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探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e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理念越来越被各大高校的语文教师所推崇。所谓的整本书阅读其实是和以往的篇章阅读相对而言的。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要求中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阅读。本文通过对中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于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指导方法
  整本书阅读提倡中学生读书要全面、系统、完整,改变以前的浅阅读、篇章阅读的习惯。中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在良好的阅读方法的引导下,中学生既可以高效完成阅读,又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师在中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起到引领作用,通过积极探索找出适合中学生的阅读方法。
  一、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
  1.阅读表面化
  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中学生在面对阅读作业时积极性并不高。阅读的表面化现象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
  首先,阅读的表面化体现在学生阅读书籍内容时理解不深入,这样的阅读习惯在面临整本书的阅读时就会产生理解的断层,由于没有深入了解书中前半部分的内容,在对书中后半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时就无法实现自然衔接,无法察觉到作者在文中埋下的伏笔,很难理解书中的精妙之处。这样的阅读习惯将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阅读的表面化还体现在学生的阅读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只是把阅读当作自己需要完成的作业。此种状态下,学生就会把阅读内容量化,他们的阅读收获就会变成每天完成的阅读页数而不是每天从书中获取了多少知识。所以,老师需要对学生阅读片面化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相应的阅读方法。
  2.阅读零碎化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阅读APP层出不穷,确实为中学生阅读提供了一些便利,但也导致了零碎化阅读的情况在中学生中越来越普遍。
  阅读的零碎化,不仅体现在阅读的篇章化,也体现在阅读内容的复杂多变化。电子书阅读相较于纸质书而言,具有可以随时与读者交流互动、资源丰富、阅读便捷等优点,但也存在书籍良莠不齐、信息过于冗杂、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情况,而这些情况都是导致中学生阅读篇章化、零碎化的主要原因。
  此外,中学生阅读的零碎化也与其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关。当代中学生普遍较为浮躁,对于一些需要细细品味的名著,他们往往没有耐心阅读,这样的阅读习惯最终会导致阅读耗时长而收获少的结果。
  3.阅读狭窄化
  阅读狭窄化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的狭窄上。新《课标》提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整本书的阅读有利于打破篇章阅读带来的阅读内容不完整导致的阅读狭窄化问题。但是,教师还应该注意,要扩大中学生的阅读面,不能只推荐某一类或者某几类的书籍。在向中学生推荐书籍时,可以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中学生的性格,广泛推荐各类书籍。还要做到扩宽阅读面和提升阅读品味的有机统一。
  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方法
  1.以兴趣为出发点
  在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半途而废、换书频繁的状况。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书籍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出发点来给学生选择书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此外,为了扩大初中生的阅读面,老师可以在日常讲课的过程中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和相关书籍的推荐,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量十分有限而且多为短阅读,导致一些学生习惯性地进行碎片化阅读,针对这些同学,可以在了解他们的兴趣的同时,先推荐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且字数较少的书籍,在他们有了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之后,再鼓励他们读一些深层次的书籍。所以,整本书阅读应该按照以兴趣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
  2.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中学生的阅读效率,还有利于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例如,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初期,可以以兴趣为出发点寻找书籍,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想法、体会和疑问。带着这些问题,再对其他章节进行阅读。在每一章节的阅读过程中,都要留下静心思考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要梳理自己之前对于每一章节的理解,并且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最后,可以总结一些文中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在读完整本书后,也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扩展延伸。
  3.精细化阅读
  精细化阅读对于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思考:已经读过很多书籍,阅读量的积累究竟什么时候才会产生质的飞跃?这是所有学生以及老师都在着重探讨的问题。在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之所以还没有把握阅读理解的技巧,是因为阅读的质量不够高。要提升阅读的质量,就需要实现精细化阅读。
  對作者精彩的铺垫、巧妙的故事情节以及写作手法进行重点分析和探讨,反复品味,这样,读者才能深入情境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有详有略,有精细把握,也有大致了解。对于作者在文章展现出的一些情感和态度,要深入地体会,这样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4.结合生活感知书籍内容
  从适宜初中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来看,多数都包含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人物,有些内容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结合真实发生的生活经历,再阅读书籍,既有利于体会书中的情感,又有利于增进对书籍的理解。
  比如,当教师让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时,从书的整体内容上来看,描述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一生,虽然总是遇到生活、情感上的不如意,但依然保持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精神。而初中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向往,同时在不久后会参加人生第一次重要的考试—中考,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和初中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需要学生心体会。从中感知主人公在人生历程中遭受的艰难险阻,这会在无形中激励着学生,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不时地用红笔划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如“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当回忆……”“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等,并将这些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在课余时间慢慢品读这些精美的语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而且,这些表现强烈情感的语句是该书的思想核心,如果学生可以品读透彻,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流畅地阅读该书,获得更多的启发,这就有利于实现阅读的效果。
