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文化的语文 培养有教养的儿童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_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成果档案
  成果名称:教有文化的语文,培养有教养的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主持人:祝禧
  研究起止时间:2004年2月至今
  二、成果简介
  “文化语文教育”是针对语文教育中文化缺失现象提出的一项教育改革。自2004年起,通过十年的探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语文究竟是什么,即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缺失”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即建设以国家课程为中心,校本化课程为辅助的富含文化含量的语文课程群;我们究竟怎样教语文,即文化情境下的语文教学文化方式问题。形成了“文化语文教育”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依据母语文化特质,采用文化情境下的活动教学方式,通过构建文化语文课程群,让儿童在文化的积淀和创造中,在语文老师文化素养的濡染和熏陶下,培养起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教养的人。
  “文化语文教育”力图实现三大回归。一是回归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土壤里寻找教育的钥匙,让传统文化经典在当下儿童的语文学习中复活。二是回归生活,生活是文化的源头。关注儿童的学习生态,以汉民族母语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和儿童文化为语境,用文化的方式传承文化。第三,回归语文和儿童的关系,使语言文字成为儿童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中有民族的文化信念和信仰,使儿童成为有民族文化根基的人。
  几年来,“文化语文教育”创造了生动的语文学习生态,培养了学生的底气、灵气、锐气、帅气和大气,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文化语文教育”涉及的领域广、形式多样、教学风格鲜明,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生态,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文化语文教育”建构审美的教育生活,给学校的环境氛围、阅读文化标识满天星、书香校园和教室的建设、学校廊道文化的布置等带来文化的气息,逐渐形成积淀厚重、风貌独特、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校园风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历程回眸
  1994年的语文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教学内容封闭,教学方式单一,机械训练、单向传授式的教学,使得学习无情趣无生气无活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1994至2004年十年间,做过两项实验。一是语文活动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让儿童眼耳手口脑都动起来,兴趣识字、广泛阅读、自主作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通过开放语文课堂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与心灵空间,把知识、信息、经验进行整合、沟通、联系,逐渐解决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问题。两项研究让我在传承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组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技艺,尤其是用“文化”的方式教语文上积累了经验。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活动”解决了儿童语文学习的方式问题,“开放”“综合”解决了儿童语文学习的内容问题,但儿童的语文学习,除了基本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知识经验和观察想象探究思维等心理能力外,应该还有一种能让儿童终身有益的东西,它能让儿童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地带,能睿智地看待世界,表现世界。
  跟随李吉林先生研习情境教学,让我感觉到“文化”的魅力。李老师情境教学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深深扎根在母语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李老师从《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中国经典文论、进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情境”“意境”的精华,使得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具有深厚广远的本土文化内涵。李吉林老师借鉴意境论、境界说创建的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可以说是以境界(情境、意境)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一种创造性继承和转换。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该是个体生活的精神之“根”。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是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最初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非常关注学生的“文化品质”。比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等。所有这些,使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语文的特质和灵魂。
  反观近60年来一次次的教学改革,变更了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制度、科学知识和教育观念,尽管这里面不是没有文化的成分,但似乎仍然缺少一种深厚的底蕴和大智慧,感觉还是有些“文化缺失”。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04年我正式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的命题,并于2005年开始进行“文化语文”的教学试验。在“文化”的视野里,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进行语文教育的改革实践和探索。
  (一)语文教育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与梳理
  我深知,文化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涉足的地带,触及它需要足够的勇气、胆量和底蕴。自从提出“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后,我从大量的听课中发现,教师对中国母语文化特性的关注度低。比如教汉字只是教笔画顺序,不会和汉字独特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忽略了母语重情境、重虚实、重神韵、重意象等本体特征,少了母语教育本该有的情致。其次,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理应成为儿童和国民诗意栖居的家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成人文学,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量和质都有待提高。第三,老师们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承,过分地讲究经验的逻辑组织,热衷于文化表层的符号、技艺和形式的精致与完善,远离或者弱化语文教育内在的文化精神、文化内涵。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有知识但没情感,有技艺却没灵魂。第四,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曲解窄化了语文的教育功能,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也导致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停滞不前,儿童语文学习的学养不足。
