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课堂教学的“调度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printh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将细节作为调度、控制的“机关”,以此操纵着整个教学进程。他曾经说过:“凡是讲到重要的、关键的地方,我总是组织一下教学,有时是提个醒儿,有时只是说一声‘同学们’,有时则什么也不说,只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学生。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其实都是一种艺术。”(《教海漫记》)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呢?于永正老师运用的是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
  运用有声语言是指老师运用语气的变更、语速的变化、语音的高低等调控教学。如教学《全神贯注》,引导学生朗读时,于教师提醒学生说:“‘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
  然后又是多次鼓励、提示学生注意——
  “千万别紧张!”(转慢)
  “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转轻)
  “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转缓)
  “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强调)
  “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升高)
  以上是于永正老师从朗读一段话这个细节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掌握朗读的方法,进而提高朗读的技巧与水平。这是运用有声语言调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实例。
  运用无声语言是指借助体态语向学生传递信息、调控教学。心理学家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如微笑、亲切的面容,或板着面孔,手掌朝下向侧面一伸,在课堂上都寄托着丰富的心里话,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于永正老师经常运用“走、站、停”三个动作表示让学生“停止读书”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于永正老师善于借助自己的体态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他笑对学生,不发脾气,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作提示。
  “一次上阅读课,朱涛向我暗示:他的同桌孙建军睡着了。我立即示意别惊醒他,让他睡。与其让他混混沌沌地听,不如让他睡足觉,养足精神,把下面的课上好。同时,我压低了讲课的声音。此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孙建军每次见到我便笑。这笑的意思大概只有我能读懂。”
  于永正老师先是向朱涛同学友好示意(无声语言),别惊醒他的同桌,然后压低声音(有声语言)调控教学。这一小小的细节处理得极富人情味:既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教师说:“用眼睛说话,用体态语说话,可少费许多口舌,会让人觉得老师沉稳,会使课堂干净。”但更多的是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有机配合,同时调控着课堂教学。如《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运用一个“拉”的动作细节,夸张地解释“扯”的意义,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于永正老师边趣说边动作,运用“归谬法”产生了教学风趣,让全班学生在捧腹大笑中理解了“扯”的正确词义,可谓用心良苦。再如:
  有一次,于永正老师布置学生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永正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永正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你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例中,于永正老师不仅在教学中引入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还非常细致,甚至不阻挡任何学生,并且在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不管他做得好还是不好)的背后轻轻地“推”一把,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得更快。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理念。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看看他的表情,品味他的体态语言,欣赏他的课堂教学艺术,就会发现他善于抓住细节组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校正、强化、调控、激励,他时而面带惊奇之色,时而眼含关爱之意,时而口出赞扬之声,可以说他的举手投足都有“戏”……■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谓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但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实际的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重视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
期刊
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承载了多少“语”的深邃,多少“文”的飘逸!师生徜徉在语文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或欣喜或悲伤,或淡泊或癫狂,或收获多多或遗憾重重。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涛下,语文教师更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期望在语文课堂的大舞台上舞出一个又一个的绚烂和精彩。在不可改变的体制局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格中,语文教师更愿坚持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圆满而融通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一
期刊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都以《随笔集》而著称,他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蒙田和稍晚时候英国的培根。蒙田的《随笔集》思想内容丰富,下笔气平心和,不加雕饰,是一本貌似寻常而实质不同凡响的著作。培根集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他的《随笔集》无疑是受到蒙田的启发和影响,但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可谓是生活的教科书。长期以来,两位作家及其作品都有过很多争议,但时间证
期刊
摘 要: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以提高效率。如可把单一讲授分解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写作课等,从而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强化素质 教学板块    高中语文教学是九年制语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又面临着高考的检测,这无疑会对
期刊
一、学生平时作文情况简析    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能用陈词滥调应付一番。如写事,学生常常会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写人时,不是写抵住肝部忍痛为学生讲课的老师,就是写皱着眉头思索题目的同学;成年人的外貌一概是白发、皱纹;青少年则通常是苹果似的圆脸、忽闪闪的大眼睛。写议论文,论据总忘不掉居里夫人、雷锋叔叔。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和写法。  这种现象的形
期刊
对高考文言文板块的失利,我们往往容易归结为考前复习的不扎实。其实有时这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有些冤枉的,因为应试能力和方法的欠缺,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文言阅读的最后一题,它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学生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如何才能驱虎降魔、直捣黄龙?在这里,我们对它进行透视解析,希望得到破解的端倪。  最后一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言内容与观点能力的,其考查方式常常是在大体正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语文教师必须建立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我们知道,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倡导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
期刊
一、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几乎都是意蕴丰富、千古流传的精品,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文言语感,无法突破文字外壳进入思想内容深层。因此,培养文言语感对古诗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感的获得要靠学生长期的语文实践,在反复吟咏中领会文(诗)意。文言语感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词句大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停顿是培养语感的第一步;读出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不可估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注重美的教育,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
期刊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轨迹,汇集名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尔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中,前三位已经被各种版本的中学教科书以各种不同的节选形式收录,让广大师生尽情领略了欧洲文学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广大师生更深刻、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