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威慑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美军战略司令部于2009年7月底召开“2009威慑研讨会”,邀请各国军事专家围绕“全球威慑视角”(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Deterrence)表达看法。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姚云竹大校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受到广泛关注。
  冷战时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是反对“核威慑”这个概念的。美国频繁地使用“核威慑”,使这个术语有了“核讹诈”、“核胁迫”、“核遏制”和“核威胁”等贬义的含义。中国作为多次遭受核攻击威胁的国家,不愿意使用这样一个术语是可以理解的。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激发了一次学术大辩论,“威慑”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概念才摆脱了冷战时期的负面涵义,被军事理论界重新接受。然而,尽管在冷战时期“威慑”作为一个术语曾经受到冷遇,但是威慑的逻辑却一直在中国的核思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报复威慑”
  
  中国核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放弃了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选择。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政策,就必须以“报复”、而不是“拒止”手段进行威慑。因此中国必须发展报复性的、用于第二次打击的能力,而不是发展在战场上使用的核作战能力和作战理论。研究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如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核思想,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不相信核武器可以像常规武器一样在战场上使用,他们也都不相信核战争可以用有节制和有控制的方式来实施并打赢。
  中国保持核能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慑止有核武器国家对中国的国土发动核攻击,即使在冷战时期,中国没有接受过别国的核保护伞,也没有向别国提供过核保护伞。中国反对所谓的“扩展威慑”(即有核武器国家向其无核武器的盟国提供核保护伞)政策,表明了中国核政策的自卫性质。中国一直明确声明它将永远不会把核武器部署到别国领土,也不会允许别国的核武器进入中国。相比之下,在冷战时期和今天,扩展威慑都是美国核战略和联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扩展威慑首先和主要是用来强化联盟关系的防务承诺,防扩散仅是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事先设计的主要任务。当今美国的盟国中并没有什么国家面对着必须依靠美国扩展核威慑才能解决的威胁,美国凭常规军事手段即可满足盟国的防务保障需求。此外,另一方面扩展威慑还会刺激扩散。美国及其盟国的敌人和潜在敌人将会努力获取核武器以便拥有抗衡美国常规优势的非对称手段。如果像奥巴马总统建议的那样,大家都要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创造条件的话,扩展核威慑应该是首先要摒弃的政策之一。
  
  中国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态势
  
  我必须把“最低限度的核威慑”这个概念稍加改造,使其带有一些“中国特色”。中国的最低限度核威慑指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应尽可能降低,比如中国就仅把核武器用来慑止核进攻和实施核反击。与之相适应的是,核武库也必须保持在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上。在中国的官方文件中,常使用“精干”和“有效”这两个形容词来描述核力量。为了保持“精干”,中国必须有节制地发展核力量;为了做到“有效”,中国要对核力量进行现代化,确保在遭受核攻击后具有生存和反击能力。此外,中国的战略研究人员还认为最低限度的威慑是一个相对概念,不仅仅有数量标准,还要有诸如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核反击的可信性等质量标准。美国有些专家基于中国核现代化的情况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正在从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态势向有限核威慑态势转变,而在采取了有限核威慑态势后,中国将会用核武器慑止核与常规战争,甚至在常规冲突中把核武器用作控制升级的手段。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核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定了核武器将是一个针对核武器的威慑工具,而不是在所有冲突中的制胜工具。
  