  为了教“有文化”的语文,我努力翻检文献,掌握母语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质。中国古代的“文”实际上是“文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统一,其核心正是情境交融的文化精神。比如,汉字的“立象尽意”;词语的“情境建构”;汉语音节的轻重音、儿化音、双声叠韵、长短对偶;汉语结构的以神摄形,富于韵律,气韵生动;汉语表达的极其灵活和高度自由,语意语用高于语法;文学性语言“言近旨远”“言简意深”“意象具足”“气韵生动”的文化张力;实用性语言的清晰明白,平实流畅,凝练有序等。这些文化要素成为语文教学中“有文化”的价值取向。   文化的最初本义中有“耕种”的含义。小学教学需要永怀古典情结,坚守教育信念,需要持之以恒的田野精神和精耕细作的功夫,在大量课堂实践中,逐步梳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文化要素,让母语独特的文化气质浸润语文课堂。
  文化语文教育研究的开始几年,我立足语文活动教学经验,不断探索“语文究竟是什么”,梳理母语文化的缺失问题,建构文化课堂的模型,利用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夯实语言文字的文化根基,并关注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对现行语文课程的革新意义。
  (二)开发富含文化含量的语文课程群
  儿童学习语言文字,并达到“自然地道”的水准,必须对相关语言及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并被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这需要积淀和濡染积淀中华民族的语言、精神和品格,涵养民族文化的学养和人格。学生仅学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去支撑。新课程的三级管理制度,预设了课程的多种样态,也给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平台。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发基于国家课程的富含文化含量的课程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文学意象阅读课程。近几年来,我捕捉了一个个文化的眼睛——意象,建设起意象文化阅读课程。这是课程群中为儿童推开的一扇窗儿。产生意象文化阅读课程建设的灵感源于一次聚会。和导师李庆明及几位志同道合者海阔天空地聊教学,聊到了窗,聊到了窗的美的现象,并深发开去,聊到亭台楼阁乃至庙宇的独特风格和建筑背后蕴藏着的诗书画的无尽意趣。从那天起,我开始注意窗文化的意趣,且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视觉和心灵上的一次次“美的历程”,在意象世界尽情畅游,开发了第一堂意象阅读课。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把“窗”字写活了。诗圣在不经意间把作为建筑物一部分的窗的作用表现得如此生动,令人折服。像这样窗入诗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此丰富的文学资源,把我带到了突破教材局限,酝酿主题性意象文化阅读课的创造境地,找到了带领儿童欣赏这幅画的崭新途径。
  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在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中,寻找窗儿美的现象。我读到了《神奇的窗子》《快把窗子打开》《外婆家的窗户》《天窗》等许多诗文和古诗句。我汇编成第一本“意象主题阅读手册”。把园林建筑风景,漏窗、花窗画面以及古琴雅韵集中在“推开窗儿”的音像集中,便于教学之用。我读完了每一首诗歌、每一篇美文,看完了每一幅窗花,每一个故事后,觉得一个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有多么地重要。课堂教学教什么呢?我决定从学生生活入手,进入到文学世界,由浅入深,精读与泛读结合,听读和赏读交融,针对不同文本呈现的难易程度逐渐推进阅读进程。相信孩子们以后看到窗,读到窗,会用一种文化的眼睛去看窗。这种“看”能让儿童的眼睛一点一点地醒来、洞见、发现、觉察,那么纯洁地保持在认识与存在之间。一堂推开窗儿,推开了建设校本化语文课程的一扇窗。接着,“牧童短笛”“蝴蝶翩翩”“神奇的葫芦”“大雁南飞”,一堂堂意象文化阅读课应运而生了。
  文学意象融注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气节和气概。我找到了让中国传统经典在当代儿童生活中复活的路径。我开始选择具有中华文化母题色彩的三类“意象”,建设文学意象阅读课程。如“梅兰竹菊”“蝴蝶翩翩”等自然物象、“推开窗儿”“亭台楼阁”等人造物象,“牧童短笛”“父亲母亲”等人物形象。重要载体是意象阅读校本教材和文学意象网。教材和文学意象网均分低中高三个学段。每一个学段有16个主题,每一个主题下有适合不同年龄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意象网借助网络图像与音响功能,除了文学作品,还有同主题艺术作品。通过每学期8堂洋溢审美情趣的文学意象阅读课,师生一起在自然世界、生活世界、文学世界里,从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形象出发,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注视并倾听,在意和象的虚实间阅读丰富的人文内涵,揣摩心灵之音,感悟中国人特有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审美方式,让洋溢中华民族情感、气节、气概的文化因子融入儿童的血脉里,涵养民族的精神气质。儿童充满了兴趣。
  2.儿童文学阅读课程。语文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儿童学语文,就是学习一种生活方式。母语承载记录的不单纯是本民族的文化,而是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包括知识、信仰、思想、文学、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和传统。充分开发和利用儿童语言、儿童文学(包括大量口承形态的儿童文学)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包括成人文学,外国文学等,提高多元文化认同和国际理解意识,让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域外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母语文化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昂扬的意义,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从小懂得追求文明的生活,成人后,能用小学时养成的阅读习惯,一辈子爱读书,让心灵获得充实与愉悦,成为有教养的人。
  我希望能给儿童一个文学阅读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48本儿童文学精读范本和248本儿童泛读阶梯阅读书目。精读范本的操作载体是《儿童文学阅读手册》,从作者、作品、角色、情节等诸多方面设计留白,为儿童的自主阅读导航,富含语言、人文和审美价值。248本泛读书目,涵盖文学、科学、历史、哲学启蒙领域,操作载体是《阅读评价手册》,学生每读完20本书,做自我记录,记载自己阅读的足迹并获得星级奖励。沿着手册中搭建的书目阶梯拾级而上去攀登。像《母鸡萝丝去散步》《我是独特的我是最棒的》《大卫不可以》《失落的一角》等绘本教学,就是通过讲述与聆听的方式让儿童过一种文学生活。每学期有8节校本阅读课。
