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背后有许多不正常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3160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只有知识、文凭而没有什么职务的教授,他也有权力吗?有的,法国思想家福柯坚定地说。这种权力就是“话语权力”。
  为什么“专家教授”随便一句话人们趋之若鹜,而引车卖浆者流说的话却无人理会?就是因为前者拥有“话语权力” (社会专门提供了很多舞台让他们说话,他们在这方面相比普罗大众有“特权”),具有某种让人臣服的“权威”,而后者则没有。
  福柯以对“话语权力”的揭示震惊了世界。他破译了“权力控制技术”的秘密。但这位被视为20世纪继萨特之后最伟大的法国思想家本身却一度是一个谜——这一谜底直到他死后一段时间后才揭开。
  来歇尔·福柯1926年10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一座小城,父母都是医生。实在很难判断福柯此后研究医学中的形形色色的权力操纵是否受此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福柯对医学不感兴趣。
  福柯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不被世人知晓,像是有浓雾挡住视线一样。关于他的故事都是从中学开始的,在中学里.他是一个孤独的少年,只喜欢静静地看书,不理睬外界的喧嚣。
  学校对于福柯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多少年以后,他回忆道:“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只知道一件事,学校是块净土。我一直喜欢让安谧的学术氛围来保护我。对我来说,知识的作用就是保护个体的生存,并对外部世界进行理解。”
  福柯一生都在破除权力的神话,指出我们服从权力的原因。知识之对我们的重要性,就在于如果没有它,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未知的,而未知的东西对我们的精神总是一种威胁。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一个鬼神世界,只要知识的阳光没有照进来,它就是黑暗的,我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跪在不可见的鬼神面前。
  福柯不仅对知识非常热爱,还充满了叛逆。这种叛逆并不是不学无术而只靠本能驱动的“逆反心理”,而是不迷信权威,打破常规,力图发现一直被遮蔽的真理。他对精神病人的研究众所周知;但早在他读中学时,就已经开始发现医生和社会上的人动不动就把人叫做“精神病”是不对头的。
  17岁时,福柯家里来了一位精神病院的医生,他是福柯的外科医生父亲的朋友。这位精神病医生和福柯的父亲兴致勃勃地谈论一些医学上的问题,问或夹杂着对精神病人的议论,恰好福柯在家,便参与了进去。福柯向他父亲的朋友指出,说一个人是“精神病人”意味着把那个人打人另册,剥夺了人的尊严。精神病医生不在意,说这是科学。但福柯马上回敬,这完全是伪装成科学的话语权力,它根本不是科学的那种不偏不倚,而是在观念上暗含了“价值判断”。暗示“精神病人”所具有的那种“不正常”、“无价值”、“肮脏”和让人害怕的东西。这种“话语”对于人的傲慢的“非法化”和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歧视遥相呼应。福柯的话让精神病医生异常吃惊,连呼“这个孩子不寻常”。
  福柯的确不寻常。他一生写了多本思想深刻的书,如《疯癫与文明》、《词与物》、《规训与惩罚》等。他着力揭示很多被视为“正常”的东西背后的“不正常”,以及被视为“不正常”的东西背后的“正常”。他还要告诉世人:人们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自由得多;很多事物只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风景,而它们却被看成是全部宇宙。只要人们不认为人的命运、生活受到了很多东西的制约。那么,他们就能超越自我。
  福柯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风靡欧洲甚至全球。他特别关注疯子、同性恋等社会边缘人。似乎要从理论上为他们讨回公道。就是从他开始。动不动就把一个人视为“不正常”已受到了普遍的谴责。人们再也不能霸道地将“精神病人”隔离,而是必须从“人”的角度理解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
  和他那个时代的诸多知识分子一样,福柯也不只是闷坐在书斋里。他多次参与工厂和监狱门口的示威行动,有时甚至手持麦克风,与萨特并肩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
  古往今来,人们总喜欢给一个思想家安上一个标签,说他是历史学家、哲学家之类。然而,这一套用在福柯身上出现了麻烦。他同时可以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但却同时什么也不是,他是无法被安上标签标志并固定在那儿的。这和他的思维方式一样。不喜欢被某个标签套死。
  看来,一个人要想有所创造,就必须敢于打破常规,突破各种被给定的框框的束缚。
  
  编辑 姚 晟
其他文献
