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写思维印迹 提升思维价值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朱绍禹教授有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论述:读写听说,是学生语言水平的思维操练;语文能力的核心,应该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可见,语文课中思维训练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
  提升思维的价值,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维训练目标——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服务;其次,教师要选择有价值的思维材料,引导学生在语言内容的解读中舞动思维的翅膀,在语言形式的品析中闪烁思维的火焰:另外还要细化指导思维的过程,不但要点燃火花,“激活”思维,还要及时调控,相机诱导,使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多元思考,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思维,在词语意义的理解中漫步
  
  [课例描述]苏教版六下《夹竹桃》一文中描写了夹竹桃生长景象的奇妙之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依据基本学力,学生对“融洽”一词的理解一定会产生障碍,这是个思维的难点;同时又是领会“奇妙有趣”的重要桥梁,是思维的突破口,必须抓住。那又该如何引导呢?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用到“融洽”一词?
  生;形容两个人关系很好,会用到“融洽”。
  师:一般指谁的关系融洽?
  生:朋友、亲人、家人。
  师:放在这里,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两盆花像一对好朋友,感情很好。
  师:若是对照上文的“不相容”,又会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生,火与雪本来是不可能并存的,可是它俩却那么亲密。这样的景象真是奇妙!
  师:是呀,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多么奇妙的融洽呀!
  在这里,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转移和链接:通过回想“融洽”在生活中的运用,代替了对词意生硬的解释:用生活中的人物作为中介理解了词语包含的情意:通过对比“不相容”与“融洽”悟出了奇妙所在,也间接地悟出了奇妙景象背后隐含的是作者奇特的想象。学生的思维过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词到句,从局部走向整体;同时还收获了深入理解语意的思维方法: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潜心研读、破解难题的思维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思维,在词句意象的再现处奔涌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因为作者往往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压缩或省略,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断裂或褶皱地带”。教师可以利用它们,作为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式展开,在有限的“空间”中放飞。
  [课例描述]《夹竹桃》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在阅读这一段时,教师选取关键句“无日不迎风吐艳”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先让学生把它换个说法,转化为陈述句,通过比较、赏读来感受双重否定句特有的强调语气。然后引导学生再现语言表象,想象画面:“在不同的日子里,夹竹桃分别会迎来什么呢?”学生们结合不同季节的不同自然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不管是和风、烈日、狂风、骤雨还是秋霜,不管环境如何改变,不管季节怎样变迁,夹竹桃依然昂首绽放。最后师生共同拓展研究:“此时你视线里盛开的仅仅是艳花吗?”“不,那是一种可贵的韧性!”“不,那是它顽强的生命力!”
  这里,教师智慧地选择了“无日不迎风吐艳”作为思维材料。受到文本语言材料的感染后,面对简洁凝练的双重否定句式,学生的思维热情一下子奔涌起来,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有效激活。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夹竹桃“执著开放”的鲜活景象,实现了对文字形象的再现和创造。
  
  三、思维,在文本情感的领悟中流淌
  
  [课例描述]“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是作者写作的情感基调,也是引领全文的中心句。因此,“为什么夹竹桃会成为作者心目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自然也成为贯穿整个阅读、思维与情感发展过程的一条总线。
  课将尽,教师再次回叩中心:“此时,你能否概括地讲一讲作者对夹竹桃具有怎样一番情意?”接着,教师又补充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生平经历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人与物的共同特点。学生的思维与文章的中心句主动链接,从而对其喜欢夹竹桃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既领悟了他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又感受到先生坚韧高洁的品质,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流动,深入感悟状物散文中的那份情景交融,整个思维过程形散而神不散。在全面总结阶段,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系统化的思维过程历练了逻辑思维能力,夹竹桃隐忍、坚持、执著、顽强的品性:季羡林先生对它的敬佩、赞赏、向往之情也同时深深植入人心。
  
  四、思维,在文章线索的梳理间跳跃
  
  [课例描述]《桥》(人教版五下)是一篇微型小说,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村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沉稳、果断地指挥众人跨上木桥,为村民搭起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教学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切分画面,梳理小说的线索——“读完课文,你的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在学生叙述画面时,教师及时指导运用文中关键词进行高度概括,最后总结出四个画面:山洪咆哮、村民惊慌、冒死指挥、桥塌遇难。
  在很多课堂上,教师习惯于通过启发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是,在学生形象思维得到训练的同时,却忽略了抽象思维的培养,学生对文章顺序结构的辨析和段落大意的概括能力普遍较弱,语言的准确性和凝练度较低。因此,语文课堂必须加强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上述案例中的“梳理文章线索”,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主要场景如何划分?每个段落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或事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用什么词语概括比较贴切?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练习,提高了语言的凝练性,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等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五、思维,在文章中心的归纳中舞蹈
  
  [课例描述]《桥》的主人公是一位老汉。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把握人物特点,概括中心思想,是小说阅读中重要的语言训练项目。来看这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的——
  教师启发道:“文中的村民说老汉‘像一座山’,请你结合文中关键词语,说出五点理由。找到两点是能手,找到三点是好手,若能找到五点就是高手啦!”
  学生们受到鼓舞,精神大振,他们专注地思考着,教室里一片静寂。七八分钟过后,小手陆续举起。学
其他文献
目前,全国广电报业普遍呈低迷徘徊状态,不仅发行量少,就是新闻资源也相对匮乏,因此逐渐被“边缘化”。2003年起,舟山广电报率先在全省推出杂志型周刊化模式,赢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
本刊讯 5月21日,浙江广电集团著名电视品牌活动——“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演出活动,第一次走进东北,盛开在吉林大学五月花广场。来自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
为解决香梨脆度客观准确评价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峰值法对不同成熟度香梨果肉穿刺力-变形曲线的锯齿度进行度量分析,分别提取计算得到了10个峰值参数,并对这10个参数随香梨贮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杭州日报》图文光盘正式出版发行。其中《杭州日报》图文数据光盘收录了《杭州日报》1955年11月1日创刊至2004年12月31日的全部文章、图片和版面,合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无创经皮测疸仪(JM-103)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0例足月分娩的有皮肤黄疸表现新生儿进行无创经皮胆红素(TCB)测定,将TCB测定值与同
目的为了探究布鲁氏菌在环磷酰胺(CP)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侵染过程和炎症反应。方法使用40 mg/kg剂量CP腹腔连续7 d注射昆明小鼠,之后侵染1×10^6CFU布鲁氏菌M5,检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