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汇江海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材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选材指导”,简而言之,就是对学生写什么的指导。其重点是解决材料来源问题,作文的材料源头来自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朱熹也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作文的材料是“清甘的水”、“活水”,就必须紧密联系“生活”这一“源头”,选材指导才有现实意义。
  笔者在农村初中从事语文教学近30年,深深感到:学生作文难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棘手问题。学生作文难,难在何处?难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在无话可说。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仅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下工夫,似乎“写什么”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作文指导就成了纯粹的写法指导,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目前,现代社会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改革开放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作文的选材指导已具有现实意义,改革作文教学的选材指导也近在眉睫,势在必行,但是:
  
  一、当前农村初中教学的选材指导仍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选材指导历来是不受重视的。由于受“代圣人立言”等陈腐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多是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表述对经书的理解,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积累,作文教学自然也没有选材指导。传统的思想长期影响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不肯放手让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缺少有效的选材指导。归纳起来有三种倾向:1.“放羊式”的作文课,不作选材指导。只是一味让学生多写,“闭门选文”,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生机。2.只重视从阅读中取材,忽视生活的材料,认为“能读千赋,则能为文”(杨雄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语)。阅读,诚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缺乏对材料的感悟只能是鹦鹉学舌。更为甚者,为了应试,提高升学率,让学生把作文选奉为经典,背作文,记材料,只能使作文的选材与学生的生活背道而驰。3.选材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些选材指导课,老师提供素材,让学生在“老师的材料库”中选材,致使学生作文选材没有主动性,不能说真话、心里话,造成学生的作文无病呻吟,甚至千人一面,众口一腔。以上种种做法,使农村学生的作文选材“城市化”、“成人化”。要做到选材指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上好选材指导课,必须关注:
  
  二、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及作文选材特点
  
  与城市学生相比较而言,农村初中生活既有弱势也有优势,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其不足之处有:1.校园活动少。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校园活动一时难以展开。缺少必要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致使校园生活单调枯燥,限制了学生的选材空间。2.农村学生阅读课外书少,大多数学生只是以一本教材、几本作文选为阅读对象,很少涉及其他课外书。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因受到升学的压力,阅读课外书者更是微乎其微。缺少必要的课外阅读,使学生选材的视野受到限制,选材而变窄了。3.信息来源少。农村初中学生很少看报,更谈不上上网了。由于缺乏对时事的了解,思想认识不深刻,反映到选材上就没有敏锐性,难以捕捉最佳的选材时机。但是,农村学生生活也有其丰富性的一面,那就是能充分接触大自然:农家田地,野花趣草,涉小溪,爬青山,贴近自然,亲近家乡山水,充分享受自然的熏陶。每个农村学生都能参加劳动,有劳动的辛苦,有丰收的喜悦,他们有着质朴自然的品质,有着农家子弟特有的情怀。同时,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的变化,这一切都会激发学生的选材灵感。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这些生活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做好选材指导工作,必须善于进行选材指导,实施有效的指导方法。
  
