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澄净 爱心永恒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n312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8年8月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直到90年代初依然健笔凌云,创作不已。七十多年来,她共发表了约六百篇散文,出版了十六部散文集。她的散文清新优雅、明丽隽秀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散文的一代新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殿堂上占有引人注目的光辉地位。当我们在阅读她的散文时,就如同在明媚灿烂的春光中谛听云雀那清亮婉转的歌唱。
  纵观冰心七十年的创作,其作品的主题并不复杂。“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然而她的散文作品却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魅力何在?我认为主要在于她的自然率真、清丽澄净。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作品。在“五四”一代作家中,比起卢隐的倾诉哀吟,缠绵悱恻;陈衡哲的炽烈热情,委婉曲折;苏雪林在母爱与性爱中沉浮等淑媛散文,冰心散文则是兴之所至,笔之所随,从不矫揉造作,在她的散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绝无虚饰、净洁而无杂质的情感。《寄小读者》中,她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记忆中的祖国的壮丽山川,摹写民俗风习,叙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倾诉独处异国时浓郁的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乡愁”。这是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最能体现作家真情的还是那一幅幅“亲情的画卷”,在《往事》《寄小读者》中,冰心深情地赞颂母爱的博大、姐弟之间的手足情深。大家所熟悉的《南归》是冰心悼念母亲的长歌,文中细述思母心切的冰心在南归途中的神志恍惚,在母亲病榻前举行父母结婚纪念聚席时的强颜欢笑,服侍母亲过程中内心的煎熬,目送母亲长辞一瞬的模糊泪眼。让人屡读屡啜,不胜其悲。如果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深沉的父爱,那么《南归》则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南归》一文可以称得上是书写母亲亲情的杰作。
  冰心散文所表现的情感完全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它绝不是一种伪装,她是在用自己的心与读者对话。正如她在《文艺丛谈》中所说:“真的文学,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纸上,从纸上落到笔尖。”无论作者在文中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描写、抒情,甚至是议论,让人读来都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读冰心的作品,我们宛然坐在她的面前,听她娓娓道来,感受一种扑面的温馨。她的真情如春云浮空,秋水行地,“纤细而不琐碎,柔婉而不轻浮”。
  自然率真中又蕴含着理性的光辉。这是冰心散文的又一特征。其理性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二是对世界本质“爱”的概括,前者针对人生,后者针对人性。对生命价值思考的文章在冰心的散文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问答词》是这类文章的代表。《问答词》是肉与灵对生命主题的问答,现实“我”与灵魂“我”的较量。对于现实“我”由于“人生虚无、浑噩”而“倍感人生快乐何在”的种种疑问,灵魂我的回答是,人应将自己融于自然与宇宙并赞美它们,永有希望并不停创造,生命的真谛正在于脚踏实地。晚年《霞》中所感到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这是一种阅尽人生昭示来者的箴言。
  相对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爱的哲学”则是她整个人生价值观的根本支柱。《笑》开启了爱的心幕,显露爱的笑容,那是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神奇美妙的意象,能使心灵“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在冰心爱的画卷中,“母爱”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爱的灵魂,是曲谱里的主旋律。如《往事》中,冰心一个早上心绪不宁,为大雨中的红莲担忧。当红莲终于被旁边的一个大荷叶覆盖住时,她情不自禁地发出:“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作者把歌颂母爱的千言万语寄托在这幅诗情洋溢的雨荷图中。
  自然率真、传达真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她散文中所蕴含的真理,“是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和大自然的变幻中受到启迪,并经过作家的思考而提炼出对宇宙人生某种规律的认识”,它是作者感悟与智慧的结晶,是“真理”与“情理”的和谐统一。理因情而添生动,情因理而增深刻;情中寓理,启人深思;理中含情,动人心弦。
  语言清丽是冰心散文的第三大特征。初读冰心的作品,感觉她的语言很平淡,少了几许华丽的色彩;再次捧起冰心的作品,品味她的语言,便能感受到一股“出水芙蓉”的清香。
  她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选用文言词汇并吸收西洋句法的白话文,遣词用句雅而不古,丽而不艳,清新洗练,流畅自由,极富韵味,空灵中蕴含着典雅。她以饱含真情的笔墨,丽而不艳的词藻,把祖国的山川风物,异邦的秋光雪景,家庭的温馨之爱,故友的亲密融洽,描绘成一幅幅情趣盎然、风光各异的山水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比如对她从小所热爱的海,在她的散文中写出各样的海景:海上日出的壮美,晚霞落照的宏丽,冷月寒星的清幽,从各个方面表现大海的雄伟、广阔、威严、深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里的海景图。
  冰心的语言也并非一成不变。晚年的散文语言,趋向质朴平淡,更接近口语。一个世纪的沧桑一一看过来,无论是纪念故人、友人还是同辈,冰心的回忆录皆体现出一种谦逊、与人为善的襟怀,其亲情散文与几十年前的内涵与风格一脉相承,温婉深情,却又多了一些世事沧桑之后的达观,她的一些评析世风时弊的杂文,在朴素中显露锋芒,于柔软中寓刚劲,时有警言炼语,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孕着精辟的人生哲理。从文字上,可能看不出什么技巧,但细加体味,却能领会作家的匠心独运,这是一种“大巧若拙”的境界。
