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出框框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平时作文情况简析
  
  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能用陈词滥调应付一番。如写事,学生常常会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写人时,不是写抵住肝部忍痛为学生讲课的老师,就是写皱着眉头思索题目的同学;成年人的外貌一概是白发、皱纹;青少年则通常是苹果似的圆脸、忽闪闪的大眼睛。写议论文,论据总忘不掉居里夫人、雷锋叔叔。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和写法。
  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是由于他们生活范围较小,对大千世界并不太了解;二是由于受无数作文选本的影响,很多框框束缚了他们的思想,遮住了他们的视野,抑制了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打破框框,我曾经在一堂作文课上用了大约20分钟就上课瞌睡问题讨论了“形似和神似”的区别。
  
  二、课堂教学过程
  
  作文课开始了,我对同学们说:“现在不写作文,大家口头描述一下上课打瞌睡的样子。”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就议论纷纷。
  有的说:“瞌睡,常有的事,没啥好描述的。”
  有的说:“不是和小猫打呼噜一个样吗?”
  有的认真思索后说:“像公鸡啄米呀。”
  根据以上三种意见,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这上课打瞌睡的确像公鸡啄米,头一点一点的挺难受。”
  我接着他们的话头说:“公鸡啄米难受吗?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句描述一下公鸡啄米时的神态,看它是难受还是兴奋。”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公鸡发现米就张开翅膀飞扑向前,雄赳赳地驱赶其他争食的公鸡;神情专注,精神抖擞;还发出召唤母鸡的咯咯的讨好声……
  通过讨论,同学们恍然大悟,用公鸡啄米来形容上课打瞌睡是极其不合适的。我就此指出,刚才同学说上课打瞌睡像公鸡啄米这仅仅是“形似”,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神似”的问题。
  瞌睡是常见的现象,有它的共性——上下眼皮往一块黏,想睁开也睁不开,的确难受。但由于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这一极为普通的现象却有着各自的特点。上课打瞌睡顾虑较多,怕老师发现,提心吊胆,能躲则躲在同学的背后,能藏则将书竖起来藏在书后;看电影打瞌睡就自由多了,怎么舒服就怎么睡,没有任何顾虑。同样是我们同学打瞌睡,一个在课堂上,一个在电影院,气氛不同就有不同的心态……
  最后我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应该得到如下三点共识:一是要写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写出特点,写出神韵;三是要有感而发,不要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只要读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和《阿Q正传》两篇文章的人,永远不会将闰土和阿Q混淆起来,虽则他们都是旧中国的农民。为什么呢?因为鲁迅对旧中国身受压迫和愚弄的农民太了解了,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他笔下的这两个农民形象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文学作品中这种例子太多了。生活中呢?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呀!食堂里有众多师傅为你们服务,但有些同学专爱到某一师傅面前去买饭菜,这是因为在你心目中他有不同于其他师傅的地方,将他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嘛!”
  “真的?”同学们脱口而出。
  “当然!不信现在大家就可以试一试,下面我们每个人都来描述一下任课老师,挑最熟悉的,写一个片段,可长可短,要求写出他们的神态、特点,表达出你们各自的感情。”
  同学们立刻奋笔疾书,25分钟后就愉快地交了卷。
  有位同学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不管你信不信,我们的外语老师从不过夏天,在我们穿背心、裤头还不停摇扇子的时候,外语老师总穿着长裤、长袖衬衫,有时还加一件两用衫。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老师,你热不热?”“不热。”他和蔼地说,“我呀,不怕热,就怕凉,一受凉就犯病,自己受罪事小,耽误你们的功课可不得了呀。”
  外语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同学板演后,他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一一订正,连标点也不放过。
  高度的近视,使他看书时总把书凑到笔尖下,可你别想在他面前弄虚作假。这不,他总是站在你面前让你背课文。你想偷看,没门。
  还有个同学写了数学老师:
  咱们数学老师是快节奏的人。你瞧,他走进教室,急忙忙地把书放在讲台上,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从左向右刷刷刷,立刻排出五个题目,接着又从右到左5、4、3、2、1标出题号,在转身的当儿就说:“XXX,看到这一题,你首先想到什么?”他一手指着题目,两眼紧盯着XXX,使本来就大大的眼睛显得更大了。同学没吱声。“怎么,没明白怎么回事?”老师收回那指着题目的手,三大步走到教室的中央,开始启发了……
  通过这次练习,我进一步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要把学生引出框框,引进生活,让他们热爱生活,自觉地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去发现新鲜的、有趣的材料,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这是写作教学的成功之路。
  