  三、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选材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材料积累法: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作文选材的好素材,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里弄间的旁人轶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积累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茅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叶圣陶说过,“学生今天作某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而,农村初中生除了常规的积累方法外,还可以根据生活实际,作如下的积累:(1)农谚、俗语的积累。要常开设说农谚、俗语活动,增强学生搜集兴趣。(2)信息资源积累。开设读报课、听广播、说时事,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视野。(3)农村人和事的积累,让学生写“农村纪事”,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生活,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情和思考,也可以写叙评日记,积累自己的感情认识。
  (二)材料感悟法:这是一种通过对材料的认识,以确立中心,再精选提炼材料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可见,对生活的感悟能为作文提供丰富、充实的材料。感悟法是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为作文选材的一条重要方法。它包括:
  (1)感悟自然。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家田地,野花野草,山涧小溪,尽情享受。让田园之景陶其情,让农家生活冶其性。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有情,有性,文章自然成。
  (2)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当地的农村社会作为学生选材的大课堂。让他们了解农村的生存环境,感受家乡的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有个地方村里修路,一树挡在其中。许多老百姓把这棵树奉为“神树”、“菩萨树”,无人敢砍。有个学生有感于此,写了《这树为啥不能砍》一文。有个学生因父亲对抛秧认识不足,拒绝了村干部组织的抛秧种植。这个学生通过走访,查阅资料,写了《抛秧种植就是好》一文,还被登在村头的宣传栏上,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可见,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有事实,有感受,为他们写作文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
  (3)感悟人生。感悟人生就是认识别人,认识自己。人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作文材料的丰富矿藏。例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喜悦、激动等等感情油然而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郁其中,材料因情而生因情而灵,这是对人生感悟的结果。
  (三)材料浓缩法,也叫“大中取小”,就是从“大”社会中选取“小”材料,以缩影反映全貌。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范围的限制,不可能驭使重大题材,只有从身边的小事来反映自己的认识。如:写《家乡的变化》,学生可从一件事、一个人物上选材,结果学生有的通过写家乡井的变迁,家中一组照片的变化来写出了家乡的变化。还有一个学生写了《我村有了科技文化站》,折射出了农民对科技、精神食粮的追求。“宇宙之大,昆虫之微,都可随作者的意愿纳入自己的画幅。”可见,这种选材方法灵活自由,可以随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选材。
  “一花独放不是春”,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有时可以以点带面,利用“滚雪球式”的影响,使学生尝到选好材的甜头。让农村生活中的甘泉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创作出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图画。■
其他文献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都以《随笔集》而著称,他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蒙田和稍晚时候英国的培根。蒙田的《随笔集》思想内容丰富,下笔气平心和,不加雕饰,是一本貌似寻常而实质不同凡响的著作。培根集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他的《随笔集》无疑是受到蒙田的启发和影响,但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可谓是生活的教科书。长期以来,两位作家及其作品都有过很多争议,但时间证
期刊
摘 要: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以提高效率。如可把单一讲授分解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写作课等,从而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强化素质 教学板块    高中语文教学是九年制语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又面临着高考的检测,这无疑会对
期刊
一、学生平时作文情况简析    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能用陈词滥调应付一番。如写事,学生常常会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写人时,不是写抵住肝部忍痛为学生讲课的老师,就是写皱着眉头思索题目的同学;成年人的外貌一概是白发、皱纹;青少年则通常是苹果似的圆脸、忽闪闪的大眼睛。写议论文,论据总忘不掉居里夫人、雷锋叔叔。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和写法。  这种现象的形
期刊
对高考文言文板块的失利,我们往往容易归结为考前复习的不扎实。其实有时这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有些冤枉的,因为应试能力和方法的欠缺,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文言阅读的最后一题,它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学生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如何才能驱虎降魔、直捣黄龙?在这里,我们对它进行透视解析,希望得到破解的端倪。  最后一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言内容与观点能力的,其考查方式常常是在大体正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语文教师必须建立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我们知道,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倡导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
期刊
一、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几乎都是意蕴丰富、千古流传的精品,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文言语感,无法突破文字外壳进入思想内容深层。因此,培养文言语感对古诗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感的获得要靠学生长期的语文实践,在反复吟咏中领会文(诗)意。文言语感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词句大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停顿是培养语感的第一步;读出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不可估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注重美的教育,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
期刊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轨迹,汇集名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尔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中,前三位已经被各种版本的中学教科书以各种不同的节选形式收录,让广大师生尽情领略了欧洲文学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广大师生更深刻、细
期刊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将细节作为调度、控制的“机关”,以此操纵着整个教学进程。他曾经说过:“凡是讲到重要的、关键的地方,我总是组织一下教学,有时是提个醒儿,有时只是说一声‘同学们’,有时则什么也不说,只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学生。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其实都是一种艺术。”(《教海漫记》)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呢?于永正老师运用的是语言,它包括:有声
期刊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历来,文学史研究的“槛内人”和“槛外人”多将苏轼目为豪放词的代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将其词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