  中国的核政策始终如一
  
  世界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核威慑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中国来说,上个世纪的60和70年代是危机迭起的年代。从那以后,中国的安全环境一直在稳定地改善。当然,中国的核评估也面对一些新的复杂因素。首先,中国的核邻居比过去有所增加。其次,台湾海峡成为一个潜在的冲突爆发点,有可能将两个核武器国家卷入其中。第三,美国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核威慑的可信性构成了挑战,也破坏了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尽管有这些新变化,中国官方核政策却没有什么改变,也没有背离中国基本的威慑逻辑。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中国政策的始终如一。一是中国与所有核武器国家形成的多边威慑关系可以轻松地将周边的新核邻居纳入其中。二是中国在战略层次实施的威慑,只要可信,就可以在平时和常规冲突时有效慑止对中国的核攻击。三是导弹防御系统可能导致对所需兵力结构和规模的重新评估,但不会导致放弃一个长期奉行的政策,这个政策曾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出色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我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将坚持大战略层次的核威慑,奉行基于报复性第二次打击能力的纯威慑和中央威慑,通过不确定性获取更佳威慑效果,通过提高生存能力、空防能力和安垒性使核武库现代化。
其他文献
印度海军计划在2016年之前装备3艘航母。印度目前装备有现役航母一艘,即“维拉特”号,这艘航母正在进行例行的检修。印度的国产航母又叫做“防空舰”(AirDefenseShip)正在科钦(Corhin)造船厂建造,预计将在2015年开始服役。剩下的一艘是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但双方已就航母改装费用问题扯了两年多的皮,目前刚刚有突破僵局的迹象。不管怎么说,按照印度军方的计划,3艘
期刊
编者按:通过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努力。中国的相关核设施能够确保在可能的核冲突中拥有足够有效的二次打击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马克·斯托克斯同时承认,中国政府与军方对自身核武库管理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本文原文出自美国“2049项目”研究所,该研究所的目标是引导美国决策者到本世纪中期实现所谓“更加安全的亚洲”。本刊刊发此文。并非同意其中任何观点,亦非证实其中任何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及专业工作者参考。  
期刊
编者按:2010年1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对台军售;这是自2008年10月后美国再次宣布对台军售,而且首次向台湾出售可以拦截和击落大陆导弹的“爱国者”导弹。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在3天之内5次要求美方撤销对台军售专案。有评论认为,由于中国将对美关系看成“重中之重”,因此美国捏住了中国的“软肋”,才在对台军售方面有恃无恐。也有评论认为,美台军售由来己久,但却始终无法解决。在中美全球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这
期刊
编者按:当朝鲜成功加入核俱乐部后,其核武库与核能力逐渐被当作与美国战略周旋的重要砝码。不过即便如此,其核战实力与核战原则仍然处于“模糊”状态,这反过来似乎又让朝鲜的核外交更加游刃有余,外界尤其是美国迫切需要了解其中的真相。本文编译自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战略问题研究所的相关报告,作者回顾了朝鲜成为一个有核国家的历史与动机,并在现有并非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试图分析朝鲜的核战原则。本刊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
期刊
海峡两岸已为目前暂时的分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双方不仅--一直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中,不得不在经济发展上付出巨大代价,而且由于台湾问题被外人利用,使海峡两岸在国际舞台上失掉了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台湾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中国与有关国家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两国本应加强合作,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美国言而无信,台湾问题始终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及双边合作的主要
期刊
中国海上蓝色大门随时可能被关死  美国对中国的海上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从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和日本就在东海调转了枪口。日本更在美国的暗中怂恿下,重拾一百年前对中国的蚕食渐进政策。日本本来就有向西的历史冲动,美国一暗示,立马就有反应。  2009年2月上旬,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将在钓鱼岛海域常驻可搭载直升机的海巡船,招致中国强烈抗议和警告。2月中旬,日美在冲绳(琉球)海域展开声势浩大的演习,双方战舰达到2
期刊
加速扩充军备    2009年12月15日,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正在俄访问的越南总理阮晋勇的话说:“越南已经同俄罗斯签订了从俄方购买潜艇和军用机的合同。”与此同时,负责武器装备出口的俄国防出口公司对外披露,按照合同,俄方将在未来几年内向越南提供8架苏-30M K2战斗机和6艘基洛级潜艇。这一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南中国海地区国家的高度重视,联系到此前的12月8日,越南国防部正式对外发表2009
期刊
2010年5月26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完成了为期12天的最后一次太空之旅后,返回地面,结束了长达26年的服役生涯。继“阿特兰蒂斯”号后,“发现”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将于年内完成各自告别之旅。届时,3架航天飞机将以总计134次飞行任务的纪录全部退役,美国“航天飞机时代”将暂时告一段落。然而现役航天飞机的退役绝不意味着航天飞机彻底退出太空探索的舞台。事实上,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对未来航天
期刊
中美船只在南海发生摩擦,双方均指责对方违反国际法。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国际法怎么说。  如同《联合国宪章》是现代国际法的法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当代海洋秩序的根本大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开放签署,我国是最早签字的国家之一。《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批准公约。美国虽然加入了条约,但迄今没有批准。尽管如此,美国政府多次表示它将遵守除了公约第11
期刊
编者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历史上,湘鄂赣苏区有着独特风采的革命老区之一,从其建立到发展,以至长征后的三年游击战争。湘鄂赣苏区军民浴血奋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红16军(师)是湘鄂赣苏区主力红军部队,是我军早期最艰苦卓绝和富于英雄色彩的部队之一。吴咏湘将军16岁即参加红16军,直至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转战千里,多次身负重伤,是这支英雄部队不朽业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在1955年因病离职休养后,难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