有才的人,什么时候都会被人称赞,受人敬仰。就在当今,小品中说的“你太有才了”,也成为年度流行语而广为传播。  最有才的当属曹植的“八斗之才”。因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经说:曹植的文学才能,为当时和后世所推重。后人因此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唐李商隐《可叹》中说:“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在《献内翰杨侍郎》中言:“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  最可悲的是江淹的
期刊
商王朝最powerful的君主是“武丁”,武丁喜欢祭祀。  武丁把上帝当成了他的优质客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经常在甲骨上刻下文字,询问上帝这会儿饿不饿。如果饿,请问想吃什么牲口,是想把牲口烧了吃还是喝血吃,一顿吃多少牲口,吃肉的时候要不要喝酒,当然,上帝的胃口很刁,武丁要用白牛、白羊、白犬、白豕作为牺牲给上帝(上帝也讲究个色、形、味儿)。  当时有“上帝”吗?上帝完全是一个国产的词,在商代甲骨文
期刊
若干年以来,荷兰足球成名球星无数,却无法成就一支和球星等级相当的球队,天才的悲哀以及历史的宿命,无疑给荷兰足球写下浓重的篇章。荷兰足球历史上最大的腕儿自然是英俊小生克鲁伊夫。只可惜当年影像资料相当缺乏,不过后来有冰王子博格坎普也可以告慰橙衣兵团了。  就时间来说,博格坎普并不算马上跟随在克鲁伊夫之后。博格坎普之前的三剑客披靡整个欧洲,只是三剑客只能集体成事自然少了些许个人英雄主义的威风,更加重要的
期刊
北非、西亚和中东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一种野性的风俗——某男子若要加入该部落。必须要有茂盛的胡子,否则就绕部落首领的帐篷裸奔三圈。这充分体现了原始民族与胡子的密切关系。  人类进化至今,原本灵长类动物身体上浓密的体毛已经大面积褪去了。但是胡子仍然没有从男人们的脸上消失,这是为什么呢?目前还真是个谜。  古代的苏美尔,男子几乎个个都是美髯公;巴比伦的男子,从耳根往下留有锐刀似的胡须;而阿西里
期刊
闪电也可以有化石吗?闪电又不会像恐龙那样被埋上很久,闪电“哗”的一下子就消失了……别急,闪电不光可以留下“化石”,还会讲故事呢!  闪电拥有神奇的能量。一个闪电就可以把空气加热到30000摄氏度,这可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闪电可以吓到宠物和小孩子,引燃大火,摧毁树林。甚至还可以杀人!但是,闪电的能量还可以制造玻璃你就不一定知道了吧?  一片闪电掠过,忽而停留下来,击中某处的沙土或岩石,透明的闪电熔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在煤的形成过程中,植物是绝对的主角。当地球处于不同地质年代,随着气候和地理环境的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这些植物在相应的
期刊
[投名状]    什么是投名状?从字面看是投递一份说明文件。但是这个文件不是纸笔写就的,文书就是人头。《水浒传》中写王伦要求林冲入伙,就要下山去杀一个人,把头献给头领,这样一来大家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了,就没疑心了,这就是投名状。  用现在的话来说,投名状,就是加入不正当组织的敲门砖。    [结拜与兄弟]    投名状之后紧接着的步骤就是结拜了——结拜时的誓言比较直白地表达了诸如让神鬼作证之类的意
期刊
这是一个由死神记叙的发生在二战中欧洲的汉密尔街的关于一个偷书贼的故事。哦,忘了说了“汉密尔”在德文中有天堂的意思。  这个故事不仅关注了在战争年代受迫害的犹太人。而且把更多的关注放到了同样遭受苦难的德国平民身上。我们惯于在有关二战的文艺作品中看到受迫害的犹太人,而对同样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德国平民则触碰较少,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群体,在政策和人性之间犹豫徘徊,没有对抗权成的勇气,却保留着基本的善良与悲
期刊
北京S大的两个学影视的小师妹,为了完成毕业的作业,扛着摄影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逮人就问:能不能告诉我,你认为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这种拍纪录片的状态。被采访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摄影机,脸上的表情没有来得及调整,伪善的外衣也没有来得及穿上,便被硬生生地记录下来。但正是这样原生态的采访,让我们接近了问题最真实最本真的答案。  采访几乎涉及了奔走在北京的每一个群体,晨练的老人,匆
期刊
一个母亲能为她的孩子付出多少?看完《黑暗中的舞者》,也许我就能得到答案:全部,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沙玛是一位孩子的母亲。由于家族遗传,她的眼睛高度近视,并且视力日渐减弱,几近失明。她的儿子也不幸患上了这种病。为使孩子不再像她一样逐渐失明,地带孩子离开祖国捷克,到美国准备做手术。  手术需要钱,她不得不拼命。她干的工作是压制铝盆。这是一项十分耗费体力的事情,对娇小的沙玛来说不啻是一种折磨,何况她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