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脑过度灌注损伤中不同部位的表达及机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鼠脑过度灌注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及引起脑过度灌注的可能机制。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麻醉后行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后,用5-0的丝线对双侧颈总动脉进行结扎。假手术组(sham组)只是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做结扎;2周后,在显微镜下拆除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线,产生再灌注。然后经鼠尾静脉给予50 μg/ml的苯肾上腺素1 ml,造成过度灌注,然后将sham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CAO组)、过度灌注即刻(HP组)、过度灌注后24 h(HP 24组)、过度灌注后48 h(HP 48组)不同组大鼠断头,取大鼠海马、皮质及颈总动脉半定量观察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颈总动脉内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

大鼠海马、皮质及颈总动脉内iNOS含量在过度灌注后24 h显著增加。海马内iNOS与β-肌动蛋白(β-actin)的比值在sham组、BCAO组、HP组、HP 24组及HP 48组分别为21.10±2.53、24.37±2.30、28.34±2.86、43.76±2.58、38.90±3.17,HP 24组与sham组、BCAO组、H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3,均P<0.05)。皮质内iNOS与β-actin的比值在上述5组分别为12.98±2.31、15.00±1.66、14.71±1.48、34.76±5.01、32.60±5.73,HP 24组与sham组、BCAO组、H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 均P<0.05)。颈总动脉内iNOS含量在上述5组分别为7.30±2.55、8.83±1.45、4.76±0.71、28.00±2.21、26.29±3.33,HP 24组与sham组、BCAO组、H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2,均P<0.05)。而各组织内的eNOS水平随时间推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脑过度灌注可诱导大鼠海马、皮质及颈总动脉内iNOS过量表达,并一直持续到过度灌注后48 h,其可催化一氧化氮大量释放,iNOS可能是导致大鼠脑过度灌注现象出现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股骨远端骨折中导航置入标准件库接骨板进行内固定的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Dicom格式图像资料,分别导入Mimics软件予以三维重建、骨折复位。从标准件库中选择接骨板虚拟内固定,设计带钉道的导航模块。3D打印骨骼、接骨板、导航模块,进行现实骨骼模型内固定手术,导航放置接骨板、螺钉,
目的观察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病理科诊断的伴有大量粒细胞浸润的宫颈癌53例,同时选用无大量粒细胞浸润的宫颈癌57例作对照,共110例。观察癌组织分化程度、细胞异型性及肿瘤坏死等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中G-CSF的表达情况。对G-CSF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
目的观察伴便秘的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便秘与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D专科门诊就诊的PD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判定便秘情况,进行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Ⅲ(UPDRSⅢ)评分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量表)评估。结果158例PD患者,伴便秘患者96例(60.8%),便秘发生于运动症状前的患者41例(42.7%)。伴
目的比较托下颌和斜方肌挤压试验用于判断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婴幼儿喉罩置入所需麻醉深度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至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行全麻手术的6个月~3岁患儿100例,经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病情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将患儿分为托下颌组(J组,n=50)和斜方肌挤压组(T组,n=50)。对患儿施行七氟烷麻醉诱导,并分别间断采用托下颌和斜方肌挤压试验对两组患儿的麻醉深度进行判定:若试验后出现躯体、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因大动脉炎行手术或腔内治疗的116例大动脉炎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92例,平均年龄(32±1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腔内治疗组。共行154例次外科及腔内干预治疗,其中手术治疗69例次、腔内治疗85例次;共处理211个病变部位,其中手术治疗114个、腔内治疗97个
目的对克罗恩病(C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C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及特点,探讨C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确诊的CD患者712例,采用蒙特利尔分型评估CD临床分型,以疾病活动度(CDAI)评分评估疾病活动度,同时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探讨C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GABABR活性变化对癫痫大鼠认知功能及Arc/Arg3.1的影响。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巴氯酚组、CGP组、单纯点燃组。避暗、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认知情况,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检测海马组织内GABABR(GB1、GB2)、Arc/Arg3.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避暗实验:4组大鼠穿梭次数为:6.8±0.6、1.2±0.2、5.4±0.5及3
期刊
目的探讨改良的Appleby手术治疗胰体尾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采用保留胃的改良Appleby手术治疗胰体尾肿瘤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8±8)岁。观察手术前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估,肝功能,血糖等诸项指标的变化。评估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生存期等。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相关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