  三、课后反思
  
  要破除学生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新八股”框框,关键在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引进生活。我从“形似”和“神似”入手,练习课本中的名家范文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作文材料,有感而发写出“神韵”,这样,文章也就言之有物了。可见,引导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启发他们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并以真情实感去再现生活真实,乃是使学生走出作文困境,逐渐领悟作文真谛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学生盲目地重视形式。而忽视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学生为了使文章有文采。就盲目地堆砌华丽的词藻。大量引用名人名言。有的则开头采用排比句,中间写几个事例,结尾又是排比句。完全是无病呻吟的“八股文”。为了应付高考。而自身材料极度匮乏,有些学生就只能“拉古人说话”。从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
期刊
著名散文家秦牧说过:“好的题目,总是概括力很大,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的确,一篇优秀的文章,总离不开一个好的题目;同样,一个好的题目,也必定能为全篇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追溯“题目”一词的本义:题,额头也;目,眼睛也。可见,“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额头”与“眼睛”对于一个人之重要!而且,从近几年的趋势看。高考作文主要有三种题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除命题作文
期刊
最近电视上常播出这样一句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不少师生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这种类型的句子之所以被认定为病句,是因为在不少学生看来。其中包含着逻辑矛盾,即“不收礼”与“只收脑白金”自相矛盾,而句意在逻辑上矛盾的句子自然是病句。笔者认为“脑白金”广告语写得很好,并没有错误,说它是病句是因为对“舛互”这种修辞方法不了解。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
期刊
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为全国版高中、江苏版初中和全国各地的职业高中所选用,然而对文中“手自笔录”一句,各种版本都解释为“亲自用手抄写”。这里的“自”,解释为“亲自”,显然是望文生义,是错的。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自”,《说文解字》解释为:“鼻,象鼻形。”(说文解字·说文四上,74页)“自”,在古代一般作为连词使用,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由此引为表示原因的连词,如《易·需》中
期刊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沙”字。从先秦到宋朝,乃至到今天,都没有“沙洲”的含义。作者如果要强调处所,连同下句就应该写成“沙洲白鸥翔集,水中锦鳞游泳”。作者没这样写。也没写成“白鸥翔集”,与下旬“锦鳞游泳”词性相对,构成对偶句。可见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处理文道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泛指语文的表达形式,“道”泛指语文的思想内容。语文里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正好说明“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首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谓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但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实际的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重视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
期刊
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承载了多少“语”的深邃,多少“文”的飘逸!师生徜徉在语文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或欣喜或悲伤,或淡泊或癫狂,或收获多多或遗憾重重。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涛下,语文教师更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期望在语文课堂的大舞台上舞出一个又一个的绚烂和精彩。在不可改变的体制局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格中,语文教师更愿坚持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圆满而融通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一
期刊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都以《随笔集》而著称,他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蒙田和稍晚时候英国的培根。蒙田的《随笔集》思想内容丰富,下笔气平心和,不加雕饰,是一本貌似寻常而实质不同凡响的著作。培根集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他的《随笔集》无疑是受到蒙田的启发和影响,但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可谓是生活的教科书。长期以来,两位作家及其作品都有过很多争议,但时间证
期刊
摘 要: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以提高效率。如可把单一讲授分解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写作课等,从而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强化素质 教学板块    高中语文教学是九年制语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又面临着高考的检测,这无疑会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