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长厚,非枭雄,唯利是图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67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刘备,作为三足鼎立之势的一方。他的为人之道,君臣之道一直是受众人褒扬的对象。但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在众多光环下的刘备是一个只求利益的人。刘备者,非枭雄,非长厚者,唯利是图也。
  关键词: 刘备 长厚 枭雄 唯利是图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且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一、长厚者,非也。
  (一)长厚而似伪。
  “扬刘贬曹”是《三国演义》一个不变的主旨,就像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的形象之失时的那句著名的话:“欲写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足可以说明对刘备形象的描述优点夸得过头了。而在实际的描写中也是如此。前面的引文是《三国演义》中对初次亮相的刘备的描述。从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刘备的长相一经读者的阅读就与“仁厚”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刘备一定是个有福的人,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最后是对他的性格的描写,又是个“有大志”,“有义气”之人,这种人在小说中始终是众人推崇的对象,是小说的主角,所以不禁要佩服作者了,用了短短的词语就在读者的心中给刘备创造了好的形象。但是我认为刘备的形象并非像作者开头所描写的那样的美好。
  (二)貌厚而实薄。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形象来刻画的,这就是历来论者指出的二人一个是仁君形象,一个是暴君形象。“长厚,仁义”是刘备思想性格的基调,是作者极力突出描写的。但是在刘备的地位和军事力量很薄弱时,他不止一次地去投靠曹操,如果按照“长厚,仁义”来说,当时的曹操是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者”,刘备既然是个有德之人,这一点不会想不到的,然而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去了,这足以说明他“貌厚而实薄”。
  (三)过厚而不及。
  不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也并非只是个长厚形象,人人称他为“当世英雄”,连自视极高,目无余子的曹操也称他是“人杰”,既然曹操是个奸雄,那么他就也有着识别天下人才的慧眼了,可是就当时当地的情况来说,刘备的实力是不及其他人的,但是曹操却很看重他,并与他并称为天下英雄,作者借曹操这个当时具有较大力量的人来称赞刘备,更为大多数人所信服吧,咋听或许会觉得曹操的夸奖没错,可是仔细想想还是觉得诡异,或许有着“过犹不及”的嫌疑,越是想证明刘备的才能,越是存在着漏洞。
  二、枭雄者,非也。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是《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具体描述。然而也有很多人用“枭雄”二字来形容刘备。
  (一)真文者,假枭雄。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上疏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实仔细想想,以刘备当时的地位和实力是不及曹操的,以其“枭雄”之名,可能是“假贬而实褒”。其实,无论怎么看刘备都非枭雄,他不具备枭雄的奸诈与霸气,文弱得像个带有书生气的政治家。
  (二)泪多者,非枭雄。
  看《三国演义》最多的就是刘备的哭了,谈及三国中最喜欢的人物很少有人说是刘备,问其原因,大多是刘备太容易哭了,整部书好像就他一个人在感伤一样的。一个人的善良与仁厚不是只有通过感动得痛哭流涕才能表达出来的,作者一味地写其感动得不得了,或许反而让读者觉得刘备是个过于软弱的人,刘备应该是和张飞,关羽一样的善于应敌之人,可是太多哭的场景却让刘备显得过于弱小,无法与“枭雄”二字挂钩。
  三、利益者,图也。
  (一)重义者,非也。
  对于所有看《三国演义》的人来说,桃园结义是个美丽的场景,其实不然。当时的刘备并无财力,只有一颗所谓的“报国心”,而此时的张飞确是最有钱的了,刘备当时不过想借一下张飞的实力来壮大自己。赵云去救阿斗,回来时“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当时刘备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对于他来说勇猛的将领要比那个襁褓中的儿子有用得多了,所以刘备并非重义,而是重自己的势力,只是图利益也。
  (二)重君道,非也。
  刘备自诩是汉景帝阁下玄孙,本应为刘家维护其尊严,可是刘备却三番两次地投靠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之下。是说其为大丈夫能屈能伸还是说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君道扔到了一边。
  (三)重能臣,非也。
  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并不是“信任”,而是“了解”,他知道诸葛亮一定会辅佐他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并且他料定诸葛亮是永远也不会代替他的儿子而自己去坐最高者的位置的,他这样说更加坚定了让诸葛亮辅佐阿斗的信念,在他临近离开的时候,他放心不下的是他争夺的天下,是他刘家的天下,而能够让其天下长久稳定的,只有他的能臣诸葛亮了。毫无疑问,他利用了诸葛亮,可是诸葛亮本就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得力助手,或许对于诸葛亮而言,早已习惯了吧。
  结语:刘备“非长厚,非枭雄,唯利是图也”。
  参考文献:
  [1]张作耀.三国演义.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社会科学战线箱,2004.
