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德建构回归职业本真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81868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德建构关注师德内涵,诠释师德风尚,把握师德核心价值。让师德建构回归职业本真,一要唤醒职业自我意识,把握师德之本,即重塑职业自尊并保持自我悦纳;二要坚守职业信念追求,凝聚师德之魂,即兼有“上德若谷”的职业内在气质和“上善若水”的职业形象魅力;三要成就职业幸福感,绽放师德之美,即享受“在其中”的感觉并获得自我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与发展性,为师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师德教育走上幸福的回家之路。
  关键词:职业自我意识;职业信念追求;职业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8-0014-03
  
  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正不断冲击与考验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我们时刻关注师德内涵的渐进丰富,努力诠释师德精神风尚,着力凸现师德核心价值观,以体现时代特征的职业道德来定位教师职业的规范与要求,让教师在职业生活中享受职业创造的乐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与自我。师德建构并不是指建构规范、准则本身,而是引导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渐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内需准则。回归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为教师职业道德注入新的活力已经刻不容缓。
  
  一、职业自我意识——师德之本
  
  唤醒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是师德建构的根本。只有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把握教师职业的本质,才能对教师职业保持敬畏之情和向往之心,如此,“德”就体现其中,即教师职业意识道德化。要始终坚守职业自我,即有足够的道德勇气和经得起考验的人格力量,要始终与学生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任何时候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并勇敢地维护正义;要一生淡泊名利、耿介自守、严谨笃学、乐于奉献。教师必须具有清醒的职业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帮助自己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感和目的感,把握师德之本。
  1. 重塑职业自尊
  当我们抱怨尊师现状的不尽人意时,我们更应该确立教师职业的自尊。自尊在教师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同植物成长中的阳光与水分。没有自尊就没有道德的纯洁和个性的丰富。如果教师能够展现一个健康、肯定的自我意识,就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自尊。教师职业的自尊蕴涵于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若把“人的培育”看作教育的终极目标,能给自己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同时自身的生命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获得更新和发展。发现并重塑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是师德内涵的主要体现,是新时期师德的迫切要求。
  2. 保持自我悦纳
  拥有美好的师德应该从悦纳自我开始。只有有了自我心灵的认同与接纳,才能保持持续的事业追求。自我悦纳能够使教师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认同自己的职业,促进职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师德,如果没有自我内心的认可,那就如同大厦没有坚实的根基,任何风雨都会使其轰然崩塌。进一步讲,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师德滑坡,人们在叩问师德时如果忽视了教师真实的内心需要,那么,任何师德规范面对紧闭的心门时都会显得空洞无力。因此,保持自我悦纳为师德教育提供了抓手,也体现了师德内涵具有的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二、职业信念追求——师德之魂
  
  我们都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爱就像奔腾的血液,滋养着师生的身心,而师爱的源泉与动力则来自于教师对职业信念的坚定追求。职业信念追求是师德之魂,它来自于教师内外兼修的职业素养与追求,它所衍生的教育行为除了师爱还应包含更多的精神要素,我们试图对师德风尚进行更为全面的诠释。因此,职业信念追求作为支撑师德建构的主体框架,应该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天地去审视,让它闪烁出丰富而独特的职业光辉。
  1.“上德若谷”——职业内在气质
  《道德经》曰:“上德若谷。”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爱、宽容一切,即所谓“有容乃大”。这正与教师职业的内在气质相吻。师德犹如空谷承载着丰厚的精神世界;犹如空谷拥有着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犹如空谷坚守着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犹如空谷寄寓着天空一样崇高美好的希望。“上德若谷”体现的是教师职业的内在气质,体现的是新时期师德该有的精神风尚。
  精神生活的富有者。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积累、丰富精神世界,唯有如此才能应对万变的教育事件,才能滋养不同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师的人格不能清贫,教师的精神不能疲乏,教师的教育爱不能吝啬,教师应该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师德若谷,容纳万物,用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哺育学生,感召学生,培养学生。教师的精神世界丰富而不枯竭,灵动而不呆板,深刻而不肤浅,才能为学生撑起一方广袤的天地。
  教育使命的守望者。教育的使命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为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摈弃眼前的利益,拒绝短期压缩式催长,真正着眼于终身教育,让学生都能在教师教育行为中受到最好的陶冶。师德若谷,坚守教育之使命,永葆教育之本真,捍卫教育之价值,坚定、执着而富有韧性,在教育这方土地上奉献自我,创造自我,收获自我。
  教育理想的追求者。教育理想是教育者生存的标杆。正如在没有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是一种痛苦,失去教育理想的教师是可悲的。失去了教育的理想很容易被社会所挤垮,又何谈师德呢?因此,教师应该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充满向往与追求,同时,志存高远,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生命奠基。师德若谷,厚德载物,永远不变的是心中怀揣着像天空一样广阔而明净的教育理想。
  2.“上善若水”——职业形象魅力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老子认为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因此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就应该像水一样。师德如水,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源源不断地流淌,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它无所不利,亲和万物,这样的德行,至仁至善,凝聚成了教师的精神之魂,体现为教师职业风尚的精神特征。
  彰显人格品位。教师必须在人格上高于一般才足以供人效法,赢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与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师德体现为追求高洁,拒绝庸俗。教师只有以自己如水般纯洁的灵魂,如水般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提升自身职业品位,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
  充满人文关爱。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的事业。教师要关注人性,就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向学生的心灵回归,形成学生难以忘怀的情感经历,从而彰显学生的向善之心。教师要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充满仁爱之心。教师的任务不是从外部塑造或改造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建构并为理想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因此师德应如水般顺势而行,合乎自然,充满醇厚的人文关怀意味。
  极具亲和热情。亲和的师生接触具有激励作用,它向师生交往敞开了大门,为师生和谐共处提供了保证。当教师充满热情地投入工作时,换回的必然是充满惊喜的教育成果。“精神的热情”在心灵上是一种能量。教师拥有了这种能量,才能不断地付出教育之爱,呵护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师德如水般不拒万物,以亲和热情赢得学生,唤起学生强烈的向师性,与学生融合共生。
  
