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no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语感应当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发展学生的语音感,通过品析发展学生的语义感,通过辨析发展学生的语法感。通过语感培養,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所谓“语感”,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灵敏、丰富的感受。语感具体表现为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在学习中,字、词、句、段乃至于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欣赏。
  一、诵读,发展学生的语音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说:“语感包括听觉语感和视觉语感。”萨丕尔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主要是一个听觉符号系统。语言作为纯粹的外表工具,它的循环起始于并且终结于声音的领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声入心通”,要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韵律等方面去表现语言的内涵、结构。古人云:“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诵读等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春晓》,是孟浩然最自然的诗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处理好停顿(每行有三处停顿),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每一句末尾字的字音延长读,带上吟诵的味道。如此,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触摸到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吟诵表达诗人的情感。比如吟诵前两句时,要让学生用舒缓、柔和的语调,表现春天的明朗景象;吟诵到“鸟”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将尾音上扬些,由此凸显诗人面对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时的喜悦之情;吟诵到“花落知多少”的“落”时,教师不妨让学生重读,以此凸显诗人对落红的惋惜之情。在吟诵过程中,学生自然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从“喜春”到“惜春”,获得感悟。诗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诵读”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诵读中浸润于语言,自然能领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这种情感犹如从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清莹透彻。
  二、品味,重塑学生的语义感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最为紧要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品析词句,体味词句的韵味。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塑造一个个明快形象,还原文字中的鲜活场景。通过品析,学生能触摸到语言文字中弥散着的温度,感受到文本中蕴藏着的情感。教师可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的想象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能感悟到词句背后的意蕴,体验到词句的表现张力。
  如,《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洋溢着作者与鸟和谐相处的淡雅而诗意盎然的情感。把握这一基调,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析,重塑学生的语义感。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容易忽略一些关键词句,比如“真好”的“好”,它“好肥”的“好”,“小家伙”“雏儿”,等等。这些不刻意、不使劲的文字,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此外,像“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对于这样的文字,通过涵泳、品析、咀嚼,学生就能感受到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感受到作者对鸟的无声的爱,感受到人鸟的亲密无间。通过品析,学生能用整个心灵去亲近文本,从而感受到文本的情意、味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涵泳,深入品析、咀嚼,就能品出鸟儿的情意、味道来。“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文本中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背后都隐藏着独特的含义。对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是首要任务。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词语、句子,让学生品味欣赏,从中体味到语言的魅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感。
  三、辨析,渗透学生的语法感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义感和语法感是语感中的两种能力,这两种能力既相互关联而又各自独立。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小学生的语义感要强于语法感。“语法是表达规则的心理图示。”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度渗透语法感,让学生能超越语言内容看到隐性的结构。叶圣陶先生指出:“多思索、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掌握“语法”,就能听就明、说就清、读就懂、写就通。文本中一些具有递进感、转折感、主次感、并列感的句子,有时需教师点拨,以便让学生轻轻地触碰、浅浅地品味、淡淡地感受。
  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个来回,将一些蕴藏着语法的句子“拎”出来。(1)“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没有不”短语、一个“浸”字,将家乡桂花的浓香表现得淋漓尽致。(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就是一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句子。其中“……再……,也比不上……”的关联词将母亲打心眼里喜爱家乡的桂花的情感展露无遗,又洋溢着一种淡淡的乡愁。(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就是一个具有转折感的句子,其中关联词“不说……至少……”,就很好地将桂花的香表现了出来。转折感的句子是富有魅力的,它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迂回,能产生一种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语感,不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模模糊糊,而是要引导学生拥有严谨的思维,在其中渗透语法规律,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着清晰的认知。有时,这种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受层面,而是要进行理性认知。
  语感是学生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的合力。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实践、培育、积淀的过程。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将培养学生语感贯串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听得明白、看得透彻、说得清楚、读得深情,进而写得生动。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新城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军神》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为了保持头脑清醒,在自己眼睛做手术的时候,放弃使用麻醉剂的故事,赞扬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这篇课文的描写以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之间的交互为线索,借助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先后变化,展现了刘伯承的精神品质。  编者在课文的思考题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这道题中对“沃克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普教色彩浓、课程的内容和专业课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欠缺实用性和针对性特点,着力探索适应专业需求的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定位在服务专业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服务专业建设的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及理论依据    服务专业建设的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是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定位在服务专业课程教学和就业上,是在“以就业为
课内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通过课内外阅读试题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课内: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十分重要。开展自主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核心任务。由于小学生暂不具备较高的自主阅读能力,同时在理解能力及感悟能力方面也普遍较弱,所以,以自主的方式展开阅读恐难以实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并且积极架构以生为本的阅读范式,促使学生展开积极高效的自主阅读。  一、借助前置作业,找准自主阅读目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不
统编本教材融入了很多的语文元素,课后习题着重落实在这些知识点、能力点上,根据学生年段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单元,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因此,用好课后习题这个重要的学习资源,充分挖掘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实现与编者对话,不仅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而且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朗读课文,课后习题体现一课一得  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课后习题贴近学生学情,并且注重朗读,几乎每一课后面都有“
一、文本解读  《郑成功》一文的作者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着重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丰功伟绩,展示了郑成功民族英雄的本色。课文开门见山,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福建省南安县人,接着介绍明朝末年宝岛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领,台湾同胞受到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的历史背景,然后直奔重点,写郑成功战前心理动员和战事准备、郑军官兵与荷兰侵略者战斗的经过及战胜后高山族同胞的欢庆场面,最后介绍了郑成功在台湾发展农业、
当前小语课堂强调学生参与而引发的“热闹”通病,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糊涂。对此,张庆先生曾提出 “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即语文教学倡导简单策略。但这里的简单,并不单纯是指教学内容、环节、手段的删减,而是指教师在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的基础上,将那些不属于语文学科,或者属于语文学科但不是重点教学内容的部分从课堂上清除出去,把核心内容通过凝练简约的方式教给学生,让教学变得简单,让课堂变得简约。笔
3月27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地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会议暨基础教育系统教育宣传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办公室工作和基础教育宣传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阶段的工作。  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学明在会上首先回顾了2008年广东省教育工作的情况。李学明指出,广东教育在20
预习,作为学习的首要环节,是高效阅读的基础,只有做好充分的预习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更好的思考与探究。而且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精读课文奠定基础,这也是中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首要任务。下面主要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 》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一、字词关  预习课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扫清文
省政府召开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现场会    1月27日,省政府在肇庆召开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现场会。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海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宋海高度肯定了我省2009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尽管2009年全省经济发展遇到极大的困难,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却是春意盎然,硕果累累。我省已经从一个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滞后的省份,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技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