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激情语文课堂,成就激情语文教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zi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汤达曾经说过:“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创造天才的各种材料熔于一炉。”英国著名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语文教育家于漪称“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明说:“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课堂”。 因此,发自内心的热爱、迷恋和追求是动力的源泉,是激情真正的灵魂。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发掘出巨大的潜力,得到出乎意料的成功。语文教师如能在活动性教学中首先以饱满的情绪感动人,以生动的语言震撼人,就能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学习语文的情境中,让语文教学更加充满开放性,使学生个性化地参与语文,发展语文,让师生激情飞扬。也让激情洋溢课堂,从而构筑有成就的激情晕课堂.成就激情语文教师.就犹如黑格尔所说的“任何伟大的成就,没有激情是办不到的。”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也说过一句话,“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学生因教师的激情而兴致昂然。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在学生基础一般、思维不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的班级里,更需要用激情式的语言,激情式的心态去实施教学。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潜能的人,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填知识的容器,而是要用激情去点燃的火把。学生学习的根本是要老师来激活学生自身固有的悟性,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课堂中,教师是一个杰出的引领者和带动者,而如何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认识冲动、令学生置于生动的情境中是激情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扎实基本功的表现.
  那么激情是什么?激情是往往一种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它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激情是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热爱,没有这种热忱的心、仅仅学识渊博是不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激情.所以“激情”是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内涵之一,是教师手中的宝盒。教师拥有激情,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春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满激情地教学应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无庸置疑,激情是有温度和热力的,但她热烈的力量来自心灵的深处,而促使她迸发和引领她前进的则是理性的判断。如何引领出学生内在的认知的冲动,求知的欲望,从而使之迸发出来的一种激情.这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堂没有激情涌流的语文课,注定是苍白乏力的,是无力在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语文课往往是靠激情获得力量的。
  “激情”语文,富有激情感染力。而成为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并非主张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那种慷慨激昂的振臂一呼,也不一定是那种热泪涔涔的哀婉抒情。因为学生语文学习所依凭的文本各有其风格和特点,它恰恰不在表现形式,更不在喧闹的表演和煽情的对话。‘激情’语文是带着师生思想的沉淀和情感的升华,像喷薄而出的岩浆,又像汩汩淌出的清泉,是师生内心生长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学生对语文如醉如痴。
  我的“激情语文”,是建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温度”、“广度”与“深度”基础上的。所谓的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温度”指的的是教师课堂营造的热烈氛围,课堂保持一种高昂的气氛。而“广度”是指教师挖掘出来的文本知识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如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创作动机,比如《荷塘月色》特有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作者当时创作的特定心境。这是教学内容纵横面的广度;还有“深度”就是师生共同对文本深度的内涵的品味咀嚼。我所依托的教育理论,是前人所探索的“主体实践性阅读”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试图依照“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和走进心灵”的层进式过程,建构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学生与文化等方面的对话关系。而所谓的对话关系即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对话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文本对话,而应是内在心灵的互动共振,是学生与老师的灵魂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文本的精神对话,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涌动,从而达到心灵的共振。学生不是被动的文本认知,而是自己主动的情感体悟。而这些对话的目的,最终却是为了使文本中的内容、思想与情感,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成为滋养学生生命的养料。
  “走进文本”,是“激情语文”课堂框架的基础性环节。“走进文本”需要的是对文本的“细读”。惟有细读,文字表面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领悟,文字背后的隐语意义和深层情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一点点被捕捉被发掘出来。并在思维的逐步深入中得以显扬,以此构成“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堂”的基础。唯有如此,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自然、被人类活动、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所“激活”,故而课堂才能因为“情动”而摆脱死气沉沉的状况,理想课堂所需要的“温度”才会出现。在文本中解读出不同的激情形象才会显露。比如《永远执著的美丽》一文中,袁隆平是执著的形象还是美丽的形象只有通过对文本中他的人生经历和美丽梦想的透析才能一点点的激情显露。
  “走进作者”,是建构课堂“激情”的一个最佳切入点。“走进作者”,才能借助于对作者的认知,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和自己的特殊体验相结合下的所思所想而产生相关的写作动机,把握住作者人生阅历中蕴藏的情感因素,才能由“知人”而“动情”,才能将“语文的激情”转换成学习的激情,并进而营造出“激情语文”课堂所需要的良好氛围。教师饱含感情的叙述作者显然对学生是一种兴趣激情的调动。比如《小石潭记》一文中,对于如何把握作者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时,就需要了解作者柳宗元所处的时代环境,他参与变法,却遭致贬谪,自然心中苦闷不堪,即使面对风景怡人的小石潭也发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样无奈的感慨。