  3.语文生活课程。儿童的语文学习与实践不能局限于书本。在中国思想家、哲学家看来,语言是人的本性的活的见证,它与人生活的具体文化情境、情态和情致须臾不可分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和内核。语文教育应当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宽广开放的境域,把儿童放牧在生活世界的“灌木林”里。
  我在设计儿童校园生活的时候,通常会把儿童的语文学习当作生活课程去设计。尤其是从母语教学涉及的汉语言、自然、人文、历史、社会,特别是生活世界中提炼主题,组织主题活动。如“永远住在童话里”“飞向月亮”“友情如歌”等。随着校园主题活动的越来越多,我把每一个主题进行资源统整,从国家课程课堂教学出发,形成文化课堂——文化阅读——文化活动——文化创作的文化课程系列。在主题引领下,有课外的阅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如故事讲述与聆听、校园生活辩论、校园文学创作、校园书本剧表演、校园阅读文化节等,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对话沟通、相互补充、相互迁移。主题活动有一个月的长线活动或者一两天的短线活动两种样态。当然,这里的生活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也可以是想象的、模拟的(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生活也是“真实”的)。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信息社会的对话和沟通中,丰富感知,激发情思,活跃语词,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用充满生命意蕴的语言“状桃花之鲜”“尽杨柳之貌”“逐黄莺之声”“学草虫之韵”。让儿童自由自在,自觉自然,认知与实践,情感与智力都得到发展。这种综合建构的境界,让校园生活处处洋溢文化的味道。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学校创新文化建设对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术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职业学校非常重视创新文化的实践活动或创新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师生创新活力,有力推进了创新文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新文化;制度;路径;建设;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104-02
摘要:职业学校应将技能大赛与日常的技能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做到赛教融合,进而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秉承赛教融合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学校;赛教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69-03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扬州高职校”)秉
摘要:教育的全球化为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班主任应该努力开拓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学会团队合作学习,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改变行走方式;学会处理各种伙伴关系,提高促进儿童成长的专业领导力;发挥网络的独特作用,改进班级管理的方式;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提升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推动学校的特色建设,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南京市宁海中学在课程基地的建设中,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创新课程设置,改善办学条件,改革评价机制,努力构建挖潜学生美术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样化办学;特色发展;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
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说:“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1]人有两种成长,一种是躯体的成长,一种是精神的成长。躯体的成长靠的是食物,精神的成长靠的是阅读。一个人的人生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的质量。要使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饱满、奋进、愉悦的状态,除了一小部分需要食物的保证,绝大部分是由阅读来提供“能量”的。
经常批阅学生的作文,每每看到学生作文中少年老成的表达,天马行空的虚构,抑或是狗尾续貂式的哲理性结尾,心里总是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为了追求高分,将最应该表现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应该是自由表达的习作教学,变成了规范的程式,设定一个个框架结构让学生去套。联合国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真正的好园丁,不会天天提着花木剪刀为花木修建枝叶,应该让花草有一个自由发展成型的空间。”同样,
摘要:教师教育、教师发展亟待从“技术关怀”走向“生命关怀”。“在职场和非职场生活双向建构中成就教师的研究”,主要通过“教师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对比研究”、“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以及“教师职场和非职场生活正向互促的行动研究”,来转变教师职业心态,培育教师积极思维、快乐生活的心智模式;引领教师改变“行走方式”,在学、思、研及创造性劳动中发现价值与意义;鼓励教师创造适合自己的非职场生活,经
坚定  2009年年底,江苏省第五届教育家论坛决定由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和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承办。记得在一个温暖而晴朗的冬日,我和我的同事杨孝如先生作为主办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代表,与琅小戚韵东校长及她的团队坐下来商谈论坛具体事宜。根据以往的经验,论坛的主题最难确定,有的甚至要反反复复几个来回,所以一上来我就提议先讨论论坛主题。  没想到,我的提议才抛出,戚韵东校长即非常坚定地说要以“快乐做主
摘要:作为我国情景语境作文教学经典范例,洪宗礼先生的《你看他(她)像谁》,与发达国家交际语境作文教学研究进展同步。该课为我们提供了利用情景语境因素激活写作欲望,根据情景语境作文需要教学写作知识,依据课堂情景进行情景评价等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  关键词:洪宗礼 《你看他(她)像谁》 情景语境作文教学 经典范例  1988年,洪宗礼先生的作文教学《你看他(她)像谁》[1]横空出世。对于该课的研究,韩雪
摘要:校本研修过程中,由于缺乏信任、惧怕冲突、逃避责任等原因,团队协作常常会出现教师关注自己多于关注团队、缺少真正的讨论、缺乏研究的意识与追求等问题。利用MBTI关于人格特质的科学分析,帮助团队成员建立团队信任,建立责任意识,形成积极争论意识,能更好地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关键词:MBTI;校本研修;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