  当我们再次回首“冰心体”,不难看出,“冰心体”其实就是作家选择最能体现情感的清丽词句,去描写人生,抒发自我,笔调率真亲切,坦诚自然。
  冰心的散文,如同清澈的溪水,在草莽中流淌,在岩隙间跳跃,波声潺潺。她说自己的作品是从“笔下流出”的,读者说她的作品是从心间流出的。人们看到她的作品流出的是优雅的情韵,是广博的爱心,是满腔的真情,是高尚的人格。她用她的笔、她的心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柔美的艺术境界。
其他文献
读过戴望舒的《雨巷》的读者,一定会被诗中弥漫的凄清、惆怅情调所感染。抒情男主人公“我”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和着雨中愁肠百结的丁香花,实在是一首“雨的哀曲”。  要探讨这种忧伤缘何而来,首先可以来考察作者戴望舒的个人遭际。雨巷创作的那一年——1927年,戴望舒被反动派通缉,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另外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施蛰存家。这期间他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雨巷》可能就源于作者的这段感情际遇
期刊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些提到了他的故乡,所谓S城者也是,有的作品似乎是专门为故乡而写的,如著名的《故乡》。鲁迅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一种交织着伤感的怀恋和惆怅的离弃的近乎矛盾的心情。因为故乡毕竟是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乐园,虽然儿时的幻梦很快就因家道破落而失落,但回忆起来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哀伤与留恋。不过,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温情的回忆却无法最终使他忘却故乡所加给他的打击和耻辱,特别是他所深刻记忆
期刊
想象作文是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应如何开展想象作文教学呢?这个问题颇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尝试和探究。    一、与课本相结合,务求创新    想象离不开阅读。借助课本,把想象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是想象作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充分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放飞思想。读了林嗣环的《口技》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可以抽出时间
期刊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已成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作文写作的主要形式,这虽然能给考生以相当自由度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对初中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和学生似乎找到了所谓的写作“捷径”。背诵套用、粘贴组装、广泛拈来等各种方法应运而生。有一些套用、组合的作文甚至躲过了阅卷老师的法眼,登上了满分作文的榜单。这样便出现了大量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内容牵强乃至生搬硬套的文章。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非
期刊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为绝句,凡二十八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不可小觑,故于备课中反复斟酌,略有心得,在此不揣冒昧,提出商榷。  目前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中,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首思
期刊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小说透过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热情歌颂了京东北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它既是动态的风景画、风俗画,又是一曲乡村社会人情美、人性美的颂歌。选自教材的虽是节选部分,但其充满乡土气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如荷花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一、善用比喻和夸张    如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头顶着火盆子
期刊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所以,怎样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与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如何找到一条有机的链接纽带,更是我们应该探求的。做好了,这条纽带就能够让学生在平常阅读教学中汲
期刊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课练》有这样一道关于此词的练习题:对这首词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为眼前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
期刊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
期刊
精美玉器,离不开工匠娴熟的刀法和巧妙的构思。成名佳作,也少不了作者熟练而得体的表达。诗人塑造意象,抒发感情,更要借助多种技巧。因此要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魅力,就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没什么区别,就是诗人用来描写景物、修饰语言、表达感情而常用的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手法。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连用了
期刊