  “走进生活”、“走进文化”,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扩展延伸以及相关类似文章的比较阅读,使文本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使“语文的激情”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这个环节,需要建立的是生活感悟与文本内容的契合,是由个别的、感性的现象而到普遍的、理性的认知的转移。也就是教师教学内容的讲述是建立在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和文化感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活学生已有的生活、文化的认知基础而引发学生其精神的强烈的认同感来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这种契合从而搭起学生个体语文阅读感受由内外化成语言,整体显露形成整个语文课堂的激情迸发的桥梁,在这种桥梁的转移中,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作者情感间,因为生活的触动而共通交融。激情,开始在课堂中洋溢。!比如文化的共同和差异性都可以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共鸣.-在《项链》中,玛蒂尔德为何愿意用二十年的时间来偿还项链的债务,就是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向往上流社会这样特有的文化心理。
  “走进心灵”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激情语文”所追求的,是灵魂深处的情感的自然喷发,是岁月恩赐于年轻生命的独到感受。语文借助情感的力量而打开学生的年轻的心,又在年轻的心灵中,播撒下生命与情感的种子。这种种子,在未来的漫长人生路程中,在任何需要的时刻,都可以发芽成长,并最终成为荫庇生命的参天大树。
  激情语文课堂五“走进”,就是试图建立起一种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主动获得”。这种建构,立足于整体感知语
  文文本,立足于教师以语文文本为基础对人生对生命的关注而展开。它所锁定的教学目标,不是仅仅对语文零碎知识的掌握,而是建立在语文的激情的基础上的生活的激情与生命的激情。
  所以,激情语文课堂的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心灵深处潜伏的情感波澜的过程。学生心灵深处潜伏的情感波澜是学生自身内在的认知悟性强弱感,也是学生独特的个体性精神感受,这些情感波澜通过触动激发内化成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激情语文”不但要实现学习活动中的高度的情感愉悦,更要实现由深度思考或刹那顿悟所引发的思维快乐。
  所以,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活跃充实,别开生面的。一个能够在语文课堂上随着学习内容的差异而情绪跌宕起伏的学生,他们或喜或悲、或嗔或怨、或扼腕长叹、或拍案而起,但都是为文本所动的学生,也一定是触及语文神髓的学生。教师的激情容易形成,因为教师的知识积累与人生阅历积淀,为其“走进”语文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而学生激情的获得,则比教师要困难得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激情,需要一种“点燃”。这种“点燃”,或是来自文本的研读,或是来自教师的引领,或是生活经验的激发。
  总之,语文教学是需要激情的,不管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特的、激情地解读,还是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只有当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在施行课程改革中身体力行的真实感受。让我们在探索激情实践激情的过程中来不断的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赖配根.
  [2] 《探寻失落的语文激情》.
其他文献
摘要:从理论角度对链表进行全面地分析研究,给出不同类型链表的特点及使用时机,并以代码的形式对链表的应用进行诠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因此,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有在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科学课如何引导学生“用数据来说话”,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
不妨先看这样一个现象,将一支长为铅笔向下竖直放置在非常光滑玻璃面上释放,由于玻璃面没有摩擦,所以笔尖很快会向铅笔倾倒的“反方向”滑动,由于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铅笔的质心在水平方向运动状态不变,只会沿着原来的竖直线运动(如图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
摘要:本文介绍使用ASP.NET技术对网上多媒体教室填报系统的需求和设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对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ASP.NET 多媒体教室填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422(2009)04-0101-02
片段展示:  1 猜图形大小,认识本质特征  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完长、正方体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一幅部分被覆盖立体图形:  图形一:  教师:猜猜看,这个长方体有多大?  学生:思考、猜测。  得出结论:这个长方体不能够猜出它的大小。因为看不到它的高度。  2 去非本质特征,抓本质属性  图形二:  观察,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应选几条棱?为什么?  这几条棱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需要几个十字架?为什
摘要:对在Windows下可提供安金可靠共享服务的Serv-U作了介绍。对从链接、权限、目录和IP四个安全方面的设置作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FTP 共享 权限 目录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422(2009)01—0034—02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公开课上、展示课上、优质课上,只要有课堂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确实,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然而,细看许多课堂,不管是一年级的课堂还是六年级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要求几乎都一样,这合乎教育规律吗?低年段学生能力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强、活泼好动,要求他们
“科普微童话”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活动主题涉及保护生态环境、动物奥秘、植物奥秘、创意科普生活、奇妙自然现象等。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有效提升了活动品质,更好地为参与者提供开放、快捷、科学、友好、共享的移动互联网活动平台。微科学实验、微童话创作指导讲座、作品网上征集、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网络传播、科普互动剧表演、科普微童话小作者簽书会6大活动板块,有效融合绘画、手工制作、舞台表演等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经常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 发现 鼓励 培养 多角度解题    一、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以人的创造为基础的。创新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例如在一次布置
三维技术作为计算机的一项重要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三维建筑效果设计与展示方面。模仿真实世界中的三维距离感。随着Internet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WEB技术早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可以通过Web3D技术把三维模型在WEB站点上进行互动展示。Web3D技术在网页上的应用称为三维网页,从技术层面来解释,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基于Web3D技术的网页形式。本文就如何利用SketchUp设计的三维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