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刑法理论问题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tos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贿犯罪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中是发案率较高的一类犯罪。收受贿赂与实施为行贿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往往联系在一起,而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的实施往往觸犯了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对这种情况,是认定为一罪,还是数罪以及如何处罚,成为司法实践中的普遍疑难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受贿;谋取利益;数罪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2
  
  受贿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而在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时,由于所谋利益本身的非法性(通常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除涉及受贿罪外,还可能关联另一个犯罪,如税务人员收受财物不征、少征税款便涉及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或者司法人员收受他人财物在刑事案件中徇私枉法,在民事、行政审判中枉法裁判。由此产生了受贿关联行为罪数问题的讨论。对此种情况究竟以一罪论,还是应该以数罪论,不仅关系到如何正确执行法律规定,更关系到对犯罪人的正确定罪处罚。
  收受贿赂同时又有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在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渎职类犯罪中相当普遍,凡在渎职罪刑法条文中包含有徇私舞弊的犯罪中皆可能存在,其中的舞弊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性行为,而其中的徇私则包括收受财物性的徇私。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身构成了犯罪,该如何处理?是从一重罪处断,还是与其他罪数罪并罚?对此,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解:有人认为应当以一重罪处断。理由是此种情况应属于牵连犯,应当从一重处断。支持这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399条第4款的规定,即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同时又构成受贿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前三款行为包括徇私枉法、民事行政枉法裁判、执行判决裁定失职和滥用职权)。而且由于该款属于注意规定,因此,对于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从而“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身构成犯罪的,都应当从一重罪处断。另有人认为,此种情况下,由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新的不同于受贿罪的法益,可以在其他的罪中给予评价,构成了另外一个新罪,因此,应该实行数罪并罚。[1]这一问题的论争深层次的原因存在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刑法理论解读之中。
  一、“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学理评析
  学术界对此存在三类观点:(一)客观说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但事实上并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则不构成受贿罪;同时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已经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处理。两高《解答》指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具有‘他人谋取利益’的,才能构成受贿罪。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2]显然,此观点主张谋利行为;(二)主观说,即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货币与权力互相交换达成的一种默契。[3]就行贿人来说,是对受贿人的一种要求;就受贿人来说,是对行贿人的一种许诺;(三)通说(新客观说)的观点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下列情况:1、许诺而尚未实际进行;2、着手而尚未谋取到利益;3、已经为他人实现利益。根据新客观要件说,为他人谋取利益仍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但对其内容重新界定,即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受贿人的一种承诺,而不要求客观上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和结果,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本身也是一种行为。[4]
  刑法的解释应当围绕刑法的目的,阐释法律疑义,尽量涵盖实质上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当然,解释不得违背基本的观念,在刑法文本之外进行阐述,否则就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之嫌。就受贿罪而言,其保护法益(客体)为职务行为廉洁性,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本身包含着主观色彩的谋取,但是表现为客观行为才可以加以确立以及体现主观恶性。而谋利行为进程并非必不可少的,故不影响既遂,即渎职属性不影响本罪,而收受贿赂才反映出社会危害。首先,索取型受贿与收受型受贿,索取型虽然不排斥“为他人谋取利益”,但往往与利用职务之便刁难他人而非“为他人谋取利益”联系在一起,然而收受型受贿总与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相关。其次,主观说符合犯罪既遂的标准。犯罪既遂以符合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为标准,当确定“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受贿罪的主观要件时,就意味着“为他人谋取利益”会影响能否成就受贿罪既遂。最后,主观说能够很好地解决事后受贿问题。事后受贿的,只要认识到财物系先前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对价这一点,即充足受贿罪之主观要件,构成受贿罪。
  二、罪数的判断
  罪数的判断标准是罪的个数,而罪的个数以犯罪构成的个数为判断标准,具有一个犯罪构成的行为为一罪,具有数个犯罪构成的行为为数罪。一个犯罪构成只能有一个行为,数个犯罪构成必然有数个行为。
  收受他人财物和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两个行为:即收受行为和谋取非法利益行为,甚至其中任一行为都可能单独构成犯罪,并且还可以将收受行为看作是目的行为,谋取利益行为是手段行为。但从法律对受贿罪的设置要求来看,法律不仅要求该罪的成立必须具有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而且也必须具有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尽管现有规定对为他人谋取利益不要求有实际谋利,许诺谋利或者承诺谋利以及实际谋利都是为他人谋利的表现,但至少实际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仍然是受贿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在日本和德国,也将“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客观要素,并对有许诺行为的公职人员科以比单纯受贿(指仅收取钱财未许诺的犯罪行为)更重的刑罚。如日本刑法典第197条第一款规定了单纯受贿及受托受贿罪,第197条第三款规定了加重受贿罪。[5]因此,在法律对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设置中,收受行为与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行为都是受贿罪客观方面的行为,收受贿赂并有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仅符合一罪的犯罪构成,应当以一罪论处。第一,从受贿罪角度看。如前所述,罪数的判断标准是以犯罪构成的个数为判断标准,法律不仅要求该罪的成立必须具有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而且也必须具有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尽管现有规定对为他人谋取利益不要求有实际谋利,许诺谋利或者承诺谋利以及实际谋利都是为他人谋利的表现,但至少实际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仍然是受贿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第二,从立法的相关性规定及其变化来看,也应该以一罪论处。对于收受贿赂并有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从相关立法规定、司法解释来看,凡在1997年以前所施行的,基本上坚持数罪论。如1988年制定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5条规定:因受贿而进行违法活动构成其他罪的,数罪并罚。
  在97刑法之后,有关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行为的罪数问题,在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却有着一罪与数罪的相悖规定。如,97刑法第399条第3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有前两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385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2002《刑法修正案》(四)第八条将该条明确地修改为: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385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1998年高法《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笔者认为,从法律现有规定的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只有一罪的犯罪构成,当然也只能按照一罪认定。而实质数罪论的观点,实际上是把法律规定的一个罪的犯罪构成人为地分割成两个犯罪构成,把收受贿赂行为视为一个犯罪,把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渎职行为又视为另一个犯罪,从而使原本一个犯罪构成内的两部分行为分割成两个犯罪构成,分别认定为两罪。在刑法理论上,以收受财物构成的受贿罪,刑法规定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要件。这里的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非客观上的构成要件行为,而是通过规定实现行为的方式所规定的目的,即只要基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目的收受他人财物,就构成受贿罪,并不要求客观上实施了谋取利益的行为。此外,关于徇私舞弊犯罪,这里的徇私在内容上是指徇私情、私利,但它也不是指客观行为,而是指主观目的,例如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只要出于徇私意图不征、少征税款就构成本罪;如果没有徇私意图不征、少征税款,则构成滥用职权罪。