  [2]于兴菊.试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个性性格.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庞金殿.新议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及其塑造之得失.广西社会科学,2008.
  [4]张安峰.泪水凝成的刘备形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语报刊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物质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多元跨文化语言知识和鲜活学习素材的有效途径。发挥英语报刊的资源优势应该在了解报刊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突出有效和综合运用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内容。本文从学生阅读学习报刊的过程与方法分析入手,阐述阅读学习、信息筛选、合作探究等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英语报刊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个问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最近笔者听了一节示范课,不禁发自内心的感慨:不错,真是一节好课!这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有几点确实是所有听课者的共识:充满激情,出自真情,可以说是“情蕴于中而形于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成功之处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投入教学,激情洋溢。整堂课执教者以饱满的热情,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从评点学生的课前演讲,导入本节课教学,引
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出发,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开创德育工作新思路,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其实,“导师制”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私学和书院就有“师儒训导制”。国外“导师制”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院当局给一组新生指定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的重要渠道。然而语文教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语文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有效教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 学习兴趣 核心问题 创设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
摘要: 阅读教学本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但《风筝》一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出现阅读教学低效乃至无效的现象。如何使语文教学丰富的内涵得以展现,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文本阅读由索然无味变得兴趣盎然。文章从两个侧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走进文本。  关键词: 风筝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文本阅读教学,既能深入文本,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
摘要: 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时代主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等数学 教学情境 创新能力    一、引言  创新教育的核心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创
一、逸笔人物画定义  中国逸笔人物画,习惯上人们称为写意人物画,或水墨人物画。因为称谓的不同,其学术指向也不同。我之所以称它为逸笔人物画,不仅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考虑,而且是从它的表现语言来进行思考的。写意画的中心是“意”,即概括取舍之意,水墨画是从它表现语言命名的,逸笔画则合写意画与水墨画两者之所长,它既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又着重于表现形式,所以它的外延更大,内涵更丰富。  二、逸笔人物画色彩  
摘 要: 亚当·斯密认为语言是人类实现指挥他人欲望的工具,语言被理解为一种“行为”工具。而语言作为“表征现实”的工具时所具有的“模糊性”又会反作用于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在语言使用中对“语境”和“想象”重要性的强调,以及指出道德哲学体系阐述的最重要任务也是激发人类对崇高情操的“激情”,无疑体现了亚为·斯密对语言“诗性”一面的深刻洞见。  关键词: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同情共感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部分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达尔文先生说:“我认为我所学的许多有价值的知识都是从课外自读得来的。”叶文玲女士也曾把课外读物喻为“长生果”。无数的经验都证明:广泛科学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肩头有担”;可以开阔眼界,积累素材,做到“腹中有墨,胸中有识”;可以体会语言的魅力,顿悟写作技巧,做到“手上有气”;可以改变传
从教十余载,寻寻觅觅,语文课堂的真谛是什么?面对课堂上三十多双清纯的眼眸,我经常扪心自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们?”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语文课又应该教会学生些什么?大概,一千个语文老师会有一千种看法;大概,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的理解也都会有差异。或许这样的题目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每位语文老师又必须面临,必须思考,而且必须作出自己的应答。  其实,我们的教学实践,就在故意亦或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