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下的学校德育创新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通过创新来提升其针对性、实效性。为此,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实验小学始终秉持“文化是学校的育人之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高品位的文化校园。学校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断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传承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用优秀文化滋养人、塑造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厚重的生命底色。
  创建书香校园:以培养阅读习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导航
  近年来,学校以创建书香校园引领师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教育活动,力求每一个角落都能以其优雅的格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师生获得人文的熏陶,努力将校园打造成为适合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开展午间阅读。将下午入校三十分钟开辟为读书时间;设置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一年级为《三字经》,二年级为《对韵歌》,三年级为《弟子规》,四年级为《增广贤文》,五年级为《诗词歌赋》,六年级为《经典美文》。结合学校语文组省级课题《丰富积累,发展言语智能》的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传统的背诵化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借鉴古人的涵咏,深化语言积累,体会母语之美,教会学生自主积累的方法。
  设立校园读书节。以开展“经典诵读赛”“好书推荐会”“书的跳蚤市场”“千人一读”“读书征文”“课本剧展演”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习品质的形成。
  成立卓吾文学社。“卓吾”之名取自于我国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的号“卓吾”。 文学社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形成了师生崇尚文化、乐于读书的风气,丰厚了师生的文化底蕴。如周一教师例会上,由文学社老师主持的《卓吾陶陶乐》是学校沙龙式会议最具特色的节目,老师们在涵咏、欣赏、诵读、交流中分享人生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凝聚教育理想。卓吾学生社团则通过组织开展“品读文学经典”“文学创作”“送读活动”“考察名人故居”等系列读书实践活动,蕴育学生的文学理想,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创办校报。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创办了四份校报——《鲤城实验小学报》《美术教育》《晨曦》《卓吾》。四份校报分别从课程改革、艺术教育、少先队工作以及文学素养的培养等四个角度,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成为创新学校读书活动的重要载体。
  开展读书评比活动。开展以争创“礼仪之星、学习之星、环保之星、生命之星、荣誉之星”为内容的“五星班级”评比活动,将读书教育活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读书结果付诸实践,以读书导思、导行,促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开发校本课程:以课程文化渗透世界观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中,学校自觉走自主创新之路,汲取乡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接轨国际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先后开发了《南拳》《泉南文化》《空中英语》三门校本课程,使课程结构得以优化,实现本土、民族和国际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学校德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1.《南拳》——根植本土,弘扬民族精神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而南少林武术的发展历史又是一部民族发奋图强、抵御外侮、献身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它孕育了一代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施琅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仪式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以仪式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当前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校仪式的文化涵,显得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学校仪式的教育价值,优化设计学校仪式,使一式成为校园生活的魔力时刻,成为孩子成长姿态的美丽展示,成为推动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力量。  关键词:仪式;学校仪式;学校文化;教育价值  中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提倡中小学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并将其用于实际教学中。其中在新课标的改革中,将小组合作化学习的高效教学模式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小范围应用试点,通过应用试点以及教师的反映来看,小组合作化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更好地提升初
中国青年报: 60.7%网友认同中国父教缺失    3月27日,《中国青年报》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专访《“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为此,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跟进了一项调查。  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教缺失?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40.1
摘 要:师德建构关注师德内涵,诠释师德风尚,把握师德核心价值。让师德建构回归职业本真,一要唤醒职业自我意识,把握师德之本,即重塑职业自尊并保持自我悦纳;二要坚守职业信念追求,凝聚师德之魂,即兼有“上德若谷”的职业内在气质和“上善若水”的职业形象魅力;三要成就职业幸福感,绽放师德之美,即享受“在其中”的感觉并获得自我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与发展性,为师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师德教育走上
多元评价法:  聚焦孩子与众不同的精彩  多元评价法,指通过对孩子综合素养的各个维度进行评价,以激励自信、克服缺点的教育方法。孩子的素养是多维度的,单维的评价不全面,也不客观;以单维的标准对孩子定性或者区分,这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弱点,实施多元评价,更能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故事分享:“100个好”评价  从孩子两岁开始,我尝试以“100个好”来评价他们。评价的内容包括孩子素养
開篇:校本教研场景之——“平民式”辩课  周二傍晚,潘小多媒体教室又开始了一场辩论会,这里没有专家,也没有权威,有的只是一群对品德学科有着一颗执著之心的普通教师。今天的辩课围绕着吴小平老师执教的《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展开。  《天有不测风云》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1课。“天有不测风云”让同学们了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感受几次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带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能让教学走向“对话”,走向思维的纵深,走进学生的心灵。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追问或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在思辨需要,或无视学生的真切体验。笔者认为,这样的追问没有把握好度,是失衡的。  那么,追
美国的学生指导最早源于职业指导,最初主要涉及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现已扩展到学生生活、学业等多方面。美国的学生指导内容广泛,强调服务。具体内容包括五大类:(1)学习指导:如协助学生拟订课业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建议、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环境等;(2)就业指导及跟踪性服务:包括让学生了解有关职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定与跟踪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职业适应程度判定等;(3)信息服务:搜集大量的有关
案例描述  刘某,女,17岁,高二学生,住校。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友爱助人,深受同学和老师喜爱。母亲为农村小学老师,父亲是村干部,家里排行老二,哥哥现是一重点大学的大四学生,自小父母对其兄妹较宠爱,要求也严格。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病史。  刘某上学以来学习一直很好,因为身体不适导致中考失利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只能进入一所普通高中。在这所学校里,一部分同学是学习较差的,一部分是像她这样的
一群学生去拜访曾经的老师,这位老师头发已经花白。学生们历数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以及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故事。然而,这位老师只是微笑倾听。显然,在她的记忆里,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岁月已经冲淡了她的记忆,这群学生,的确没有给她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虽然如此,学生对老师没有任何的怪罪,因为对于老师,他们的态度是:老师不记得我们,我们却永远忘不了老师。  读到这个故事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动,感动于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