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和紧张的学习气氛是有碍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方法,善于设置悬念,就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生动活泼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的心灵和智慧的天窗徐徐打开。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择创造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只有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和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使之不断循环,不断提高。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并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学习也不会,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观察别人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把好的教学方式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所需要的学习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进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创造性思维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责任编校:合欢)
其他文献
新授课的教学准备是一种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工作。要进行教学准备,就要“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等。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的认识》一节的教学内容谈一下在备课中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一、研读教材  1.阅读教材,要读懂教材,了解教材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分成几部分,有什么新的东西,也包括教材渗透的数学思想。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对实物一块月饼的平均分引出“几分之一”的认识
由于学生升学要考试这个不变的事实,使化学教师的各项工作基本是围着学生升学考试来策划,也可以讲很多教师还在继续着单独的“应试教育”。提升各所普通高中办学的质量,加强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如何高效地做好高考备考工作,合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常规地把握考试说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分析往年试卷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不断推进,初中物理教学将实验教学列为一项重要的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在教师的认知观念上,抑或是在学校的硬件设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主角,《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因而,引导学生正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一、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情境
伴随这些年的课程改革,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的问题和现象,它们以改革的面目和姿态出现,而实际上却是与课改的根本精神有所不符的,总结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期刊
按照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我省从2015级的初一新生开始,高考模式将由目前的“3+2”调整为“3+3”,高中阶段选修地理的学生人数预计将大幅度提升,初中地理会考的要
期刊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任务。而对于地处农村的中学来说,如何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