋一家的生活更是拮据。家里六个孩子,王长锋是唯一念完初中的一个,还争气地考进了师范。求学让王长锋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更感受到了家乡的贫穷。毕业后,他却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一心回到乡村任教,他渴望通过教师的身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也回到农村,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  1996年的一个晚上,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王长锋惊醒。一开门,校长劈头盖脸地训斥
2017年5月21日,虽然大雨滂沱,但1400名中小学生参加重庆市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美术素养大赛决赛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在四川美术学院决赛现场,选手们齐聚一堂现场作画,比拼想象力和书画技法,场面蔚为壮观。  本次大赛由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课堂内外杂志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初赛阶段吸引了包括南开中学、人民小学、西师附中等在内的300余所重庆中小学校及200余所美术培训机构,共计10587
三尺讲台,那儿有我的语文老师。比三尺短一尺的是我的书桌,那儿有伏案的我。  一直以来,都听他人说学习语文的秘诀就是用心感受生活。当时一听,这什么理论?一点儿可操作性都没有。直到我遇到了那么件事情。  这事还得从小学说起。  那时候喜欢的人是一个混血儿艺术生,虽然是亚洲混亚洲,但还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从一开始要他的外文签名,逐渐嚣张到疯狂地问他各种关于那种语言的读法和意思。直到小学毕业后
在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跑操是学生一项日常活动。高二(4)班因整齐的跑姿,向上的风貌,作为“跑操班级”为大家所关注知晓。  在班级形成之初,班级如何建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跑操就成了这样一个契机:在跑操中,大家需要吃苦,需要团结,利用跑操来锻炼大家的意志和凝聚力,是这个学期迈出的第一步。于是,选拔体委,制定训练计划,改进训练方法,刻苦训练,三周后,效果便显现出来了,同学在音乐声中,以自信
他是穷山沟里的高考落榜生,却主持了5项国家级课题;他是乡村里的代课教师,却在全国做学术报告100多场;坚守三尺讲台近30年,他探索出了“智慧素养教育”,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三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让他所领导的学校成为了全国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他就是贾利民,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  为山里娃撑起一片天  1989年高考,贾利民以10分之差落榜,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家乡──兴隆县陡子峪乡,
1996年,刚从四川省丰都师范学校毕业的熊天生,在组织安排下,扎根基层,成为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杏坛耕耘二十四载,熊天生做过普通的语文教师,当过德育主任、教导处主任,还担任过乡、镇总支书记兼教管中心主任,2017年10月,熊天生来到丰都一中,担任学校校长。无论身份、职位如何变化,对他来说永远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作为教育者,熊天生强调一种精致的平衡。他说:“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门技术还是
在教师发展实践转向的整体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几近常识。然而,一个颇值得令人玩味的现象在于,一边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教育学者们,不断倡导并发掘中小学教师教育生活的经验与意义;另一边,却是实际创造了这些教育生活经验和意义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写作中集体失语。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在于,通过持续的专业性阅读,使中小学教师不断抵近理论研究者,以实现表达的规范和学理。即便这是一种可行的策略,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九年前秋季开学后不久,我们班的留守少年——小陈同学收拾铺盖、背着书包离校回家,不读了。  之前,所有的老师,包括政教主任、校长,都多次找他谈过话,意欲让他珍惜在学校这一成长的黄金期,排除干扰,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练就一番本领后再去社会上建功立业也不迟。无奈,不知是执迷不悟,还是深执成伤,小陈就是听不进去,以至于后来索性用手捂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