  三、渎职型受贿犯罪的裁断
  国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犯罪时,是成立受贿一罪还是成立受贿罪与相关渎职犯罪之间的数罪?其一、如果行为人因受贿而实施了渎职行为,且属于徇私类渎职罪,就涉及到两个罪名。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渎职行为虽然可以由渎职罪的构成要件所单独评价。但是该行为的一部分又与收受财物行为相结合被立法者纳入受贿罪的犯罪构成之中,由受贿罪的犯罪构成作出了整体评价。如果将其分别定罪,则属于重复评价,这种情况应该属于法条竞合。具有徇私型渎职罪与受贿罪之间,既不属于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也不属于复杂法与简单法的关系,依据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应采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择一重罪处断。其二、如果行为人因受贿而实施了没有徇私的要件的渎职罪,假如这两个行为都构成犯罪,如何裁断?笔者认为,这种情况认定为牵连犯,但是应当数罪并罚。对牵连犯是否从一重处断,只是理论上的概括论定,而不能将此原则绝对化,刑法分则中存在对牵连犯实行并罚的若干犯罪情形。对牵连犯是数罪并罚还是从一重罪处断,需要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当牵连犯的目的行为与手段行为的危害性存在明显的轻重关系时,从一重处断或者是可以的,但当二者的危害性都比较严重时,只有实行并罰才能做到罪刑相适应[6]。理由在于一方面,受贿罪是比较严重的犯罪,而受贿罪的法定刑主要是根据受贿数额设定的,各种情节只能在相应的数额范围内起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都属于罪质严重的渎职犯罪。如果对不认定为数罪实行并罚,难以实现罪刑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高铭暄.刑法专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46.
  [2]刘光显,张泗汉.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3]王作富,陈兴良,杨敦先.受贿若干要件之研讨[C].廉政建设与刑法功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136.
  [4]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36.
  [5]张明楷.日本刑法典(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73.
  [6]张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精释[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24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行人闯红灯过马路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几个法理学问题。首先将过马路的行人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并对不同类别的人的行为分别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法律信仰的生成,既要有刚性训化,也要有柔性培育;二是当法与人们的事实习惯相悖时,通过制度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保证法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制度;事实习惯  中图分类号: D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
期刊
摘要:企业只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的现实问题已成为我国和谐经济发展的一大影响因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经济法,让人们从经济法的角度去透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而达到以经济法对企业行为进行规制的目的,以此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经济法价值目标;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双赢,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不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经济法;考量  中图
期刊
摘要:间接正犯是利用他人实现犯罪的情况,间接正犯之所以是正犯,是因为利用人假借他人之手实现了自己的犯罪目的,完全具备正犯的实行行为性。间接正犯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多样,其中对于以身份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能否成立间接正犯,则应该区别对待。  关键词:间接正犯;利用人;被利用人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2    间接正犯是指将他人作为工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也为美术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性。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论述了进行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有利因素.以及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一些发展变化。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在教学中的种种优势正等待广大教师去不断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美术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
期刊
摘要:钢琴教学是中学生音乐素质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钢琴教学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上形成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从而形成全面发展的中学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学課堂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钢琴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期刊
摘要:聋哑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必然对其心理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关注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注重对他们的特殊教育方式,尤其是思想教育,应不断改进策略,既能清除聋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又能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聋哑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2    聋哑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我国特
期刊
摘要:“意境”是中国艺术特有的词汇,什么是意境?宗白华先生在他著名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写道: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2)因人群存在共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关键词:意境;艺术境界;审美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的网络传播都是靠语言来完成的,而网络也将语言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之语言规划的视角解析网络语言的现状和前景,并试图在当前语言规划大环境下找到适合网络语言发展的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一、引言  2010年11月15日,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新
期刊
摘要:沈亚之,字下贤,是中晚唐时期以撰写传奇小说而闻名的文人,现存有《沈下贤集》一部。其中多记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重要事件,从时间上判断,其记载比《新唐书》、《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史书更早,可以补订有关唐代史料的讹舛。要发掘这部文集的重要价值,就应该对沈亚之本人及此文集进行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沈亚之;《沈下贤集》;生平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要:“宝玉挨打”可以算是《红楼梦》前三十回中的“扛鼎之作”,“宝玉挨打”的描写实现了作者“一石多鸟”的目的,通过这一部分的细节描写,即写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又写出了宝玉周围的人对于宝玉的态度;同时还体现了曹雪芹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以“宝玉挨打”为切入点剖析“挨打”的前因后果,以及这中间体现出来的贾府的内外矛盾。  关键词: 宝玉挨打;因果关系;矛盾冲突   中图分类号:I206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