  三、职业幸福感——师德之美
  
  成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建构师德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归宿与体现。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产生的最美好的心灵感受,是教师道德智慧最集中的表现。教师的幸福感体现为教师不仅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且对职业道德有深切的认同感,将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生命追求去恪守、护持,充分享受人生的幸福和欢乐,追求道德智慧的完满与自足。一旦获得职业幸福感,教师自身将作为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而成为一种可贵的教育资源。教师由内而外散发的教育魅力便是师德之美、教育之美的淋漓体现。
  1. 享受“在其中”的感觉
  所谓“在其中”,就是全身心投入、忘我地工作,自我与工作融为一体。师德决不是外加的,而是自发的,教师与学生同喜同悲,与教育同苦同乐,这是一种完全融入的生命状态。我们希望教师在教育生涯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收获三重快乐: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家长和社会的感谢使他看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品德灵魂的净化使他永葆未泯的童心。职业幸福就是让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要在教育中活出真我,挥洒个性,展现一个恪守教育规范而又质朴、真实、自由的人,体现师德之美。
  2. 获得自我专业的发展
  要让教师在学校获得职业幸福感,获得自主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谓“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应该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在造就培养学生的同时使自己获得专业发展。师德就是“推己及人”,只有使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师生互为促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教师从中获得职业幸福感,从而丰富了师德的内容,提升了师德的境界,师德的美感也就体现于此。
  教师的价值在于温暖学生的心灵,为了人类的崇信,教师像晨光一样透过迷雾,照亮了学生的奋进之路。为了未来的事业,教师在奋发,教师在自我实现,教师在人格中倾注心灵的悟性,造就一代又一代新人。让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让教师的职业道德成为教师发展内驱力的一部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性;让师德教育回归职业本真,让师德教育走上幸福的回家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世欣.师道观的解读与重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9.
  
  (作者单位: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江苏无锡214043)
   责任编辑李贤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英语教学差异日益凸显,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师生课堂互动频率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等方面。本文将通过对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城乡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探究缩小城乡学生英语学习差异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城乡差异;师生互动  【作者简介】李春红,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桃园中学。  目前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而其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怎样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一、美在朗读  课堂教学中,琅琅的读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主题接近,或内容相仿……语文学科蕴涵的知识性、思想性,与品德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有效利用语文学科资源能促进品德课程内涵的拓展与提升。为此,我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这两门学科的教材资源,对其进行筛选、整合与重组,灵活调控教学活动,
在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案例片段】  师:地图上虽然看着并不远,其实它们远隔5000多千米。我们来看几张照片,大家猜猜,这大约是什么季节拍的?(出示人们在海边游泳的照片)  生:夏天,因为他们在海边游泳。  (教师出示答案“冬天的海南”,学生一片惊叹。)  师:同样的季节,黑龙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对150名水族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水族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和强度情况,以及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水族;高中生;英语学习动  【作者简介】杨兴梅(1992-),女,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蔡玲(1979-),女,贵州瓮安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研究以问卷和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G省少数民族地区MJ中学289名高中生的听力水平与策略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發现:1.学生的听力水平一般;2.不同起点的学生,听力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3.学生听力自评结果与听力水平呈正相关;4.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及学生早期的基础。笔者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期建议,以期能帮助民族地区高中学英语的听力教学。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
“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这种感恩文化,让感恩教育成为未成年人的必修课。福建省浦城县城关中心小学经过摸索与实践,找到了有效的感恩教育途径,用“五感教育”让中小学道德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感恩,从吃苦教育开始    2007年5月4日,一位学生的母亲找到校长哭诉:“救救我儿子
摘要:学校仪式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以仪式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当前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校仪式的文化涵,显得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学校仪式的教育价值,优化设计学校仪式,使一式成为校园生活的魔力时刻,成为孩子成长姿态的美丽展示,成为推动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力量。  关键词:仪式;学校仪式;学校文化;教育价值  中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提倡中小学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并将其用于实际教学中。其中在新课标的改革中,将小组合作化学习的高效教学模式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小范围应用试点,通过应用试点以及教师的反映来看,小组合作化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更好地提升初
中国青年报: 60.7%网友认同中国父教缺失    3月27日,《中国青年报》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专访《“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为此,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跟进了一项调查。  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教缺失?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