  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部分书籍内容后,仿写书中的精彩语句,如根据“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当回忆……”的语句模式,可以仿写成“我们为什么不能常常反思?当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至于因为自大骄狂而迷失,也不至于一无所获而惭愧;这样的自己,才是不断成长的自己,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这就有利于学以致用,既可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提升写作能力。
  总之,初中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此外,阅读作为一项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有助于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在于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加以指导,如此才能提升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宋开菊《初中语文新课标视角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策略》,《新课程》2019年第6期。
  [2] 涂红梅《浅议核心素养下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导读与推荐课教学实践》,《新课程》2019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德育工作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标志,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就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核心要求,有效实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工作进行重点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 德育 渗透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  新课
摘 要:《离骚》历来被认为结构无章法,但实际上它的结构有其内在的特点,并因此呈现出结构之美。《离骚》的结构特色表现在复沓回环、虚实相生、时空交错三方面,具有独特的行文逻辑。复沓回环又有语词、情节和情绪复沓三种类型。虚与实,时间与空间,在不同阶段呈现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  关键词:《离骚》 结构美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历代文人对它的赞美层出不穷,但多是关于其中的言辞、风格和志趣,而对其
摘 要:学生们步入初中之后,语文的学习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初中是相当重要的阶段,能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对于更长远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从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三个方面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科目,做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即教育,将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育 方法策略  目前,尚有许多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教学。这样
摘 要: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不仅是因为作品本身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更因其所承载的价值内容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我们用人之真情、事之常理来深入解读,不仅会有新的发现,也会有一种代入感,对经典文学作品魅力的感悟也会更深刻。  关键词:经典作品 人情 事理 循情原理  如何评价刘兄、焦母这两个人物形象?归回田园的陶渊明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赤壁下苏轼之悲为何能引发千年后读者的共鸣?《孔雀东南
摘 要:古典诗词是我国一块独特的文化瑰宝,在精练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备受各年龄段学生喜爱。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意境教学进行详细分析,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美的体验,实现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学中,加强意境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加深学生对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在课堂上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案,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语文课堂的效率,从综合角度来帮助学生增强语文能力,对学生的语文认知进行优化。本文对初中语文课堂上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元化教学 有效运用  目前看来,虽然初中语文的教学改革有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形式比较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理论逐渐地融入学科建设中。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一些教学偏差,无法实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以自然化教学实施下语文要素的形成和发展为切入点,分析自然化教学的界定、特征以及与语文要素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有效实施自然化教学的策略,期待能够为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要素 小学语文 自然化  
摘 要:“弱化”班主任指的是将课堂学习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讨来提升能力。本文从指定适合、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利用班干部协助,落实班级管理、班主任完成管理者向服务者转换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自我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全面负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以及身體健康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学者,同时班主任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除了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外,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坚持“和谐与信任”原则,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和谐与信任”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最后对利用“和谐与信任”开展初中班级管理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