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之心扉 润之心田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989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不可估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注重美的教育,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可感性,它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对象和主体连接起来并且贯穿过程的始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如果将情感活动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单纯采用分段讲解的方式,把文学作品活生生地肢解,分割成段、句、词、字,把生动优美的意境和形象抽象成干巴巴的几条筋,这样必然会使文学作品的教学陷入一种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泥沼之中。
  古人云:“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泣鬼神。”可见,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与净化学生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应学习并遵循“移情”式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原汁原味地品尝文学作品这道精神大餐,才能走进文学作品的深处,获得审美的愉悦。
  那么,什么是“移情”?课堂上怎样贯彻渗透呢?
  一、移情就是教师将学生的感情引入诗文中去,使诗文中的形象也和自己具有同样的情感,让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情感交流融合、升华共鸣。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移情”的方法
  
  1.美读——渲染情感的场景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例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教师反复听教学录音带,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上课时朗读声音舒缓、浑厚、沉静、无奈,把朱自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想超脱的彷徨,把渗透在朦胧的月光及模糊的荷塘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朗读感染思绪,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有欣赏后的满足感,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 “物我统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2.美赏——步入优美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是需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描绘并艺术地再现出来。所以老师在钻研教材的,要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作者创作的情感,引导学生步入美境之中,尽情地投入,全身心去领会,达到文情融汇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例如《驿路梨花》,这是一篇富有浓郁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采用以景入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热情地讴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揭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本质。教学中,老师要以文中景物描写入手,创设意境,把学生导入意境中去,使学生受到感染。文章开关,作者以重彩浓墨描写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群山起伏,茫茫苍色的雄伟画卷。老师要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美景的精彩片断。其中一段写道:“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花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我们身上。”教师在这段文字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充分渲染梨花林诗一般的意境,从视觉、触觉、感觉多方面去引发学生美的感受。对于“这天夜里……歌唱”和“我们正在劳动……一定是梨花”这两段文字,要突出作者刻画人物的妙笔,使学生领会到“景美、人更美”的深刻含义。最后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景、人、情三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对此,老师应着意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刻寓意,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受到优美意境的陶冶。
  3.美想——引发感情的升华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驰骋的时候,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压抑地迸发出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抱”、“掐”、“摁”、“衔”、“扣”一系列动词去叩击自己的心扉,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这时,学生就会被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烈场面深深感动,热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的感情泛起涟漪的时候,教师可以推波助澜,深情地说:“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不愧为最可爱的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战士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在历史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不朽的篇章。”这样真挚的话语能够引起学生的翩翩联想。于是,董存瑞、黄继光、徐良……一个个英雄人物就会在学生眼前闪现,热爱、崇敬、自豪的感情波涛就会在学生心际澎湃。
  移情式教学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具体体现,是“披文以入情”,力图把情感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是从“润”字出发,在“潜”字上下工夫,诱导学生进入情感教育的最佳境界,获得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以达到“潜”之心扉,“润”之心田的教育目的。■
其他文献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沙”字。从先秦到宋朝,乃至到今天,都没有“沙洲”的含义。作者如果要强调处所,连同下句就应该写成“沙洲白鸥翔集,水中锦鳞游泳”。作者没这样写。也没写成“白鸥翔集”,与下旬“锦鳞游泳”词性相对,构成对偶句。可见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处理文道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泛指语文的表达形式,“道”泛指语文的思想内容。语文里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正好说明“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首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谓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但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实际的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重视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
期刊
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承载了多少“语”的深邃,多少“文”的飘逸!师生徜徉在语文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或欣喜或悲伤,或淡泊或癫狂,或收获多多或遗憾重重。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涛下,语文教师更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期望在语文课堂的大舞台上舞出一个又一个的绚烂和精彩。在不可改变的体制局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格中,语文教师更愿坚持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圆满而融通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一
期刊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都以《随笔集》而著称,他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蒙田和稍晚时候英国的培根。蒙田的《随笔集》思想内容丰富,下笔气平心和,不加雕饰,是一本貌似寻常而实质不同凡响的著作。培根集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他的《随笔集》无疑是受到蒙田的启发和影响,但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可谓是生活的教科书。长期以来,两位作家及其作品都有过很多争议,但时间证
期刊
摘 要: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以提高效率。如可把单一讲授分解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写作课等,从而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强化素质 教学板块    高中语文教学是九年制语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又面临着高考的检测,这无疑会对
期刊
一、学生平时作文情况简析    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能用陈词滥调应付一番。如写事,学生常常会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写人时,不是写抵住肝部忍痛为学生讲课的老师,就是写皱着眉头思索题目的同学;成年人的外貌一概是白发、皱纹;青少年则通常是苹果似的圆脸、忽闪闪的大眼睛。写议论文,论据总忘不掉居里夫人、雷锋叔叔。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和写法。  这种现象的形
期刊
对高考文言文板块的失利,我们往往容易归结为考前复习的不扎实。其实有时这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有些冤枉的,因为应试能力和方法的欠缺,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文言阅读的最后一题,它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学生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如何才能驱虎降魔、直捣黄龙?在这里,我们对它进行透视解析,希望得到破解的端倪。  最后一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言内容与观点能力的,其考查方式常常是在大体正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语文教师必须建立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我们知道,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倡导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
期刊
一、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几乎都是意蕴丰富、千古流传的精品,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文言语感,无法突破文字外壳进入思想内容深层。因此,培养文言语感对古诗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感的获得要靠学生长期的语文实践,在反复吟咏中领会文(诗)意。文言语感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词句大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停顿是培养语感的第一步;读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